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 刘相全
摘 要:实践证明,残障孩子缺乏的不是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他们更需要公平和机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能够充分尊重残障儿童的人格和学习需要,创新多种教学方法挖掘残障儿童的个性潜能,为其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以促进其进步成长。面对孩子们各种生理缺陷导致的学习之路漫漫无尽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设有趣、生动的情节以促进他们学习。
关键词:残障儿童;情境教育;有效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小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意义上单一乏味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教学效率。情境作为架设在残障儿童与学科之间的桥梁,指向的是学生的知识动态生成层面,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重要意义。针对残障儿童的情境教育,应当更加突出“真、美、情、思”四大元素,顺应学生的成长天性,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有效促使学生理解知识,习得知识,形成能力。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寻求欢乐。由于残障儿童尤其是智障儿童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且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在残障儿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对着课本照本宣科,而应该积极创设故事情境增加课堂情趣,充分利用故事的强大吸引力,唤醒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比如,针对孩子们稳定性差,注意力时间持续较短的情况,在教学《我会过马路》时,我抓住他们爱看动画片的特点,将熊大熊二带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前通过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巧妙将熊大熊二融入知识中:你们看,谁来我们班做客啦?(出示熊大熊二照片,并模仿熊大熊二的声音和同学们打招呼)熊大熊二第一次走出森林来到城市中,好多城市规则他们都不知道,谁愿意帮助他们?(学生纷纷举手争当小导游)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呈现城市斑马线,熊大和熊二手足无措地站在十字路口,教师用语言引导学生,熊大和熊二想到对面的超市买蜂蜜,可他们不会过马路,观察这幅图,告诉他们如何过去才安全呢?(出示红黄绿灯)下面我们一起和熊大熊二学习红绿灯吧!最后,教师课时出示故事情境,呈现斑马线、红绿灯和人行道,引导学生说一说他们要怎样走才能安全。在故事情境的串联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中。
二、巧设生活情境,培养应用能力
学习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残障儿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让学生领悟到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促进学生在学习时能主动联系熟悉的生活情境,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能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为孩子今后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既有认知经验,在循序渐进中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元、角、分的实物加深学生印象,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熟练认知元角分,在换算练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开设小超市,在讲台上摆放学生经常购买的文化用品,教师做售货员,学生来买各种物品,然后再变换角色,学生做售货员,其他学生充当顾客,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最终实现换算标准、强化数学知识的目的。
三、精设表演情境,提升理解能力
在残障儿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缺陷的儿童由于生理缺陷会导致他们在理解知识时能力较差,思维方式也更多依赖于感官认识,他们的肢体语言会更加丰富多样,更加擅长表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潜能,积极为他们创造学习技能、展现才华的机会,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设计表演情境让他们表演,以此让他们在直观形象的表演过程中理解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接待客人”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家里来客人时,父母是怎样招待的,有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到别人家里做客时,他们是怎么招待你的,有哪些需要我们借鉴学习的。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当父母不在家时,家里来了客人你要怎么招待,在引导过程中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回忆观察中自己投入到表演情境中,在表演过程中愿意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又如,在教学数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布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表演如何相遇,将数学中抽象难以理解的文字变得生动具体,让孩子们参与到其中亲自体验,以此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激发学习积极性。
总之,一切的学习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师在残障儿童教育过程中要能够将情境教育具体运用到教学中,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有效促进他们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巧设生活情境,培养应用能力;精设表演情境,提升理解能力不断优化教学,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促使他们身心和智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清.情境教育为残障儿童“打开一扇窗”[J].现代特殊教育,2015(11):1.
[2]赵华.情境教育,奏响残障儿童生命乐章[J].现代特殊教育,2015(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