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娜
摘 要:心理学认为: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意识的波动性和感染性。学生的情感有以下功能:一能影响学习效率;二能影响智力的发展;三能影响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一个人的成功因素中智商因素占20%,而情商因素占80%。新的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第四条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这充分说明了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呢?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以学生的“静听”为基础,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的依附于教师的知识容器,沦为书本的奴隶、做题的机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问题。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数学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互性的实践,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探究与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奠定基础。因此,要认真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方面的特殊功能。
关键词;诱发 陶冶 增强 调动
一、突破时空限制,诱发积极情感
实践活动不应拘泥于传统数学模式,而应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给他们自由的时空,使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小学数学教材苏教版第七册中,安排有《我们去秋游》这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動,如果以传统的集体教学方式,在课堂的有限40分钟内,学生仅能借助于书本上呈现的材料来设计秋游方案,这种单一、枯燥的学习资料学生哪来的热情?因此,在课前、课后应让学生以同伴学习的方式自由结合,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秋游资料,将课内的学习成果有效的延续到课外,拓展学生的时空,让他们围绕主题自由选择调查的地点、调查的内容、调查的方式。如笔者执教班级的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就获得了这样的资料、信息:在地点选择上,有北京、上海、南京、淮安、扬州等;内容上有景点介绍、门票价格、车票价格,以及它们在调查过程中碰到那些困难,如何加以解决的等;调查的方式有人工调查、电话咨询、上网查询、到旅行社调查等。活动时空的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这些仅靠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达成的。
二、突破学科限制,陶冶有益情感
综合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要克服分科课程彼此封闭、各自为政的缺陷,寻求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课堂数学成为生活数学、社会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如《文学中的数学问题》就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在课前收集到的有趣的数字诗词、数字对联、数字成语,领略文学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只是在文学中的妙用:“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就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心醉的山村风景画;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利用数数,也使得全诗妙趣横生;又如崂山上的一副对联:“一蓑一笠一叶舟,一只竹竿一条沟,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江秋”10个“一”字恰到好处的渲染了月夜的幽静,烘托了无尽的秋思;再如,根据成语中的数字我们来设计算式:□打碎敲﹢□鸣惊人=□望无际,□丝万缕×□全十美=□古长青……
学生在收集资料的活动中,必定会对数学有全新的认识,用全新的视角看待数学,从而喜爱数学。在交流收集资料、欣赏诗词佳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价值、欣赏数学美、品位数学文化,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感受祖国悠远的灿烂文化,也是学生从喜爱数学、文学升华到对祖国文化的赞叹,对祖国的热爱。
三、突破教材限制,增强积极情感
学生生活于自然中,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但如果我们不注意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视教材为“圣经”,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味地遵循教材,那么教育则成了隔离学生与现实世界的屏障。教师要善于开发社会、自然等领域的教育资源,将符号化、公式化的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素材、实际的素材,让学生去“做”、“考察”、“实验”、“探究”,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如在讲授小学数学教材(苏教版)第七册《简单的统计》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白色污染现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收集方便袋的一周使用量,并学会用统计表的形式进行整理,同时通过对数据的计算、比较、分析和描述,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增强合作意识,锻炼实践能力,这些都是课本教材所提供的单一枯燥的学习资料所无法达到的。
四、突破评价限制,调动积极情感
数学实践活动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现,并给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评价的标准要开放,教师应由原先的只注重评价学习结果转向评价学习过程,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火花,对学习过程中具有标新立异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还应通过学生的活动记录来评价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并进行知、情、意、行的形成性综合评价。
评价的主体要开放,除采用教师评价外,应增加学生自评,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还应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形成一种群体形成性评价。
评价的形式要开放,除常见的对学生进行口试、笔试操作外,还可以增加观察、实践活动等形式,目前普遍被人们看好的是“档案袋评价”,记载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全部体验,它不仅能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共同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而且为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提供翔实的考核资料。
多元化评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增强主体参与的责任意识。
五、突破地位限制,激发积极情感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做到态度和蔼、教态亲切、情绪饱满,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语,一个表示肯定的手势,都能激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学生一旦接受了教师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他们便会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活动之中,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效应,而且这也会促使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形成。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充满活力,是一块情感的沃土,不仅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学生的情感投入和深切体验。小学生的情感时易于被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能伴随着情感,数学学习就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为丰富、更为深刻。因此,要把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就能为社会提供高智慧与高情感互相平衡、协调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军洪. 有效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J]. 无线音乐·教育文苑, 2011(24):125-125.
[2]蔡素娟.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探索[J]. 学周刊, 2011(10):15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