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永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以生动有趣的物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情绪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十分契合,能够有效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做到教学相长。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也应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情境教学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绽放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之魅力。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初中地理;问题情境;直观情境;生活情境
在传统教学中,地理学科一度被家长和教师认为这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学科,对学生升学没有多大影响,所以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置若罔闻,但地理学科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尤其能够能够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技能,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地理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感受地理现象,学习地理知识。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如何以情境教学法绽放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之魅力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刺激学生探究欲望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初始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往往有赖于开始是否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倘若任课教师忽略了这一环节,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无法使学生解决问题,无法使学生获取知识。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们不能再对学生照本宣科,而是要通过问题情境充分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绽放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魅力。
例如,在进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一节关于语言的教学目标时,首先,我对学生提问道:“什么是语言,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大家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些语言吗?”学生很自然地回答了汉语、英语等重要的语言,然后,我重强调了汉语和英语的影响,同时为学生介绍了世界上最主要的六种语言,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制作语言分布的表格,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最后,我对学生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99年通过决议,把每年的2月21日定为“世界母语日”,提倡使用母语。这样,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刺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这句话仿佛已经成为教学中的真理,但由于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学资源有限,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将课堂氛围变得沉闷枯燥,但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普及在了课堂当中。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的感官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状态中绽放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这一节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有关自然灾害的相关视频,并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图片,让学生举例了解哪些自然灾害。然后,我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了自然灾害的定义,同时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之后,我为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对学生阐述了如寒潮、泥石流等一些自然灾害的概念,以及造成这些灾害的成因与危害。最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关于防灾减灾的视频,指导了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应该如何自救。这样,我通过创设直观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了避灾方法,绽放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创设生活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知识来源于生活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脱离了本源,注定会使课堂变得乏味无趣,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价值与魅力。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应联系生活情境,点燃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地理对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从而绽放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这一节时,首先,我对学生说道:“三国时期诸葛亮趁雾浓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而在现实社会之中,无论是人类的生产,还是生活无一不与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然后,我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并在抢答的情境中说出,看谁说的又快又准。之后,我对学生说道:“现在请大家互相交流天气和气候对自己上学、参加各种活动、生活等方面有什么影响。”以此来让学生了解了天气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最后,我对学生进行了知识拓展,在课件上展示了空气质量指数、空气污染指数、细颗粒物、雾霾等课外知识。这样,我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天气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大绽放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魅力。
总而言之,要想使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魅力精彩绽放,需要身为初中地理教师的我们不断探究新的情境教学法,将学生的学习之心与地理课堂有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地理水平和地理素养,实现绽放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魅力的目標。
参考文献
[1] 何春玲.情随境变 知逐境生——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与运用[J].地理教学,2018(09):40-42.
[2] 魏伟.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的实践运用[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