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淑虹
摘要: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也就是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要渔之,必先备有鱼。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先有丰富的积累,方可利用各种方法来加以运用。
关键词:教学方法;知识积累;有效运用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出《淮南子·说林训》,原文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说的是传授给人已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笔者心中一直有一疑问:池中无鱼,何来渔之?必先有鱼!固认为有鱼方可渔,有鱼会渔方可渔多鱼之。鱼渔亦是相长也,鱼为渔之前,欲渔得先有鱼。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先有大量知识的累积,才能灵活运用。
一、巧背诵,授之以鱼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多读书才有道。因此,积累知识要从背诵开始。
背诵要做到准确无误,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在小学低年级,从字、词、句开始,教师就要教授给学生规范的语言。教材中课文的安排也非常有特点,不是相同句式的重复出现,就是相同段落的重复出现,区别在于同义词的不同搭配。
例如,《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第2~4自然段结构完全一样,其不同点在于雨点落在不同植物时的动作不同,所带来的颜色不同。“落在草地上”“淋在柳树上”“洒在桃树上”“滴在杜鹃丛中”“落在油菜地里”“落在蒲公英上”“春雨是绿色的”“春雨是红色的”“春雨是黄色的”,学生注意到这一点之后就会举一反三,快速而又准确无误地背诵,同时习得规范的语言。
二、勤文摘,授之以鱼
古人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代读书人抄书,多抄是在目染,多抄是在不断地接近书本。这样长久地练习,不会说也变得会说了,不会写也变得会写了,因为他肚子里有内容,可以言之有物了。
笔者记得有名学生,父母觉得他不聪明,学习难以开窍。于是,笔者指导这名学生写文摘,从摘抄动词开始,到摘抄四字词语,摘抄比喻句、拟人句、摘抄一段话、摘抄一篇文,每天抄文摘让笔者批阅,一直到六年级。令笔者意想不到的是,低年级只考六七十分的他,到六年级居然能考到八九十分。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文章不仅通顺,而且还有真情实感。勤写文摘,他人池中之鱼繁衍到我池中,久而久之我池中聚集了众家之鱼。我池中之鱼,我欲渔之就渔之,我欲渔多就渔多,我欲渔哪家就渔哪家,随心所欲,渔鱼自如也,何愁不会渔之?
三、巧拼文,授之以鱼
写作往往是一件让许多学生头痛的事。那是因为学生年龄小,缺少学习经验,语言积累不够,难以表达心中的感想,毕竟学生的阅历不多,感受不到关系、情感,又叫他们如何表达?再说,小学阶段的那些文章历来有多少人写过,不乏那些得过奖的,不乏那些名人的创作。他们已经写得足够精彩了,学生也不可能超越他们,教师为何不拿这些优秀的资源来分享,为自己所用呢?笔者认为,首先可以从模仿开始。
例如,在教学写“小金鱼”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详细介绍小金鱼的资料,包括描写小金鱼的外形、生活作息、游戏玩耍的资料,同时让学生带来小金鱼,在大屏幕下放大观察。笔者一边讲解,一边一一对应地出示这些内容。学生看得仔细,学得认真。有了这些资料,他们分清楚了自己带来的到底是红鲤鱼还是小金鱼,更从中明确了小金鱼的外形特征、活动特征。写作时,学生非常兴奋,迫不及待地想将自己观察到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写出来与大家分享。而一部分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有了笔者给他提供的机会,他们也不再為写作感到无力,他们会从中去撷取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完成写作任务。
又如,在教学写“校园的四季”时,一开始学生言之无物,文章毫无神采。于是,笔者带他们参观了校园,一一介绍了花草的名称,他们拿着笔和本记个不停。回到教室后,笔者借助多媒体出示了一些花草的图片,以及对这些花草的详细介绍,并且出示了一两段对个别花草生动、形象的描述。学生兴奋极了,特别是在讲到羊奶子树、羊奶子果的时候,学生看得非常认真,他们为今天学习了这么多的知识而开心,觉得校园的一年四季居然有那么多好看的花草树木,想马上写下来,让笔者来点评谁写的校园是最美的。
其实,上述话题作文是学生借助一定的文章,加上自己的观察、想象,巧妙拼凑出来的。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借此机会学会如何借鉴他人的文章为我所用,去翻阅更多的课外书,丰富了想象力。总之,这就是笔者提供给学生许多的“鱼”,让学生自由地去“渔”,在不断“渔”的过程中学会“渔”的技巧。
语文是一门先积累再运用的课程。因此,欲授渔,先授鱼,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