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霜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日益方便,享受着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福利的同时,身边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何从源头避免环境污染的产生以及怎样快速的解决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变得十分重要,具体到教育教学领域来说,学校和教师就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引导学生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建立绿色环保理念和态度,本文即针对中学美术这一具体学科的教学活动来进行讨论,提出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以供各为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活动;环保意识;培养策略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多领域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直是各位建设后在一线教育教学领域的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随着新课标改革活动的进一步落实,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还要注重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自身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和原则,在美术学科的学习中,不仅仅能获得艺术审美水平的提高,还能逐渐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一、当前中学美术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缺乏环保教学内容的融入
根据笔者及所在团队的调查研究发现,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该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数为农村留守儿童,常年缺少父母的陪伴,家庭教育较为缺失,一些正确的生活和学习态度都未及时建立,经过系统的调研和对数据的分析表明,学生的环保意识普遍不强,随手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坪等危害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这样的学生群体本身就给美术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教学难度,其次,许多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并未对环保意识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环保教育不属于美术教学的范畴,这样的教学理念导致环保教育在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缺失,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破坏环境的行为和风气愈演愈烈,更加难以对其纠正,最终形成难以为挽回的后果。
2.学生自身的环保意识不强,不良习惯较多
对于中学生群体来说,其生活和学习的范围较为狭窄,接触的人事物也较为简单,因此,在为人行事方面的规则意识都不强,反而自我意识强烈,根据调查数据现实,超过半数的同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偶尔甚至从未与朋友家人讨论过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这样的现状充分体现了环保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严峻形势,大多数学生尽管能够做到最基本的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环保行为,但是对于更加细致的垃圾分类、废物循环利用等等却不熟悉,所以,当前的中学环保教育仍有待加强,教师要通过更加细致的教学来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理念得以提高。
二、如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灵活开展环保意识教育
1.教师要创建多元化的美术课堂,丰富授课形式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构建积极健康的环保教学氛围,将环保教育活动与美术教学灵活的结合在一起,为环保意识教育创造更多机会。教师要通多元化的美术课堂的建立丰富授课内容,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进而提高课堂参与主动性,只要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才能为教师开展环保教学创造机会。
2.让学生动手实践来实现美术教学和环保教学的同步进行
情境化教学方式对于在美术教学中融入环保教学十分有效,具体来说,美术教师可以在手工艺制作课中融入进环保教学,比如,教师可以指定“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手工品制作小竞赛,让学生自己搜集身边的废弃的物品,积极开动脑筋对其进行二次加工,变废为宝,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既可以切实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无形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学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3.联系实际生活,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绝对不可纸上谈兵,一定要切实的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要想真正的实现环保教育的有效性,就要注重将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外出写生,比如,可以周末组织学生一起到公園里写生,让学生仔细观察游客的行为,有的游客十分注意对公园卫生环境的维护,而有的游客却存在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学生还可以亲眼看到一天下来公园内环境卫生的变化,心里会更加受到触动,学生将所见到的画面通过画笔画下来,在作画的过程中融入进对环保的思考,对比反思自身的行为,提高自我环保意识。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中学美术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日常授课中灵活的结合进对学生的环保教育,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造动手实践机会等形式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系统化的授课中逐步培养起学生的环保理念,切实提高学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共同实现有没生活环境的构建和维持,创造更加优美的学习和生活场所。
参考文献
[1]冯娟、詹国华.关于协作学习理论的思考[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8(01)[2]余卫中.学生协作学习的合理分组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7(04)
[2]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