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秀美
摘 要:课后习题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往往是围绕课文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而设置的。本文以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材为例,探讨如何将课后习题与教学过程有机融合,提高课堂实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课后习题;策略;语文素养
统编教材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都有2-3道习题,这些习题短小精干,具有引导、提示学习,启发阅读思考等作用。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课后习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围绕习题内容专注学习,学习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以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材为例,谈谈课后习题的运用策略。
一、借“题”引路,朗读训练扎实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其对第二学段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的有效方式,因此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当然,朗读可以有各种方式:自由朗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合作读……这些方式的运用,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特点,灵活选择运用。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共有三篇精读课文,分别是《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这三篇课文都是描写景物的文章,文质兼美,非常适合进行朗读的训练。这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中,都有要求学生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这就给了教师具体的教学要求,要能够结合第二学段学生特点,根据课标要求,落实朗读的训练。
以《我们的奇妙世界》为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三步实施朗读训练:首先,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点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不会很困难,只要认真地去阅读,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明确作者的描写天空和大地的顺序,体会其特点。这个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组织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验表现出来。2.小组内交流读,互相评价,促进提高。3.全班展示读。在反复的朗读实践中,学生会发现,作者笔下的天空,是那样的瑰丽,色彩丰富:粉红色、蔚蓝色、金色、紫色……广袤的大地上,植物生长着,水果变化着,动物活动着……这些句子的朗读,语气应该舒缓,语速要放慢,才能让人随着朗读者的语句中,感受到自然界中普通而又美丽的景象。
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舒缓的音乐、美丽的图片、唯美的画面……在范读、引读、个别读、对比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中,让学生入情入境,细细品味语言的精妙,从而感悟到“这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这样的课堂书声琅琅,读的形式丰富而多样,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扎实的训练,不仅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在朗读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可谓扎实而高效。
二、顺“题”而学,教学过程清晰流畅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部编教材所选编的课文,都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教材选编本文的意图,理清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过程,让教学更流畅。而课后练习正是一个很好的抓手,教师可以按照课后习题的要求来设计、组织教学。
《海底世界》一课的第1题“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从那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这道习题完全可以作为教学过程的“主问题”来引领学生学习。在学生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到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然后出示学习提纲:
1.自由朗读课文1-6段,思考:海底的景色有哪些“奇异”之处?又有哪些物产呢?请找到相关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示出来。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3.集体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景色奇异:海底的声音、动物的活动方法、植物的差异
物产丰富:煤铁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
4.自由补充,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海底世界的奥秘。
这个教学过程以课后习题为抓手,将其作为教学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有独立的阅读,又有小组内的交流,在此基础上汇报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最后进行拓展延伸,迁移学习。
《火烧云》这一课描写的傍晚天空中炫丽无比的景象,尤其是对火烧云的色彩、变化描写得非常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第2题“说说肯写了火烧云的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了解的”。根据文本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再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可以设计这样三个导学过程:
1.读一读。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画出来。
2.想一想。课文描写了火烧云分别有哪些色彩?找到相关的词语,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3.说一说。和学习伙伴交流,火烧云分别变化成什么了呢?说说你想到的火烧云变化的样子。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可以找到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感受到火烧云“色彩多”的特点。在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想象表达的基础上,概括出“变化快”的特点。这个利用课后习题的导学作用设计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思、说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表达特点,充分发挥自主探究学习的功能。
因此,依据课后习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明了,教学重点得以突破,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培养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依“题”而练,练笔表达落到实处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探索自然奥秘”,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是学会初步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这在课后习题中的体现也非常明显:《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后的小练笔“写一写普通又美丽的事物”;《海底世界》课后习题第2题,则是让学生围绕中心句介绍事物的特点;《火烧云》课后习题第2题,让学生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这些习题目标性、指向性非常清晰,训练重点明确,是进行表达训练的主要依据。
以《海底世界》一课为例。本课的课后习题第2题:在课文中找找下面的句子在哪个自然段,说说那段话是怎样把这个意思写清楚的。
1.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2.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
这道习题的训练目标是学习围绕中心句介绍事物的特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到具体的段落,首先进行自读、引读、合作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发现所介绍的动物的活动方法、植物的色彩和大小差异。再让学生分别画出本段中海底不同的动物和它们的活动方法、海底植物的色彩和大小。接着,整体出示文段,以最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表达的特点——围绕中心句介绍事物。最后再进行迁移练笔,可以用“图片+中心句”的方式,引导学生先说后写。如“黄山上的石头多么奇妙”,让学生通过观察黄山奇石的各种样子,让学生围绕着这个中心句说一说,再互相补充、评价,最后动笔完成仿写。这样的训练过程立足课后习题,又关联学生生活,注重了写法的迁移,让课后练笔得到有效落实。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第二学段学生的能力水平实际,练笔过程的第一步,应该是要引导学生首先仔细研读文本中的句段,弄清表达特點。第二步再搭建语言支架,引导学生练习说话。第三步再迁移到写的训练上来。这样的训练过程既有文本句段的实例可以模仿,又有梯度的表达训练,不仅落实了训练目标,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表达。
课后习题虽然看似只是课文的“小尾巴”,但用好它却可以发挥“大作用”。每位教师都应当深入研究习题,让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引领学生学习并运用好语言文字,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