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结合,打造高效课堂

2019-09-10 14:15江凤玲
成长 2019年5期
关键词:实际应用自主探索

江凤玲

摘 要: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课堂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自主;探索;实际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1]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一目标的指出,要求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数学的应用能力正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要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联系实际讲解数学知识。恩格斯说:“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产生的,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小学数学与学习、生活、生产实际具有广泛的直接的联系,只有千方百计联系实际讲解数学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才能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这是联系实际讲解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如,在讲小数的初步时,就是从引导学生认识商店里最普通常见的货物价格开始的;在讲计算长方形的表面积时,要求每个学生课前准备一个空牙膏盒;在讲计算圆锥体积时,事先布置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等。注重联系实际讲解数学知识,学生兴趣浓,劲头足,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课堂气氛活跃,能很快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由于所学的知识是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的,也为他们应用到这些知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注重应用所学知识解答应用题。运用所学知识去解答应用题,这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任务。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安排,认真引导学生解答课本中的应用题。另一方面,要紧扣教材,在充分估计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前提下,要求他们结合数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简单问题。[2]主要是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事例、数据以及报纸杂志中公布的有关数据等,自编或仿编一些应用题加以解答。如,计算近五年来我国钢铁、原煤、石油、粮食产量增长情况;计算学校与家庭的有关收支,如学校少先队各中队员爱心捐款数与总款数的百分比,师生植树的棵树及成活率;估计水产场鱼池养的鲜鱼产量及产值;计算附近蔬菜基地作物的总产量、亩产量等。这样多方引导,广开视野,学生不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长了应用数学知识的才干,而且受到了良好的实际锻炼。

注重实地测量与计算。通过学生实地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计算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巩固、发展和加深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学习计量知识后,引导学生度量教室、课桌、黑板的长、宽、高(厚);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和学习、生活中的其它用品,加深体、面积的概念;学习了几何初步知识,引导学生丈量操场,计算运动场跑道面积;到建筑工地测量土石方,测量圆柱形油桶的容积及盛油的重量;学习了比例与比例分配知识后,就引导学生测量校园旗杆的高度,帮助几家合用一只水表的住户,计算每家各应付的水费。这样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直接用于实践之中,促进他们从数量观念出发观察事物,将数与量作为认识周围现实的工具,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组织引导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发动学生协助制作一些教具和准备一些学具,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好措施,既有利于教,又有利于学,这对发展学生创造力,建立空间观念,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促進手、脑并用是大有用处的。如讲平面图形时,指导学生用硬纸板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让学生剪一剪、量一量、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的概念就是通过学生自己拼折后归纳出的;在讲立体图形时指导学生将薯块切成“1立方厘米”的立体模型……学生能将平面图形糊成立体形状,经这样的实践,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引导学生绘制一些简单的图表。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水平,引导学生绘制一些“线段示意图”、“数量关系分析图”,制作一些表格,按照教师规定的数据画出各种平面图与立体图,如学校各年级男、女人数,本班同学学习成绩,分别制作简单的统计表或统计图等,也是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好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解决自己在学习中的实际问题。[3]数学是一门应用很广、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基础科,小学数学更是基础的基础。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善于应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这就需要从小让学生逐步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如,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似同实异、容易混淆的问题,我就引导学生用[4]“比较法”加以解决。在讲体积单位“立方米”时,少数学生对“平方米”“立方米”混淆不清,就布置学生用12根长1米的小竹杆,扎成一个棱长1米的正方体,使“1平方米”“1立方米”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使大家清楚地看到:前者为度量平面大小的面积单位,后者为度量物体占空间大小的体积单位,两者一字之差,意义完全不同。又如,对需要把一个数学问题分解成若干部分,找出期间的内在联系,从对个别部分的认识,经过综合达到对整体的认识,就采用“分析法”;反之,需要将若干个相关联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使之对整体有个完整的认识,就用“综合法”。这两种方法对提高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能力作用很大。再如对需要通过许多事物的表象,从中找出本质的及其规律性的东西,或把同一类的事物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就引导学生用“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归纳出新的数学概念,对需要从一个或几个可知的概念基础上推导出新的概念,就引导学生用“推理”方法,在教“比的基本性质”时,就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从已学过的“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推导出来。总之,从小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基本方法。解决学习过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这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广泛开展应用数学知识的课外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开辟了“数学是强者的翅膀园地”、“数学医院”,成立了“数学课外兴趣小组”,多次进行“智力测验”、“难题征解”、“速算比赛”等活动,把上述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这些活动有的是由学生个人完成,有的是发挥小组的群体作用。开展这些活动,要坚持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并特别注意结合数学基础知识和揭示应用数学规律,注意紧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2] 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 林崇德.智力发展与数学学习.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4] 陈和.韩希塘.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实际应用自主探索
乡镇基层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情况分析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