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陈发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是实现教育回归本质的举措。就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在当前学生个体差异大、教材更新相对滞后、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背景下,实施个性化教学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日常的教学实践探索,教师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的微课资源、灵活的组织形式和多元的教学评价等途径,有助于中学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混合式教学;微课资源;网络空间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指导思想”部分明确指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其中,发展个性化教育是尊重个性差异,呼吁教育回归的重要举措[1]。而对于当前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说,除了存在教材更新相对滞后的问题,还有本学科特有的学生起点水平差异等问题。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基于因材施教理念的个性化教学。
为此,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角度,探究中学信息技术的个性化教学。
一、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课堂个性化教学瓶颈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大班课堂教学中,想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辅导,一种较为有效的办法是在局域网内构建教学网站[2]。在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先向课堂教学网站寻求帮助的习惯,从而增加个别的、有针对性的辅导时间。但是,这也遇到了诸如个性化的内容学习需求、深度学习需求、时空限制等瓶颈问题。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为例,在实际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保证每个学期都有足够的课时。课堂时间的不足和学生水平起点的差异,往往导致课程实施只能完成新课程标准中“感悟、顺应信息文化”的基础模块任务,以及拓展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中的少部分内容,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随着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被逐渐应用到教育领域,互联网和电脑等终端设备在学生家庭中逐渐普及,这让在线教学得以实现。将局域网内的教学网站改为基于云的网络空间,可以作为课堂内外教学的平台。结合当前实际,形成网络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突破部分瓶颈,进一步实现个性化教学。
例如在学生学习视频编辑时,教师可设计一个制作微视频的主题活动。首先,教师根据平时对学生喜好的了解,确定一个大方向的主题。然后,教师在网络上提前发布主题学习任务、学习指引、评价指标等,做好答疑和个别指导等工作。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提问交流等,完成视频创作和作品上传任务。最后,学生在课堂上主要进行汇报展示、问题讨论、总结反馈等活动。在课堂上应用网络空间时,教师可设置路由器或多媒体广播软件的白名单功能,过滤其他网站,让学生专注访问当前的网络空间。在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个性有了更充足的发挥空间,学习的深度得到了加强,个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混合式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希望对某些基础模块能更加深入地学习;有些学生对选修模块的编程或机器人很感兴趣;有些学生想学教材外的AI知识、二维码设计、APP或小程序的开发;等等。这些对学生来说,属于信息文化教育的“个性塑造”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每学期在网络空间有选择地开设一两个相应模块的课程;也可以与几位教师合作,每位教师开设不同的模块,让学生自由选择,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二、以丰富的微课资源构建个性化教学环境
个性化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施教,其中的关键点是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无论在线上课堂还是在线下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都需要适合个性化教学的资源环境。因此,个性化教学的资源环境宜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去构建。微课时间短,以学习者为中心,常有互动等环节,是构建或优化个性化教学资源环境的较好方式。
微课资源的建设,宜“因材”而建,坚持“实用、适用、易用”的原则。教师先规划微课资源的专题,将各知识点的微课串联起来,配上相应的教材、学习指南、练习与测评等资料,形成微课资源体系。在微课具体设计方面,信息技术内容一般包括理论知识和实操类知识。在设计理论知识的微课方面,教师可考虑加入交互性测试或小游戏;在设计实操类知识的微课时,教师可考虑设计问题式或任务式情境。
在微课建设积累方面,笔者建议教师可以把自主开发和网络共建结合起来。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比较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因此开发的微课资源可能较“接地气”。而网絡的共享化和开放化有利于资源的共建,信息技术教师按模块采取网络共建的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另外,在平时的积累中,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教师借鉴网络上的优秀作品也有利于资源建设。这些资源有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案例大赛,也有国家(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一些优秀作品等。例如,在准备“二进制转换”教学资源时,笔者就曾经将获得全国一等奖教师的上课视频加工成微课资源,收效良好。
短小精练的微课有很好的环境适应性。教师将其合理运用在信息技术教学,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实施课堂教学模式的“翻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解课程难点,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因此,以丰富的微课资源构建个性化教学资源环境,更有利于提升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的效果。
三、用灵活的组织形式保障个性化教学实施
美国合作学习研究者、心理学教授卡甘认为,没有哪一种结构对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有效,因此达成一堂课所有目标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多结构型的课[3]。因此,教师当前主要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实施个性化教学,灵活运用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这三种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其优势互补,可保障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的有效实施。下面,笔者以教学“利用蒙版合成图像”为例,阐述一种按阶段运用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三种组织形式的流程。
在个别教学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进行独立自主的个别学习。这个阶段侧重每个学生自主思考、自我诊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根据学习进度及差异给足弹性时间。在这个案例施教中,教师提前开放网络空间,学生根据学习指南,各自在选区、填充、简单图层等基础操作层面检测过关后,通过微课资源学习,完成基础或进阶任务。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再弹性安排15分钟左右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軌迹,侧重启发学生思考。
小组教学阶段侧重组内交流的小团体式自主性学习。在这个案例中,小组教学安排15分钟左右。根据个体差异搭配组建的4人小组,通过组内相互提问的方式探讨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及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解决进阶目标,如蒙版上的色彩、改善合成效果的方法等问题,再继续改进作品并完成组内评价。教师主要督促各小组交流,关注各小组的学习效果,收集集体学习阶段所需要的信息等。在这个阶段,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争取获得更大的进步。
在集体教学阶段,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引导组间互动交流,再结合上一阶段收集的信息,择机介入集体讲授,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可围绕蒙版的原理,有针对性地让部分小组结合作品汇报小组学习成果,引导其他小组欣赏和评价,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三个阶段在时间安排上是相对灵活的。个别教学是充分彰显个性化的过程,小组教学中交流后的创作往往更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创造力,而集体教学则是知识内化和个性展示的过程。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优势互补,保障了个性化教学的有效实施。
四、以多元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激励、调节等作用,目的是促进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个性化教学对应的个性化学习结果往往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因此以期末考试为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师生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上,教师侧重过程的多元教学评价,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督促与指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施教初期,教师进行诊断性评价,可利用网络空间的个性化信息采集模块,如学情评测系统、电子问卷等评测工具等,对学生的喜好、知识、技能等进行初步检测、摸底。诊断性评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基础、需求等差异,为个性化教学设计做好准备。在施教过程,教师实施过程性评价,运用准备的“自我检测”“教师评阅”“评价量表”“电子学档”等及时检测、纠正、记录、跟踪、反馈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师生实时获得相应的评价信息。实时的评价反馈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自我小结和反思,让教师的策略更有针对性。在构建过程性评价时,教师要注重建立激励机制,突出正面反馈,例如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网络空间为学生设置“虚拟角色升级制”“作品展示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获得成就感。
除了上述几种评价类型,多样具体的评价形式和丰富的评价指标也有利于个性化教学。单一的评价形式显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教师应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导向。教师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类的任务如“自助夏令营计划”,在设计评价指标时,除了设计具体的、客观的技术手段等指标,还要设计新颖性、想象力等个性化指标,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的微课资源、灵活的组织形式和多元的教学评价,更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个性化教学将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翟纯.云教育环境下的个性化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2]李冬梅. 信息技术教学关键环节之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