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流侵蚀地貌是高一自然地理部分的重难点内容,一直以来由于该部分内容的抽象性和重要程度,很多教师为了使内容更加具体化和生活化,做了不少实验,那如何在课堂上将实验和知识的融合做到深入浅出也是非常值得探究的,下面将结合实验视频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侵蚀地貌;实验视频;教学设计
课的名称:河流地貌的发育(侵蚀地貌)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材分析:这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的内容,从这章来看,这一部分知识位于内外力之后,前面的知识具有铺垫作用,教材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本节内容以河谷为例,详细的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的过程,不同河段的形态特征,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迁移到其他外力对地貌影响的学习当中。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具体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较弱,本节内容既需要学生对实验的具体观察的基础上分析,也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学习的难度相对较大。
教学目标:
1、说出侵蚀地貌的形成原因,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类型 及其对地貌的影响。能够运用综合的思维解释生活中侵蚀地貌的现象
2、结合对长江上中下游不同的地表形态的分析,从区域认知的角度认识长江侵蚀地貌的形成原因。
3、从地理的角度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类型,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河湾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观察法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我们每天都在花钱,但是你们知道所花出去的人民币背面图案蕴藏的地理知识吗?那我们来看看第五套面值50元和现在正在使用的面值10元人民币分别是什么景观,我们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河流地貌景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河流地貌的发育的第一部分,侵蚀地貌。
[河流的形成原因]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让同学们看一个视频(优酷下载侵蚀地貌实验视频),这个视频是在一定倾斜的装置里,用水模拟河流,用泥土及泥沙的混合物代表地表物质进行的实验,在看完视频之后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请简述你看到的实验过程。
2,请你描述实验过程中河流有哪些变化。
[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式]实验过程中看到了实验装置的底部露出表面,说明河流变深了,河水以及挟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这也是学习的第一种侵蚀方式下蚀。
这位同学说到小旗子到了,说明河流在向源头方向侵蚀,不断地使河流源头向上移动,使谷地延长。这是第二种侵蚀方式溯源侵蚀,那么溯源侵蚀仅仅只是发生在源头吗,我们来看一看(给出一幅瀑布剖面图),由于岩层的软硬程度不同,在水流撞击下,瀑布底下会不断被冲蚀,造成瀑布岩层塌陷,会慢慢的向上游侵蚀。所以不仅仅是上游地区由溯源侵蚀,而在有瀑布的地方都比较容易受溯源侵蚀的影响。河流携带的物质对底部产生侵蚀,对河床两侧也能产生破换作用,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叫做侧蚀作用。
[过渡]了解这三种侵蚀方式之后,现在以长江为例,从上游到下游,看看这三种侵蚀方式是如何作用在同一条河流中的
[河谷的演变过程]首先来到了长江上游的瞿塘峡,曾经有人这样形容,两岸乳岩半空起绝壁相对一线天,山高谷深,这也是河谷形成初期的形态,我们看看在初期河谷的剖面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剖面图,河谷初期受到了什么侵蚀作用的影响,横剖面又呈现一个什么形状?接着我们顺江而下,到长江的中游地区,在中游地区,河道弯弯曲曲,同样我们来看看河谷发育中期的剖面图,与上游相比,河道明显变宽,这又是受到哪种侵蚀作用的影响呢?横剖面呈现什么形状?
大家是否有疑问为什么中游地区会呈现九曲回肠的形态呢?
这是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而形成的,到底什么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在这里我们进行讲解。(板图讲解)那么老师就有一个问题了,河流两岸都是城市乡村建设的好地方,那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又该如何选址呢?(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总结)
大家请看这是河流两岸村落布局图,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呢?除了建村,再想一想,淘金,挖沙,建港口你们又会如何选择呢?最后我们来到长江的下游地区,似乎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发展后期的长江河道宽广,通过观察剖面图我们也可以看出河道相对而言浅而宽,呈现槽型,这主要是河流在下游地区以侧蚀为主,使谷坡后退,河谷展宽。
[课后小结]再回到上课之前给大家展示的两张人民币的图片,现在我们就能知道它们分别是受到溯源侵蚀和下蚀的河流侵蚀地貌景观了。
[课后作业]其实,生活中无论是我们看到的河流,还是我们花的钱其实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那么今天老师就要要交给你们一个任务了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请同学们回忆在你们的生活中或者在你们家乡见过的河流侵蚀地貌并分析其形成过程!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你们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易清华(1995.11~),女,湖北恩施,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科教学(地理)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