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丽娅
摘 要: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的教学,一直存在一些令师生困惑的问题:应该选择哪个模块,具体怎样实施教学。本文以笔者个人经验,谈谈在《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高二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是和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并列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考虑到中学阶段学习的特殊性,理论学习不能过于艰深抽象。在教学中,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尽量做到“不超纲”。为此,本人在教学中也做了大量的尝试,利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首先,通过对课堂的精心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前让学生对课堂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主要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对课本中的重难点知识,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和查阅资料,提前掌握。在学习“电子云和原子轨道”时有三个难点:一是如何理解电子在不同能层的不同能级运动;二是如何理解同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而且它们的自旋状态相反;三是如何理解p能级有三个原子轨道且相互垂直,电子云为哑铃型。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后来,我想,能不能让学生模仿电子的运动,勾勒出电子云轮廓图。想好之后,马上动手。我找来几个学生,录制了以下三段视频:一是两位同学按照一大一小走出1s和2s两个能级的电子云轮廓——两个半径不同的圆;二是三位同学按照x、y、z三个轴勾勒出三个p轨道的电子云轮廓;三是让两位同学在同一个圆形轨道上运动,一个顺时针旋转,一个逆时针旋转。在课堂上当我播出录制好的的视频,同学们先是哄堂大笑,笑完之后,立刻大声喊道“自旋!自旋!”能回答的这样标准,想必同学们已经对课本进行了反复的阅读。这些微观抽象的概念,同学们的接受度竟然很高。究其原因,我认为,同学们应该是好奇,想要搞清楚老师到底叫那几个同学干什么,问清楚之后,就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进而提前就对课本内容进行了预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完美达成。
其次,创设引导学生参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这节内容时,我布置给同学们一项作业,让他们提前做一个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模型。原以为由于同学们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张,可能不会在制作模型上下多少功夫,但是出乎我的意料,上课时,大家手中都拿着一个自己做的模型。在介绍了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之后,我们从四个电子对的理论模型入手,再除去孤电子对,剩下中心原子实际结合的原子,并观察分子的实际构型。同学们拿着自己亲手做的模型,学习兴趣也非常高涨。一边动手组装,一边观察分析,大家玩得不亦乐乎。从小组讨论,再到新知识的构建,同时也对理论模型和实际构型的异同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课堂上,学生一直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整体与教师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巧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另一节共价键的知识学习中,我根据要学习的s-sσ键,s-pσ键,p-pσ键的电子云重叠图像,提前准备了与电子云形状相似的椭球、酒杯和糖果,尽量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习题课是以学生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它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习题的任务,以达到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习题课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做题,对做题的过程不感到枯燥?尝试引入高考真题,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有解题的成就感。如何让学生在25分钟有效期之后,还能将注意力留在课堂?尝试提前印制学案,设计合理问题,在课堂上预设一个定时训练环节,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解题。在3分钟解题之后,通过小组分析,同学分析,教师讲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错?尝试在课堂练习的环节中,采用板演的形式,让学生书写,教师点评,及时纠错,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以下是本人对《第一章复习题》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原子结构》真题再现与相关知识回顾
学生活动1:思考问题并回答
教师活动1:引导分析及时点评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真题再现与相关知识回顾
学生活动2:思考问题并回答
教师活动2:引导分析及时点评
(三)定时训练
学生活动3:3分钟定时训练元素推断题(略),之后小组讨论分析。
教师活动3:教师巡视,观察各位同学、各小组学习、交流情况,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小组进行指导,请同学在全班讲述分析过程。
(四)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4:回答上题中涉及到的化学用语的相关问题(略)。
教师活动4:针对每一个问题找学生板演化学用语,及时点评。
(五)课堂小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注意解题过程中要做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书写时注意化学用语的准确性。
最后,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激励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仅仅是教参的模仿者,而更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创新者。
参考文献
[1]朱志江.《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分析及教学建议[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8)
[2]陈晓敏.张聰杰.《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科学方法的教学设计探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2)
[3]李明友.杨芳.《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方法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