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春晖
摘要:跨界学习就是跨越学科界限的学习。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基于跨界学习的思维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的学科优势,重视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纵向跨越历史的“厚度”,实现情感的沟通;横向跨越生活的“维度”,实现情感的融合;立体跨越活动的“深度”,实现情感的延续。教师要积极探索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有效实践,努力寻找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全新发展途径。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跨界学习;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在当下生活中,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文化都会提及跨界,这不仅是一个流行词语,也将是一种发展趋势。从字面上理解,跨界就是跨过、越过、超越某个界限,其本质是整合、融合,是将看似不相干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搭配与应用,透过思维的碰撞,使其价值不断放大,并努力发展成为新事物、新领域。跨界学习,就是跨越边界的学习。更进一步说,跨界学习是一种学习思路,跨越学科知识、学习素材、学习场地等诸多领域的边界,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统筹相关学科的内容,整合学习资源,建构逻辑框架,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历史与社会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地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从这段话的字里行间,我们既能看到历史与社会课程进行跨界学习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也能明白历史学科对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这既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突破学科界限,整合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以及学科与实践之间的学习资源,并组织学生开展跨界的学习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教材《历史与社会》的几节课堂实录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从学科融合中体验家国情怀的“厚度”
跨越千年的人类历史,就学科知識而言,内涵丰富,包罗万象,贯通古今。丰富而多元的学习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有关家国情怀的情感教育资源,还要把历史学习与地理、文学、艺术等相关内容进行跨界融合,化抽象的理论知识为形象的历史情境,化平面的历史知识为立体的知识体系,化单一的历史学习为综合的跨界学习。
(一)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的融合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是在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整合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内容的学科。因此,将地理知识融入历史学习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陈家晶老师执教的《百年之约,守望京张》一课,她设计的“京张铁路建设难度在哪”板块为学生呈现了京张铁路工程图。通过地图,陈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图中铁路经过地区的地形地势情况(得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横跨两级阶梯;地形多山地,地质状况复杂等结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当时修建这条铁路难度之大,更让学生懂得即便如此,中国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把这条铁路建成了。在这里,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还是中国人的团结奋斗精神,更是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这种教育方式实现了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树立了民族自信。
(二)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人们常说“文史相通”,意思是说历史与文学在内容与形式上是互为渗透的关系。诗词是文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蕴含着我国古代人民无数的思想、情感和智慧,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诗词与历史学习相结合,从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着手,可以消除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贯通、思想共鸣,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记忆。
夏陈伟老师在执教历史八年级上册《文人的世界》一课时,设计了“品悟诗词魅力”环节。他先提问:“你知道宋朝有哪些著名的文人(或词人、诗人)?”然后追问:“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这些文人给你们留下印象最深的作品有哪些?同学们能结合作品来谈谈自己熟悉的宋代文人,或者吟诵其中的一些名句吗?”这样的设计,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这既是对学生文学知识储备的比拼,也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更能培养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则在一旁不断地点拨、追问,引导学生思考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创作背景,挖掘诗词背后的丰富情感,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历史学科与艺术学科的融合
除文学作品外,艺术作品也常常被用于其他领域的学习,比如历史歌曲。每个时代都会有印其历史印记的艺术作品,其中历史歌曲往往真切地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内容和情感。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歌曲承载的历史信息,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那个时代的“心声”,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领会历史情感。
如某位教师在教学“国民革命”时,引入了《国民革命歌》,伴随着激昂的旋律和歌词,学生很快理解了北伐的目的。音乐不仅刺激着学生的听觉感官,更能直抵学生内心深处,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人心。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音乐正是引导精神生活进入感官生活的媒介。”
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当前的心理需要和价值取向,跨界地理、文学、艺术等领域,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在深厚的历史底蕴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在真挚的家国情怀中引领学生的学习。
二、从生活中感悟家国情怀的“广度”
历史课堂的跨界学习,不仅可以拉近历史与当前生活的时间距离,提炼历史发展进程中弘扬爱国主义的学习素材,更可以拉近课堂与现实生活的空间距离,挖掘社会生活变迁中有利于培养家国情怀的学习情景。通过跨界,教师可以从真实而丰富的生活场景中寻找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让学生在体验、探究的参与过程中达到教育的实效,延伸家国情怀培养的广度,以期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情感融合。
(一)将学生熟知的事情融入历史课堂
