王甜甜
摘 要:当前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插图资源,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起到丰富课内教学资源的作用,并辅助学生理解文本情感。尤其是一些蕴含传统文化的插图,可以熏陶小学生的情操。为了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教育功能,主要针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实际特点与运用策略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运用策略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是围绕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编制的,其教材中的插图也会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设置。因此,不少插图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童趣性、生动性,有利于降低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充分开发教材中的插图资源,将其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融合,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特点分析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其中蕴含的插图资源非常多,而且比较受师生的欢迎。它们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属于一种直观化的图画语言。在语文教学中,这种语言形式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资源来展开高效教学,就需要了解插图特点。
首先是插图的艺术性特点。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教材插图融入中国绘画艺术元素,渗透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并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展开想象,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其次是插图的趣味性特点。编者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置的教材插图带有一定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能激起学生的新认知,使其在趣味化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例如教材中的情境图就具有这一特点,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最后是插图的时代性特点。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插图具有一些时尚元素,旨在发挥教材插图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让插图资源既发挥其应有的教学辅助作用,又可以在创新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更准确地解读文本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发展。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有效运用
(一)利用教材插图渗透传统文化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愈发重视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可以走进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更好地学习课文知识。比如在《天地人》一课中,教材中就插入了水墨畫这一插图,渗透了中国水墨画的传统文化,也传达了绘画的留白艺术。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传统文化来熏陶学生的情操,也利用插图中的留白艺术之美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可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利用教材插图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应该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而利用插图资源来辅助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小兔运南瓜》这一口语交际版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利用教材中的两个插图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两幅插图涵括了小兔运南瓜的起因、小兔运南瓜的结果,却唯独缺少了小兔运南瓜的过程。这一“缺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独立的思考:“小兔是如何将南瓜运回去的?”每个小学生都可表达个性化的想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利用教材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关键要素,可让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驱动力。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教材插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教学举措。比如在《影子》这一课的教学中,教材插图是三个小孩子一起玩轮滑的图片。对于学生而言,“影子”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将教材插图运用到课文理解中去,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如:“在教材插图中,三个小孩子在玩轮滑,如果三人的轮滑速度都比较快,他们背后的影子还是会始终跟随着他们吗?这是为什么呢?”具有一定探索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利用教材插图营造快乐教学氛围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教材插图具有一定的稚趣性,它们是从儿童的世界出发,展现出比较奇妙的画面。这样的插图可以营造一个轻松又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奇妙的画面刺激下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比如《妞妞赶牛》这一课的插图采取了文字嵌入牛的身体的形式,能够让小学生看到比较夸张的插图内容。牛的体态与妞妞相比,相对比较大,显然是不合常规的,但是却符合了儿童世界的奇妙特点,有利于营造愉快的语文教学氛围,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总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资源丰富多彩,插图形式和插图特点也比较多样化,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及其插图的实际特点出发,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陆薇.妙用插图,让语文教学妙趣横生:以部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1):92.
[2]岑美秀.部编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插图资源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8(4):61.
[3]孙琳.善用插图,提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质效[J].贵州教育,2018(5):36-37.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