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决英
【摘 要】形如“AP+kP
”的最小值问题是关于两条线段之和最小值的新题型。解决此类问題的基本策略有两种,一是利用相似比k构造与kP
等长的线段,二是利用三角函数值k构造与kP
等长的线段。
【关键词】初中数学;最值问题;专题教学
“将军饮马”问题是求两条线段之和最小值的经典问题(如图1)。近年来,各地中考数学中关于两条线段之和最小值问题出现了新的题型,其中有一类题型:已知A、
为两个定点,P为直线、圆等几何图形上的动点,k为小于1的正有理数,求AP+kP
的最小值。
图1
对于“求AP+kP
的最小值”问题,学生会联想到“将军饮马”问题,并试图将问题转化为在线段P
上取一点C,使PC
kP
(如图2)。但这样的结果是点C也成了动点,当点A、P、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AP+PC并不是最小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无法解决此类问题,而且点P也不一定是直线上的一点。学生的认知受到严重阻碍,导致对问题无从下手。
图2
本文拟对两道中考数学模拟题进行深入剖析,探讨解决此类新问题的两种基本策略。
一、利用相似比k构造与kP
等长的线段
问题1 (苏州市相城区2017年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如图3,在R
△A
C中,∠
AC
30°,AC
8。以点C为圆心,4为半径作⊙C。
图3
(1)试判断⊙C与线段A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点D在边AC上,且CD
2,点E、F分别为边A
、⊙C上任意一点。①求证:△FCD△ACF;②求EF+12FA的最小值。
[解析](1)线段A
与⊙C相切(过程略)。
(2)① ∵CD
2,CF
4,CA
8,
∴CDCF
CFCA。
又∵∠FCD
∠ACF,
∴△FCD△ACF。
② ∵△FCD△ACF,
∴FDFA
CFCA
48
12,即FD
12FA。
∴EF+12FA
EF+FD。
如图4,当D、E(E′)、F(F′)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且DE(DE′)⊥A
时,EF+12FA取得最小值。
图4
作DE′⊥A
交A
于点E′,则DE′
12AD
3,即EF+12FA的最小值为3。
【评析】本题综合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垂线段最短等内容,构思巧妙,环环相扣。问题“求EF+12FA的最小值”设计新颖,给考生以似曾相识之感,拉近了考生与考题的心理距离,激发了考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构造或寻找与12FA等长的线段。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考生从宏观层面揣摩命题者的设计思路,从△FCD△ACF中寻求突破口,利用相似比等于12,找到与12FA等长的线段FD,从而将问题转化为求点D到直线A
的距离。
变式1 如图5,在R
△A
C中,∠
AC
30°,AC
8。以点C为圆心,4为半径作⊙C。若点E、F分别为边A
、⊙C上任意一点,求EF+12FA的最小值。
图5
[解析]变式1弱化了问题1中的条件,虽然问题不变,但是难度比问题1大。解题的关键是先构造出相似比为12的相似三角形,再构造出与12FA等长的线段。如图6,仿照问题1,在线段AC上取一点D,使CD
2,并连接FD。接下来的解题步骤与问题1相同。
图6
【设计意图】变式1旨在让学生明白,问题“求EF+12FA的最小值”之所以能够顺利求解,在于⊙C的半径与线段AC长的比值为12,从而可以在线段AC上截取CD
12CF
2,构造出相似比为12的相似三角形。
变式2 如图7,在R
△A
C中,∠
AC
30°,AC
8。以点C为圆心,2为半径作⊙C。若点E、F分别为边A
、⊙C上任意一点,求EF+14FA的最小值。
图7
[解析]如图8,变式2的解题关键是找出与14FA等长的线段。此时⊙C的半径与线段AC长的比值为14,故在AC上截取CD
14CF
12,构造出相似比为14的相似三角形(△FCD△ACF),从而得到FD
14FA。以下过程略。
图8
【设计意图】变式2旨在让学生明白,此类问题可以推广到一般情形。问题的解决不在于⊙C与线段A
的位置关系,而在于⊙C的半径与线段AC的比值。当⊙C的半径与线段AC的比值为k时,学生可以通过构造相似比为k的相似三角形,找到与kFA等长的线段,从而解决“求EF+kFA的最小值”问题。
问题1及其变式让学生知道,解决“求EF+kFA的最小值”问题,可以通过构造相似比为k的相似三角形,寻找与kFA等长的线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此类问题都可以通过构造相似三角形来解决。
二、利用三角函数值k构造与kP
等长的线段
问题2 (苏州市新区2017年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如图9,已知拋物线y
a
x+2)
x-4)(a为常数,且a>0)与x轴从左至右依次交于A、
两点,与y轴交于点C,经过点
的直线y
-33x+
与抛物线的另一交点为D,且点D的横坐标为-5。
图9
(1)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2)点P为直线
D下方的抛物线上的一点,连接PD、P
,求△P
D面积的最大值。
(3)设点F为线段
D上的一点(不含端点),连接AF,一动点M从点A出发,沿线段AF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到点F,再沿线段FD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到点D后停止。当点F的坐标是多少时,点M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用时最少?
