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化学”活动的模式构建与实践

2019-09-10 04:59王穗芳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8期
关键词:模式

王穗芳

【摘要】  “我与化学”活动是一项地方性化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从化学的视角观察生活、生产中化学的应用,以化学知识为基础,选择一些感兴的主题深入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文是根据笔者多年对学生开展“我与化学”活动的学习指导,对“我与化学”的具体操作和指导做了初步的探讨,并形成了“三环节”的活动开展模式。

【关键词】  我与化学 自主研究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8-153-020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指出:科学精神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这三大“基本要点”究竟应该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笔者认为多年前广州市教研院化学科提倡在中学开展的“我与化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结合多年指导学生开展“我与化学”活动的实践经验,总结了该活动有效开展的可操作性模式。

一、活动开展的形式

“我与化学”活动的特点有很多:与一般的知识学习相比,此活动具有开放学习的态势,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完成,重视结果,但更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即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此活动是需要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地进行的。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开放性、自主性、体验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创新性,以及“过程”重于“结果”的学习目的。据此建立的活动形式,是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的一些想法及初步实践。

1.建立“我与化学”活动形式的基础

“我与化学”是为了促进化学教学内容与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增长见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的一切客观存在,原意在于拓展学生基础课的知识视野。但是,由于“应试”仍然是现阶段基础教育中影响力巨大的指标,拓展课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无疑影响了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学习。因此,在活动开展时,必须首先有足够的拓展准备,逐渐地介入,让学生对“研究”这件原以为高深莫测的事有一个足够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反之,若突然介入,必然造成学生知识素质与研究课题、心理素质与“研究”本身产生较大的错位,从而导致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响应的现象!我所辅导的学生首先有自主性、有兴趣、有积极性;在课题的确定上有科学性、与化学有相关性。

2.建立“我与化学”活动形式的原则

建立学习模式时,必须遵循三个原则,才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习的要求。

(1)对学生而言,必须遵循“自主而不制主”的原则。在学习的操作过程中,必须时时刻刻按照该原则进行,使学生在每一次活动过程中保持80%以上的贡献度,让他们能够体验、参与、协作、思考、实验、调查、采访、写作、应变……

(2)对导师而言,必须遵循“指导而不主导”的原则。作为指导老师作用能不能准确定位,对研究题目本身影响不大,但是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却比较大。一般主要在选题、步骤、方法或关键问题上引导学生思考,决不能代替学生考虑。

(3)对化学而言,选取小课题时必须遵循“选化学或化学交叉的题目”的原则,才能激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促进化学学科的发展。

二、建立“我与化学”活动模式

第一环节:以兴趣、自愿、自主为原则,成立相应的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小组,利用小组轻松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状态下参与交流,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放松状态吸取相关知识、吸取间接经验,为下一环节打好基础。因此也可称这个环节为“前研究”。这个环节直接决定学生今后是否能自主、坚持参加此项活动。我所辅导的学生团体中都有1~2个“发烧友”,平时能主动地、随时随地地找到我和我探讨,这种精神也感染了小组的其他成员,最终能坚持到结题。

第二环节:以积极、自主为原则,进行探讨学习。此前,必须让参与者清楚了解学习的两个误区。

去掉“作文”认识。一些同学往往把学习过程简单化,选题无方向性,且多为“议论议论”了事的作文;另一些同学则认为“研究”高深莫测,是科学家的事。其實,学习过程中仍然突出“学习”。其本质不外乎就是要求研究者用已有的知识或可以查阅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小课题,用以积累知识,体验过程及其成就感。

去掉“剪拼”认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基础教育领域后,你不用担心学生没有查阅资料的多元渠道。应该重视选题中“主题”与“课题”的关系,学生容易把“主题”当做“课题”,在网上、图书馆及其他渠道找来一大堆资料,剪剪贴贴,构成结题论文。实际上,真正有价值的选题通常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找得到的是背景资料。“我与化学”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将现有的新问题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拓展、放大、而不是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找答案!如《新型环保教育基地设计方案》的思路是不可能在任何资料中找到的,这个主题是这个小组的同学针对“展览式”的陈旧教育方式,在外国一些模式的启发下,按照我国的实际——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参照了我校的实际情况——和谐教育模式)设计出的“寓教育与娱乐”为主题的、希望是广州市乃至是广东省的先进环保教育基地。他们并且为此绘出了设计图纸,并打算做出实物模型模板,这些都来自同学们的智慧与创造,来自他们不满足现有材料的“剪拼”、“作文”。

第三环节:以合作、自主为原则,组织编辑学习成果集,或者编辑专题式学习网页供上网交流,形成能持久肯定学生成果的机制,并可以为学校的拓展性课程提供教参资料,传承相关知识。

三、活动形式中教师角色的新特点

学习活动中应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而非“主导”作用。注意教师角色的变换:在主体与主导的“双主”教学关系中,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两者相遇常常发生错位现象。即使这种关系把握得比较好,教师也必须事先准备几条从问题通向答案的渠道。但是,在主体与指导的关系中,教师只能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环节中遇到的方法、态度、程序等问题作引导,因为教师也难于在研究题目与研究结论之间事先准备答案。如果能这样,该选题本身就没有什么价值。在学习中,教师只有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共同指导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才能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

在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色,特别是教师如何适应学习的要求,将影响最后的实施成果和收效。

“前研究”环节中,教师指导的重点放在如何建立活动小组,并使之规范化按板块运行,引导学生按兴趣、自发、自主报名,确定管理办法、活动形式、活动内容等,最终使每一小组能够选出自己的、比较可行的选题。

“研究”阶段中,教师要在研究程序、方案、态度、方法以等常规方面进行引导。重点放在“挫折”引导和“思维”引导两方面,这两个重点的突破能协助学生把常规研究进行质的提升。如“防倒吸装置”的选题上,经历了对吸收装置的改进(一瓶多用)——对发生装置的改进——对发生装置中胶塞的改进;经过比较,实验,查阅资料,受到生活知识启发,最综才确定了中心内容。这个过程中,我也查阅了大量实验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参考,指导他们再思考,不满足,最后才由一个学生提出了在胶塞上“做文章”。

又如“新型环保教育基地方案设计”中,由于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网上查阅国外的资料,要花时间绘图、做模型,时值她们刚升上高三,也曾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这时教师的鼓励与支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后研究”阶段中,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中去,平等、自由地与他们讨论成果汇集的框架、形式、题材等,并使同学真正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成果得到持久的肯定和认可,才能把同学、教师、学科、学校等多方面的利益统合到同一载体上来,从而使他们更乐于去完成该环节的工作,锻炼自己。

四、活动形式实施的可行性

模式首先考虑消除中学生对研究的神秘感,确立指导老师、研究的同学以及研究中选题的基本原则,赋予了活动开展的良好基础;然后根据同学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并考虑学习自身的发展,确立学习的三个环节;最后将研究的成果汇编成册,并作为新一届同学的拓展资料或开展研究的參考。如此螺旋上升的方式必将推动活动逐渐走向深入。而学习阶段的划分,以及各阶段指导的操作要点更是明显体现出学习中各阶段的本质区别。

因此,本模式充分考虑了活动中主体(同学)、客体(题目)以及媒体(研究题目的过程)的关系,也照顾到了学习自身的发展问题和各个学校的校本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赵婀娜,赵婷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N].人民日报,2016-09-14(12).

[2]魏锡山.研究性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成功实践.天津教育[J].天津教育杂志社 2001年第7期.

[3]丁学军等.论化学自主研究与创新能力《化学教学》,2000(9).

猜你喜欢
模式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从《后窗》看希区柯克作品的人性怀疑论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