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利
【摘 要】近年来,班本课程逐渐走进我们的视线,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班本课程”是园本课程的一部分,其内容来源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围绕幼儿的兴趣、问题展开,反映出教师、幼儿之间真实的学习、探索过程。作者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漫步春天》主题拓展的一个班本活动《“蜗”们一起玩》为例,尝试以围绕兴趣、关注需要、联合力量、创设环境等策略来助推幼儿在课程活动中进行探究与实践,提升活动经验,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小班幼儿;兴趣导向;班本课程
一、课程的缘起——蜗的发现
(一)发现:小蜗来啦
四月初,小班正在进行以“漫步春天”为主题的活动,孩子们在这一主题中认识了各种好看的花、漂亮的昆虫。而遇到“小蜗”的这一天,恰巧是孩子们寻找春天,漫步农庄的一天。《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根据其需要和经验等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我们追随幼儿的好奇心,开启了一场《“蜗”我在一起》的班本活动之旅。
(二)识别:班本课程的实施短板
在活动之前,我们分析了活动开展前教师的状态分析:
1.缺少主体意识。本着“幼儿主位,教师辅位”的课程理念,教师要发掘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探索兴趣与方向,其核心设计在于实现幼儿的主体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班本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谁?课程到底是围绕什么来开展的?课程可利用资源该如何开发?课程最后要促进的发展是什么?
2.缺少深入意识。班级的课程实施是一个“实施——发现——调整——再实践”的过程,这样才能使课程推进深入、深化。很多教师在口头上说要观察幼儿、尊重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可是在具体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走流程的现象,没有在具体展开过程中真正地关注幼儿的需求。
(三)呼应:班本课程活动的解析
1.孩子的兴趣点。课程的内容是班级全体或者大部分幼儿对日常生活自然界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思考形成的共鸣,是他们的共同兴趣,他们有共同的探索需求,希望一起去实践,得到解决。
2.课程的价值性。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孩子已有的经验和特点,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形成班本课程,使班级文化凸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内容的适宜性、价值性,同时根据幼儿的需求为孩子的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服务。
二、课程的深入——“蜗”的探秘
(一)围绕幼儿兴趣,整合已有经验
小班幼儿喜爱大自然,能用多种感官、动作去进行探索,同时《指南》提到3~4岁幼儿的发展目标“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幼儿对于感兴趣或急于解决的问题常常更容易激发自己的探究欲望,引发探究活动。基于此,我们引导幼儿对蜗牛会在哪里进行了大猜测,组织幼儿进行了第一次寻找蜗牛的活动。幼儿们第一次寻找蜗牛失败了,带着失望回到了教室。开始求助教师,经过查找书本孩子们知道雨后的蜗牛最多。根据孩子的需求,我们在雨后的墙沿、农庄、草地等进行了多次寻找,幼儿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行动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最终发现了许多蜗牛,孩子们决定仔细观察和了解蜗牛。
(二)关注幼儿需要,灵活拓展学习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探究蜗牛,我们生成科学活动《蜗牛爬爬》。孩子们分别拿起放大镜开始认真地观察找的蜗牛。小班幼儿在活动中虽然有探索的兴趣,但往往对事物的探索缺少深度,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孩子的兴趣点和需要,找合适的机会参与到幼儿活动中。孩子们在看一看、摸一摸中细致地了解到蜗牛的外形结构和特点,而教师作为支持者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在适当的时候对幼儿进行点拨,把孩子的兴趣推向深入。蜗牛喜欢吃什么呢?住在哪里?再一次引发幼儿探究的好奇心。
(三)联合家庭力量,引发共生智慧
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小班幼儿对事物的探究主要还是依赖于直接经验。因此,我们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机会,支持和引导其进行探究性学习。“蜗牛喜欢吃什么?它又喜欢住在哪里呢?”孩子们带着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向家长们发出了请求。
在家长们的帮助下,孩子们通过尝试喂养、观察、查找等方式更深一步地探究到蜗牛的吃、住等生活习性。孩子们还决定给蜗牛建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孩子们根据蜗牛的习性等特点,充分利用家长这一资源,一起给蜗牛建造了各式各样的“家”。通过制作,幼儿在亲身实践中对活动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课程的惊喜——“蜗”的收获
(一)班本课程促幼儿能力发展
1.“有”兴趣,促进探索。《指南》中提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活动初因为偶然的机会让孩子对蜗牛产生了好奇,我们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与幼儿共同探讨,发散幼儿的思维。同时,我们继续追随孩子的问题,利用谈话、观察、家园合作、区域活动等方式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蜗牛。
2.“玩”游戏,激发能力。在活动中,幼儿的能力被激发,孩子们围绕问题各抒己见,提升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能力;幼儿通过各种方式玩转蜗牛,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及表现力。在活动中孩子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肯定和鼓励,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自信心。
3.“共”互动,助推发展。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了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家长的作用就不容小觑了。在活动中,当孩子们提出有关蜗牛的饮食、生活习性等问题时,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观察、调查、记录,为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当孩子想给蜗牛建造房子时,家长们也积极配合,与孩子共同建造房子,助推活动开展的同时也让孩子和家长共同体验了亲子活动的快乐。
(二)班本课程有助教师成长
1.走近儿童,尊重特点。在整个班本活动中,我们走近幼儿,根据幼儿的兴趣指向,灵活调整、生成活动内容。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当幼儿出现问题时,如为什么第一次尝试寻找蜗牛却失败了,我旨在引导幼儿向书本求助;当幼儿一个人不能为蜗牛建造房子时,我作为助推者引导孩子们向家长们发出合作请求等。以此尊重幼儿发展特点,真正满足班级每一位孩子的发展需要。
2.深入了解,积累经验。班本课程作为园本课程实施的路径之一,满足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催生了新的活动。通过此次班本课程的实施,教师对班级孩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问题下开展活动,使孩子们在活动中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也为下一次的活动积累了经验。
(三)教師在班本课程中的反思
1.优化班本课程,凸显幼儿主体。在《“蜗”们一起玩》班本课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优化班本课程的丰富性和适切性,不仅能丰富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和手段,还能拓展教育空间,对促进幼儿的主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班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学习环境能有效支持幼儿的态度、情感、求知欲、学习愿望,让幼儿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
2.教师班本课程观的正确识辨识。在实施《“蜗”们一起玩》班本课程中,我切实感受到了班本课程带给我的惊喜:(1)对课程方向的理解更清晰,有逻辑地开展课程,对课程理解和实施形成了良性循环;(2)班级课程更丰富多元,有效补充了基础课程;(3)在实施过程中始终追随幼儿的兴趣点,挖掘自然资源,家长资源使用更具效益化。教师和幼儿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对课程观的正确辨识能让教师真正受益,获得新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主编.儿童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虞永平.课程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J].幼儿100(教师版),2016(12).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