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外语院校的国学通识教育

2019-09-10 07:22耿战超
成长 2019年5期
关键词:新文科通识教育国学

耿战超

摘 要:新文科建设的启动,致力于实现文明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其具有思想性、创新性、融合性、开放性,这就为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动力。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院校中国学通识教育的开展,要适应新形势,回应新诉求,助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跨学科领域、跨文化交流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更好地发挥文科教育的应有作用。

关键词:新文科;通识教育;国学;传统文化

2018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中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中,首次提出了“新文科”建设蓝图。新文科的提出,为高校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等各方面,高校都需要提高站位,对传统模式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以寻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设定了总体目标,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传统文化进校园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精神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进程中形成具有永恒意义与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和学术方法的总结。外语院校在培养跨学科领域、跨文化交流的复合型人才方面有着学科优势,跨文化交流人才作为中华文化的使者,更需要秉持中国文化本位,更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养分。新文科建设的规划目标,与外语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度契合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是高度契合的,在外语院校中开展国学通识教育,正得其时。同时,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院校中国学通识教育的开展,要适应新形势,回应新诉求,也将最大地发挥文科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应有作用。

1 新文科的思想性,要求外语院校所开展的国学通识教育要注重强化学理性

新文科与传统文科都要将思想性放在首位,这是个体认同历史、社会和时代的重要途径,受教育者通过文科教育来掌握人类传承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外语院校汇聚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但最基础的则是要学生打牢中华文化的底子。只有通过学理性研究与课程体系建设,才能使学生清楚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基本内容,熟悉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及基本的历史经验,更好地汲取前人智慧。

国学通识教育课程要注重引导大学生从国学旁观者转变为国学爱好者,进而从国学爱好者转化为国学研究者。课程建设需要从文明史、文化史、学术史的角度,对国学的基本文献、基本命题、基本视角和基本学理进行全面概括,并对国学中的自然科学之思、心性修养之道和阅读研究之法进行系统总结。传统文化中是如何认识社会、自然、人生和自我,以及国学演进的基本规律、国学研究的入门路径,国学中的心性修为之道都需要向学生予以揭示,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拓展人生格局,提升思想境界,养成温文尔雅的君子人格。

2 新文科的创新性,要求外语院校所开展的国学通识教育要注重新技术的运用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创新,重点是推动人文学科与新科技革命的深度融合,这也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新机遇。文科教育不应是对枯燥文献、现成结论的机械说教,借助于近年来新兴的数字人文技术,将数字仓储、文本挖掘、数字图书馆、信息可视化等信息技术运用于人文学科教育,需要我们更新学科理念,创造新的研究方法和教育范式。

外语院校普遍具备语言研究、文本研究的优势,通过新技术手段,将极大推动国学教育普及。以传统文化教材编写为例,通过对现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进行数据采集与比较分析,设计、建设、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态语料库、数据库。由此可以描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语言的使用实态,并与现有的语文、历史、社会等教材语言使用实态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研制出适用于不同学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体系表,探究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语言表达特征。

3 新文科的融合性,要求外语院校所开展的国学通识教育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广博性

新文科建设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特别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仅仅是指文科的内部融通,也指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传统文科教育专业划分严格,专业壁垒制约作用日益明显,不利于培养博通的人才。在现有的学科分类已然定型的形势下,新文科的展开,就是要打破传统文科教育的桎梏,通过交叉融合,寻找到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学术生长点,从而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入动力。

国学通识教育,一方面要求教师群体先受教育,打破“小学科”的思维定式,通过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以国学素养滋养品德、拓展视野、提升能力,从而更好地担负立德育人的职责。另一方面,国学通识教育也将培养学生深厚的学术积累,从而为他们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广博的学术视角和开阔的问题意识。国学通识教育有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立足专业的共同特点,采用学科交叉的模式,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修养的立体培养,从而使其成为在“大学科”背景下成长的博通的一代人才。

4 新文科的开放性,要求外语院校所开展的国学通识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

新文科的提出,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一直在产生带来新的问题、新的诉求,问题的时代性,决定了人文社会科学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学术发展是开放性的。

外语院校在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人才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主体,大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跨文化交流人才,才能将外语院校的学校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中文系一直坚持“国学、外语、实验”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于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国学根柢,又具有世界眼光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国学通识教育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国学通识教育的开展,为四川外国语大学人文精神的凝炼、人文环境的营造、人文素质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外语院校所开展的国学通识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在汲取历史经验、前人智慧的基础上,以历史思维来提升把握时代性问题的洞察力、概括力和思辨力。学生应该面对这个日益变化、日益联系紧密的世界,直面问题,要做到知中国、懂世界,力求在文明交流与国际合作中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外语院校秉持自身优势,在培养跨学科领域、跨文化交流的复合型人才方面有着先发地位。国学通识教育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将使得外语院校的人才培养在新文科背景下,培育出一支更有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更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人才队伍。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建构、价值认同与教育策略研究”(17JZD044)

参考文献:

[1] 姜智彬. 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定位[N].社会科学报,2019-04-04(005).

[2] 熊丙奇.发展新文科要重内涵[J].小康,2019(19):71.

[3] 赵翔.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国学的教育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8(09):98-101.

猜你喜欢
新文科通识教育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