[解析](1)y
39x2-239x-839。(过程略)
(2)△P
D面积的最大值为8138。(过程略)
(3)如图10,作DG∥x轴,FH⊥DG交DG于点H,AH′⊥DG交DG于点H′,并交线段
D于点F′。
由已知得
D所在直线的解析式y
-33x+433,设
D与y轴交于点E,则点E的坐标为0,433。
图10
∵
an∠E
O
OEO
433 4
33,
∴∠HDF
∠E
O
30°,FH
12DF。
∴点M在整个运动中用时为
AF1+FD2
AF+FH。
故当A、F、H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H⊥DG时,用时最少,此时点F的坐标为(-2,23)。
【评析】本题是一道考查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知识的综合题。问题(1)和问题(2)重点考查了待定系数法和配方法,问题(3)从表面上看是动点问题,但其实质是“求AF+12FD的最小值”问题。解题的关键是通过作平行线将30°的∠E
O转移至∠HDF,再利用30°角的正弦函数构造出与12FD等长的线段FH。
变式1 如图11,已知抛物线y
a
x+2)
x-4)(a为常数,且a>0)与x轴从左至右依次交于A、
两点,与y轴交于点C,经过点
的直线y
-33x+
与抛物线的另一交点为D,且点D的横坐标为-5。设F为线段
D上一点(不含端点),连接AF。一动点M从点A出发,沿线段AF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到点F,再沿线段F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到点
后停止。当点F的坐标是多少时,点M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用时最少?
图11
[解析]如图12,作FH⊥x轴交x轴于点H,作点A关于直线
D的对称点A′,作A′H′⊥x轴交x轴于点H′,交
D于点F′。连接线段A′F、AA′、
A′,则AF
A′F,A
A′
6,∠A
A′
2∠A
F
60°。
图12
∵△AA′
为等边三角形,且点H′为线段A
的中点,
∴点H′的坐标为(1,0)。
∵∠F
O
30°,
∴FH
F
sin∠F
O
12F
。
∴点M在整个运动中用时为
=AF1+F
2
AF+FH
A′F+FH。
故当A′、F、H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H⊥x轴时,用时最少,此时点F的坐标为(1,3)。
【设计意图】仿照问题2,学生不难将变式1转化成“求AF+12F
的最小值”问题,也能体会到利用sin∠F
O
12构造出与12F
等长的线段FH是解决变式1的关键,从而将问题进一步转化为“求AF+FH的最小值”。但问题2中的线段AF、FH在直线
D的异侧,学生可以直接利用“垂线段最短”解决问题;而变式1中的线段AF、FH在直线
D的同侧,学生需要类比“将军饮马”问题,作出点A关于直线
D的对称点A′(定点),将线段AF、FH在直线
D同侧的问题转化为线段A′F、FH在直线
D异侧的问题。
变式2 如图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y
ax2+
x+c的图像经过点A(-3,0)、点
(0,-4)、点C(4,0),其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D。若点P是y轴上一个动点,连接线段PD,求PD+35P
的最小值。
图13
[解析]如图14,学生不难求出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为y
13x2-13x-4,点D的坐标为12,0。题目所求问题的关键是构造出与35P
等长的线段。通过作直线A
,学生不难发现在R
△A
O中,AO
3,
O
4,A
5,从而可得sin∠A
O
35。作PH⊥A
交A
于点H,则PH
P
·sin∠A
O
35P
。这样问题就转化为“求PD+PH的最小值”。因此,当D、P、H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DH⊥A
时,PD+35P
的值最小,最小值为145。
图14
【设计意图】变式2旨在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求PD+kP
的最小值”的另一种思路是寻找或构造以P
为一边的∠P
H,使sin∠P
H
k,再构造出以P
为斜边的R
△P
H,求出PH
kP
,从而将问题转化为“求PD+PH的最小值”。
三、结语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教学的落脚点是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通过专题教学的形式,借助变式教学的手段,指出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掌握基本的数学解决方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提升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关于“求AP+kP
的最小值”问题的解决,需要将问题逐步抽象成“将军饮马”或“垂线段最短”的数学模型,而转化的基础是“构造”,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直观想象能力,自觉从相似三角形或三角函数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