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19-09-10 02:43刘玉萍
高考·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受互联网+教育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都开始积极关注和尝试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过程中,因受到观念、制度的影响,与理论层面的设想有一定的差异,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未能得到真正的体现。本文从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刻画了互联网+时代高职课堂教学变革的发展路径,以期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借鉴,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课堂教学;现实困境;变革路径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当下课堂与教学研究的热门。课堂教学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馈、课堂教学互动和课后的个性化辅导等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应运而生,为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条件。未来的学习也将变得更快捷、更高效,课堂活动的机会将会大大增加。随着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存储与传播方式的转变,翻转课堂、MOOC、创客以及智慧课堂等成为学校课堂教学发展的特质,与此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等进入教学领域,促使教学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改变了以往的学习环境,虚拟、实体的混合学习成为理所当然的学习方式,已经不可能沿袭原有教学现象的评价与判断标准,坚持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自然会引发学习者的不满。

一、“互联网+”高职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现实困境

1.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未真正体现

受“互联网+”的影响,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都开始积极关注和尝试课堂教学的改革,期待通过这样的改革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大批在线课程平台的运行,各类在线课程制作公司的发展,为老师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助推作用。但是,在现实情境中,尤其是高职院校,很少有教育者能够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积极的建构者加以考虑。学生所学习的依旧是教师安排好的内容,选择教师提前规定的学习内容,机械地完成教学预设的目标,这充其量不过是把过去的课堂搬到网络上。这种学习空间变了,教学手段变了,但是在教学模式的本质问题上依旧是机械的、传统的,它并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更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和对话环节。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出发点非常优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难以做到二者的互补和有效结合。

2.教师学生认识不到位

就大部分高职教师而言,观念还未进行完全的更新,应对挑战的信心不足,传统的课堂面对的僅仅是本校的学生,课堂的边界清晰,上课与下课有着分明的时间界限,教师的教学自成一体,学生的主要学习源于上课,互联网+时代,在线开放课程,需要面向来自课程平台其他学校的学生,甚至要和名校的老师进行竞争,高职老师会感觉信心不足,线下课程中,各种资源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可以泛在时时进行,学科与知识技能的交叉得以融合,需要高职的老师提升自我应对这样的挑战;二是需要老师投入比以往更多地精力去经营和设计一门课程,不管是线上课程的管理,还是线下的课程活动,对老师的专业技能和信息技术的要求更高,学生吸取知识的渠道多元,甚至可以借助平台和互联网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就大部分高职学生而言,依然习惯于被动、机械地接收知识,而在线学习需要发挥极强的学习自主性,同时,在线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学生认为只是把线下课程搬到了网上而已,本质和实质并未有什么大的变化,还没有察觉到二者融合的便利性和重要性。

3.“互联网+课堂教学结构”理论与实践有差异

从组织的视角来看,互联网+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教学管理,关注学生学习者行为的分析,利用移动设备签到、答题,统计学生网络交流与互动数据等,从某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审标准里可以看到,课程资源与学习信息数据中授课视频时常、数量,测验和作业次数,互动交流情况包括发帖总数,教师发帖总数,参与互动次数,考试次数,试题总数与参与人数等数据是评审的重要参考依据。从学者的视角来看,对互联网+课堂以及互联网+教育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在CNKI搜索“互联网+课堂”观察其学术趋势,不管是学术关注度还是用户关注度都空前活跃,并在理论层面将互联网+课堂教学的各种好处和优势进行了大量的描述。然而,在实践中如何把握由此引发的道德意识、师生关系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等非技术层面的东西,并无深入地探讨,以致目前高职的课堂教学并不能真正享受变革后带来的各种成果。

4.制度建设滞后

目前热门和成熟的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有包括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华文慕课等依托大学、行政力量建设的平台,另外还有超星MOOC、智慧树、慧科开课吧、百度传课、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平台等企业开设的民间平台。各类课程层出不穷,而学生选学之后学分的认定,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认定,在线课程质量的考核与评价等相关的制度建设还不完善,从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和影响课堂教学的变革。

二、“互联网+”高职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路径

1.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这是所有机器代替不了的。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在这场变革中的角色和地位,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以便更好地为促进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而做出努力,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沉着应对互联网+教育对课堂教学的新冲击,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模式,如现下热门的混合教学模式、创客教学模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等,将学生的学真正作为教学的核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重构和创新高职教师教学观念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首先,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授者轉变为教育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共同学习的伙伴。课堂的重点不是聆听与记忆,而是思考与理解,句号课堂将向问号课堂转变,老师将用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需要,将更多地情感倾注于课堂,体现师生、生生之间知识的对话、思维的对话以及心灵的对话。

其次,“互联网+”以巨大的冲击力,打破了“课堂”的壁垒,使教学空间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亦不断向课外延伸。教师的教学通过网络平台,资源得到共享,经验得以交流。学科间的界限迅速得以突破,文理渗透,多学科知识、技能通过信息技术得以融合,形成了一个课内课外结合的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教学世界。迫使教师需要构建开放式的教学观念。主要体现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开放,时间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空间上从教室向任何可以在线学习的场所延伸,内容上从教材向参考资料向在线课程扩充等。

再次,需要始终树立“授人以渔”的教学观念,传统的课堂受时间空间限制,主要以知识灌输为主,采取低层次的教学活动,主要掌握低阶知识,重点强调对知识记忆与理解,最终培养的学生也处于低阶思维状态。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裂变更新加快,知识的获取途径增多,教师已无力也无需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因此,需要老师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开展高层次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分析、评价与创造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3.增强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互联网+课堂变革落地

教师要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学理念,随着各类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开放,各种智慧课堂的层出不穷,教师应该学会利用免费的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学会利用各类智慧课堂的软件采集和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借助教学媒体进行高水平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强数字校园的建设,让学生能方便快速地获取多种多样的优质学习资源,学校要做的是为学生构建如下一种理想的信息化环境:一是开设相关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做到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式,丰富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注重培养信息素养的环境建设。许多研究者描绘了对未来课堂的理解,如“为了让学生有最好的学习体验,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最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学校可以利用其占有的信息资源,有意识地整合相关资源,努力建设信息化的校园,让学生在信息化校园中获取广阔、多样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学习和感受信息资源中领悟人生的价值和真谛,从而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

制度性是教育自身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性,全社会对于教育价值及其取向的判断也常常取决于制度供给情况。现实中“互联网+”迅速发展带来的教育领域的诸多不适应,如原有的师资团队、教学资源、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合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能让学校和学生对优质教学资源进行自由选择,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对接产业企业需求,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升等,这涉及合作办学制度、教学教务及学籍管理制度、课程学分市场认证制度、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社会监督评价制度等都需要与时俱进的变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N].中国教育报,2016年8月11日(003).

[2]顾明远.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J].中国教师,2017,(1):22–24

[3]朱艳.“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价值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7(36):22-24.

[4]陈丽.教育信息化2.0: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趋势与方向[J].中国远程教育,2018(09):6-8.

[5]南旭光,张培.“互联网+”教育:现实争论与实践逻辑[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09):55-60+75.

基金项目:2017年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改项目: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骨干专业培育机制研究与实践(编号:GZJG1713606)、2018年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科研项目:课堂结构变迁中教师技能结构变化与晋升策略研究(编号:SZDWYB008)。

作者简介:刘玉萍(1987-),女,汉族,重庆人,硕士,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互联网+互联网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