曾听过忻万紫老师执教《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她以“根据你的了解,你认为我国目前哪些地方经济比较发达”导入新课,从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打开话匣,让学生有话可讲。然后,她为学生展示了《2012中国各城市GDP排名》,以具体数据说明现实情况,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学生更易理解。课堂小结时,忻老师设计了“以古鉴今”学习环节,让学生思考“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首尾呼应,使得学习紧扣学生现实生活。
这些学习环节的设计,既是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是在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更是在历史学习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应该以真实的内容和朴素的形式,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着眼点,在正确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课堂,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能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以达到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效。
(二)将随处可见的物品融入历史课堂
在一次省优质课观摩活动中,一位教师从自己佩戴的丝巾实物导入,开始《传承东方文明,再现丝路繁华》的授课。其中,她设计的“品味醇香文化”学习环节,从音乐、舞蹈、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感受丝绸之路美丽风光的同时,体会和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习的最后环节,她还引导学生回归现实,关注生活,了解丝绸之路的申遗,并组织学生在她佩戴的丝巾上签名。教师一步步地渲染情感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实现了把“丝巾”“丝路”等学习资源升华为其所蕴含的“传承”“自豪”等的情感追求。
(三)将“真情实意”的试题融入历史课堂
所谓“真情实意”,就是要以学生关注的事物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营造考查情境,从而让学生感受事物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实现时空的跨界融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019年宁波市中考社会法治试卷有一题: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物会“说话”。阅读图文,回答问题。
(1)请推测图1琉璃碗通过哪条商路来到中国,并概述当时该商路上的中西贸易状况。
(2)图2陶俑手中的“神器”指哪项发明?并以此发明为例说明宋元科技成就对世界的影响。
(3)如果图3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参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主题展,请你设计介绍词。
从试题的设问可以看出,命题者以“文物”为依托,透过“文物”让学生看到“历史”,懂得彼时的史实,如丝绸之路的概况及宋元科技的成就;运用“文物”让学生学到“能力”,如唐三彩介绍词的设计;品读“文物”让学生晓得“深意”,明白彼此的情感传承,如感悟“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2017年宁波市中考社会法治试卷有一题:宁波市正在打造名城名都,倡议市民积极参与。小明准备撰写一份“来自家乡的报告”,他收集到以下资料。资料一:剿灭劣五类水;资料二:古丝绸之路“活化石”;资料三:“最多跑一次”。命题者以“家乡发展”为视角,从生活环境、历史变迁和政治生活等不同角度选取素材,并就此设问:1.宁波河流众多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你能从水质状况图中获取哪些信息?2.依据材料二,分析宁波融入“一带一路”的有利条件。3.“最多跑一次”符合教材中的哪些观点?4.结合材料,将小明《____——来自家乡的报告》的题目补充完整。
此题的设计,不论是线索清晰的多角度取材,还是指向明确的多样化设问,都体现了命题者跨界融合的思维方式。命题者以学生耳濡目染的身边故事为题材,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感受日新月异,又培养了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感。
三、在活动中践行家国情怀的“深度”
跨界学习本身就要求学生能够打开视野,旁征博引地运用各个领域的不同知识,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发现。所以,不能让学生将视野仅仅局限于课堂,而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把目光延伸到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体会家国情怀并将家国情怀融入生活之中。正如《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现实社会中体验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一)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乡土资源既有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又有变化的历史印记,更有深厚的情感底蕴,是很好的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素材。家国情怀的养成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认识过程。因此,对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让学生对历史有种“亲近感”,这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大有益处。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穿插本地的历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渗透作用。比如,在讲到“海上丝绸之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永丰库遗址”,其完整的格局和丰富的堆积,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首批申遗点之一。又比如,在讲到“科举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的走马塘。
(二)依托研学活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与此同时,依托学校开展的研学活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围绕家国情怀的培养为学生设计和组织活动。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宁波服装博物館,馆内设有早期织绣裁缝业馆、红帮裁缝创业史馆、宁波当代服装业及国际服装交流馆、少数民族服饰馆等场馆,同时管内还收藏着400余件珍贵的文物。
根据馆内资源,笔者设计了以“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馆内丰富多样的文字、图片及实物资料,了解自先秦、唐宋元明清至近代服饰演变的历史,并以服饰为载体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继而透过宁波红帮裁缝的创业历程,让学生感受红帮裁缝对服饰文化的创新,并从他们的身上体会优秀的精神品质。
这样的家国情怀教育,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历史的延续,实现从现实生活出发去感悟历史,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总之,在历史与社会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特有的德育功能,采用跨界的思维,既要善于挖掘蕴含在学科知识内的家国情怀的教育要素,也要精于统筹不同学科间、生活实践中家国情怀的情感因素。同时,教师还要抓住与学习价值相关的契合点,深入开发与应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讨论与探究,自觉地肩负起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家国情怀的重任。这既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