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芳
摘 要: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学习观,提高高中语文教与学的质量及效率。这就需要老师准确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针对具体的方面来选择培养方法,这样才能够取得理想的培养效果。本文先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具体的培养方法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奠基。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培养方法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为我国教育教学指明了正确的教学方向,推动了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非常有助于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落实。作为现代化的高中语文老师,需要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度,要对其内涵及具体的培养方式进行探索,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性发展。
一、语文核心素养内涵
我们常说的语文核心素养,其实就是指四大方面,即“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四大方面应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部分,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意识及能力,这正是促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断提高的有效方式。所以作为高中语文老师,需要注重对学生此方面素养培养的设计与实施。“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和“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具有当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灵活之时,才能够促使学生更快速的构建自己的语言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正是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提升的关键所在。“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并在鉴赏与体验学习中不断的去创造美,能帮助学生更加客观的去认识、完善与发展自我,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对于民族及国家的发展极为有利。老师需要立足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学特点,在教学中多去让学生去阅读与理解经典文章,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刻感悟,更好的传承及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分析
1.借助阅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对阅读是否感兴趣,直接会影响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的培养情况。因此,实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解读阅读文,让学生对文章有透彻的理解,让其感知到阅读的乐趣,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还可以传授学生一些阅读技巧,让学生轻松扫除阅读障碍。相信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会不断提升,自然会主动参与到课内外阅读中,这对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是极为有帮助的,能顺利达成培养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的教学目的。比如在学习《淝水之戰》课文之时,可以先要求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划分重点,然后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特点等细节入手,去了解战胜胜败的主客观原因,这样能使整篇文章的层次更加的清晰,并能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自学的能力。当整个阅读教学环节结束后,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之相似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按照老师的引导模式对其进行分析与解决,让学生真正的掌握阅读技巧,为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的成功培养奠基。
2.借助问题情境,提升与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升与发展学生的思维素养,就需要老师对学生们的实际思维情况进行了解。对于大部分高中生而言,他们虽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通常思维能力还不是十分的活跃,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设置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深入思考,加深对实际内容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十八岁出门远行》课文之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你十八岁时出门远行,会去做什么呢?课文想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将学生引入到想象思维之中,并对问题进行回答。针对比较好学生的回答,老师要及时肯定与奖励,而针对偏题学生的回答,老师需要先肯定,之后进行有效引导,让其逐渐具有正确思维的能力。相信在此种教育背景下,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会越来越强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
3.借助比较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大部分文章对于学生审美鉴赏及创造素养的培养都十分有利。为此,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老师可以借助比较阅读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及类似的文章进行阅读,从而在对比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对课文中体现的美与丑、高尚与卑劣进行理解与感悟,这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及塑造极为重要,并且能在审美体验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产生想要创造的想法,顺利达成提升学生审美与鉴赏素养的教学目的。
朱光潜先生曾说“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比较法不容忽略”。这就要求教师在发展学生审美能力上,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比较阅读这一方法,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真实的认识事物。例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进行比较,这两篇文章的故事背景都是反对压迫、争取民权。《我有一个梦想》作者以黑人领袖的省份,对黑人被视为二等公民,依然受到压迫,满怀愤恨之情,他慷慨激昂的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抗议。整篇文章贯穿了作者的爱国、爱和平的情感。《最后一次演讲》的作者闻一多,也化身为斗士的身份,用激昂的语言职责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民主人士、为和平的倒行逆施行为。这两篇文章作者虽然所处过国度不同,思想、性格不同,但通过深入分析和探究可以从他们身上体会到热爱和平、追求民主权利的强烈情感。马丁.路德金面向广大黑人群体,讲述的是黑人如何取得民权的事宜,全篇采用第一人称。闻一多先生的讲话直接对准国民国民党反动派,用第二人称演讲直击反动派的软肋。通过采用比较分析法,学生对演讲稿文体有了更加明确、清晰的认识,并且论辩艺术思维也得到了提升。
通过比较阅读这一方法,分析了不同艺术形象的共同和不同点,更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高中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社会的认知依然停留在表层,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作品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进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4.借助课堂教学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蕴含诸多的传统文化,这是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载体,可以增强学生理解和写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文本内容有意识的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获得更多的感悟。例如在教学《苏武传》这篇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让学生熟悉这篇文本的时候,通过卫律、李陵和苏武形象的对比,分析和讨论苏武精神。在此问题的引导下,贯穿整篇文章的学习。在学生们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便能认识到苏武始终坚持自己立场、忠诚于汉的强烈爱国精神。在这一教学中,师生再次朗读文中重点内容,分析苏武的形象,感受他的高贵品质,再次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上述的案例,教师围绕文本中苏武这一形象渗透爱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苏武的忠诚,而且深受他的熏陶,更加激发起自身的爱国情感。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是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要从立足高中语文教材,合理设计教学,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来,以达到培养他们语文素养的目的。
总结: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老师需要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构建全新的语文教学体系,推动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龚璐.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育路径研究[J].时代教育.2018(01).
[2]潘明珠.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课外语文.2017(31).
[3]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