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转化”教学实践的认识和思考

2019-09-10 07:22闫安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的提炼、概括和呈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就是体现两者关系的互动过程。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是“微时代”为达到育人目的,教学主体(教师)与客体(大学生)双方通过媒介(话语)在场域(课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互动、达到思想交流的过程。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转化”;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 闫安,法学博士,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最能体现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肩负着塑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一项最富有与时俱进特质的研究工作”[1],作为其一部分的教学实践更具与时俱进特质。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为根本,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精神要求,在教学实践方面做积极探索。

探索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及其效果,对作为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教学实效性有深刻意义。多年来,内蒙古工业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多科性民族地区高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对民族地区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独具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转化”教学方法实践探索成果——内蒙古工业大学“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综合运用”教改项目入选教育部“择优推广计划”。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

时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程体系的主题  “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用来指导实践、解疑释惑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使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掌握转而变成“物质力量”的过程,“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掌握群众就一定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切实需求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推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永续命题,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原则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特点及时代特征结合融通,体现在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遇到的复杂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将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并科学解答时代命题从而指导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中国化、时代化最终要融入并落实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由深奥到通俗、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和广泛应用,转换为自身思想武器并最终指导实践活动,最终为广大人民所了解、理解、认同、信仰和践行,贯穿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实践之中。

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来临,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导致思想文化交互、交流、交融、交锋;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致使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使之系统权威进教材、深入生动进课堂、刻骨铭心进头脑”[4],成为新时代要求,已经被载入中共中央印发的《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高校应该走在前面。高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最具有活力、创造精神的群体,是时代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及接班人,理所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主体。如何指导当代大学生认识变化了的错综复杂的当今世界的走向、趋势,理解国际局势的演进和人类社会发展潮流,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牢固树立肩负的历史使命,这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题要求,是一项在理论和实践上长期建设的系统工程。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 面对当代中国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在内容、形式、方式上要更具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抓住大学生的关注点,更富有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相关系列活动,使大学生理解、接受、掌握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并自觉内化为自身信仰的政治观念,外化为各种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认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本质上是“知”“行”的转化,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是教育者的“教”和大学生的“学”共同作用的辩证统一。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理论成果的提炼、概括和呈现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提出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据200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设立的,是高校本专科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高校教材编写必须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经验,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

2006年9月起,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审议专家修订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成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使用教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新时代的教材编写就是要充分吸纳、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同时,是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进行提炼、概括和呈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须贴近实际,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须贴近生活,要反映、展示新时代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生动景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须贴近学生,教材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现实情况、特点和认知需求编写的,要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学会客观地、发展地、全面地、系统地和辩证地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回答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通晓新中国历史、国家的基本情况,知道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华民族是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服膺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之路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形势与政策”课程帮助当代大学生客观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是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是具有理论武装即时性、解疑释惑针对性、引导教育综合性等特点的核心课程;此外,具有民族地区特点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该课程使用内蒙古自治区统编教材)则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解,反映我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政策体系。

五门课程是一个综合体系,作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理性最强,而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鲜明则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以历史的深度和厚重见长,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程更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些课程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体现了学理和实际的统一、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三、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知行转化”教学实践和思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21世纪、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的提炼、概括和呈现,即所谓中国哲学的“知”概念,而“行”即躬行、实践之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就是体现“知行”两者关系的互动融通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是核心,学科建设、科研工作要为教学实践服务。

(一)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

1.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转化”教学实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6]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工作是“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

这项工作涉及两个主体,一是作为主导的教师,二是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过程,是“微时代”为达到铸魂育人目的而进行教学交流的过程。

以新兴通信技术为标志的“微时代”到来,给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拥有一支由多民族、高素质教师组成的队伍,肩负着塑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及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国家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稳定作出巨大贡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制度到政策各方面给予支持,这是继续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另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不少困难。民族地区位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方,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例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教师岗位的要求,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足问题更为突出;教师教学水平亦有不足,表现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或相关学科背景人员不足,专任教师人员老化,结构不盡合理,需要尽快大量补充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或相关学科背景的新生代教师加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对象是学生。民族地区高校把全国各地特别是本地区各民族的优秀青年才俊会聚到一起,在促进各民族青年相互了解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各个民族之间语言、习俗的交汇,会间接地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产生影响。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转化”教学实践尝试

2012年7月,校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成立,试图在探索适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方面做些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教学团队共有约23名成员,其中教授5人、秘书 1名、课程组长5人,集中了学院最优秀的骨干教师,在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等方面进行重组整合,涵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教研室部分人员。

内蒙古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教学工作要达到自治区先进水平,在自治区级、校级两个层面提出目标。在建成自治区级精品课、教学研究项目有标准,在校级精品课、校级教学成果奖、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发表科研及教学研究论文、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方面有要求。

按照全员参与、分工合作、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分组建设、规范程序、科学管理的管理模式,团队将建立例会制度与专题汇报制度,实行以目标为重、团队绩效与日常工作兼顾、绩效优先等管理原则和措施,推进工作。

努力建设一支以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善于联系实际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队伍为核心的学习型教学团队。

3. “知行转化”教学实践坚持政治与业务第一标准

坚持政治业务标准并重。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支由多民族组成的队伍,其第一要旨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认识,使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成为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线人员。

教学团队人员通常由多民族人员组成,对党忠诚,热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或相关学科背景,以中青年为主,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年长教师承担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教学素质的培养。加强学术交流,团队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学术研讨会,邀请知名学者到校开展讲学活动,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设置青年教师的听、助课制度。教学团队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都要至少对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方法、方式上进行指导,就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研究和教学技艺等环节,对青年教师进行了指导和培养。掌握教改内容最新动态,青年教师以助教的身份参与教学全过程,承担作业批改、课件制作、课程辅导、答疑、判卷、审核及登录等工作。

挖掘民族地区革命文化资源。团队不同民族教师参与课程的集体备课活动,要就某些章节进行专题讲授,注重挖掘民族地区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作为补充教材。内蒙古自治区有大量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关怀,特别是对内蒙古自治区提出“蒙古马精神”,应使其及时进入教案,第一时间进入学生头脑;以乌兰夫为代表的蒙古族老一辈革命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为国家的统一稳定作出贡献,应撷取部分进行阐释。

促进教学改革建设。团队成员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校级、自治区精品课建设,探索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转化”教学实践要做到三个转化

1.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话语体系的转化,处理好“统”与“不统”的辩证关系

教师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要理解、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内在逻辑体系,全面实施新的课程设置方案,使课程体系完整、教学过程规范。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将教材进行再转化、再创造的过程,需要教师具备系统性的创新思维,既要从教师“教”的角度,更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思考教学、设计教学。

教学体系向话语体系转化,就是向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转化。教材、章节相同,但是每个教师的讲法各有不同,要在遵循教材精神的前提下,做好话语体系的转化。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背景、文化、习俗不同,要做好“统”与“不统”辩证关系。“统”是第一位的,是前提条件,即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统一到教育部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上来;“不统”指在讲授风格、特点上要有差别。

2. 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体转化,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个作用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主体客体转换问题。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是关键问题。从教学规律视角而言,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主体,而是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如何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的关键。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是平等交流的主體,反映了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两个对等互惠主体的相互沟通,从情感和思想上进行平等交流。

综合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其包含一系列具体方法,如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及实践环节参与等多种教学法。

启发式、互动式参与方法组合运用是课堂教学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讲述、讲解、启发与问题追问、对话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互动过程。理论讲解与启发式、互动式参与方法组合运用,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

讨论式、辩论式、案例式、演讲式等参与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课堂中来,师生之间实现了双边和多边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深入理解教材基本观点,培养分析关于社会问题的思维能力,鼓励、支持不同民族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表达观点,化解学生头脑中的疑团,解除其思想困惑。演讲主题和辩论题目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

3. 组织、引导学生向参与实践转化,确立“知行合一”教学导向

实践指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实践是对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最能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环节,也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把课堂教学三大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即教师与学生主体客体转换,增加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把理论与教学相互结合起来,体现在设置课堂、校内、暑期社会实践三种实践教学模式之中。

基于上述考虑,多年来,在学校党委领导和支持下,经过与校团委沟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与学校团委组织的“三下乡”活动相结合。让课堂实践给学生留下思考、讨论、演讲、能动参与教学的空间;校内实践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学会适应大学生活,在做事、合作、关心和帮助他人方面培养历练;暑期社会实践方面,组织学生深入城镇、乡村、山区、草原等多领域的调研活动,让其了解国情、省区情、地方情况,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更好为国效力的本领。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各民族学生深入了解基层情况,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感悟到教材体系是中国近现代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转化”教学实践的特点

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要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果说民族地区高校是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镇,那么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则是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线重地,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是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肩负着崇高的责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与民族地区丰富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相结合,更有感染力、说服力。

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特色研究,提升学科水平。团队成员多年来取得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业绩包括国家级课题、校级课题等7项,教改论文5篇,获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奖3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2项,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等10项,校级项目6项;获自治区政府奖7次。2018年6月,学校授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内蒙古工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课程被评为校级、自治区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课程,先后成为校级精品课。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分别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

特色鲜明的教学实践及方法引起教育部的关注和支持。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申报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综合运用”教改项目被教育部选为“择优推广计划”(教育部社科司《关于公布201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项目和培育项目名单的通知》教社科司函[2014]21号),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上尚属首次。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重大,要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八个统一”;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创新的根本遵循。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要以守正创新为原则,在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前提下,立足于课程的核心内容,确立知识、能力、践行“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目标;尝试新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能力的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还要侧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队伍、学缘、结构、学历等方面的建设。要努力做到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强化价值引领功能,增强学生获得感,教学在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上下功夫;做好“知”和“行”的转化工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2017:3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N].人民日报,2018-09-22(1).

[5] 教育部社科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3-204.

[6]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编辑:林毅)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