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青春期;心理辅导;辅导目标;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2-0027-04
【作者简介】杭艺,上海市江宁学校(上海,200060)教师,高级教师,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吴增强工作室成员。
一、青春期与青春期心理辅导概论
青春期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必经阶段,这一阶段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性发育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从幼稚的个体走向成熟完整的人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个体的生理发育基本完成;心理及智力发育逐渐完善、成熟;性情绪、性情感体验逐步生成;自我个性、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将基本奠定。
青春期辅导就是要在这一成长的关键期理解、引导与帮助青少年,帮助他们应对种种压力与挑战。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小组辅导、个别辅导、心理辅导课程、家庭心理辅导及学校综合活动等形式,使青少年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自我接纳与自我调节,完成自我同一性发展,促进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和谐发展,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与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常见青春期心理问题分析
青春期辅导需要从理解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出发,主要体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与不成熟带来的内心冲突上。
1.身体发育带来的焦虑心理。
一是个体性发育时间差异的压力。身体发育的变化具有极大的个体差异性。早熟的女孩可能8岁(二年级)就开始发育,10岁(四年级)就达到初潮。而发育晚的女孩可能11~12岁(五年级)才开始发育,15~16岁(高一年级)达到初潮。也就是说当发育早的女孩已经结束了青春期的发育高峰,可能发育晚的女孩还没有开始。男孩也同样如此。作为一种成人化的象征,青少年会好奇也会互相比较生殖器的发育程度,打探彼此月经是否来潮或是否出现遗精。晚发育的青少年,会对自己的发育时间与发育进度产生深深的焦虑与担忧:我为什么发育得这么慢、我是不是不正常、我会不会永远矮小、我的月经什么时候来……同样,早发育的青少年(尤其是女孩),也会迎来困扰,同伴们可能会给其取上带有性色彩的绰号。
二是过度关注体像的心理。随着青春期自我意识的不断增长,青少年开始关注自我以及过度关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但在激素水平及荷尔蒙的变化下,青少年会出现一些体像上的发展尴尬,如青春痘问题、身高问题、体重问题、声音变化问题、第二性征出现问题等。过度关注体像发展的青少年则容易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青少年期的自我评价普遍低于儿童期与成人期。
2.性别角色认同带来的迷茫心理。
心理学研究将性别角色类型划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未显示明显性別类型)四种类型。儿童及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发展是一个变化发展并逐渐趋于稳定的过程,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整体发展。
龚茜的关于我国中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中显示,初中与高中学生的未分化、双性化比例各约占三成(未分化略高于双性化性别),显著高于男性化和女性化。
双性化的性别角色认同,具有较高的自尊、较少的心理疾病、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最为理性的性别发展模式。但调查中未分化性居于四种类型的首位,它是最不稳定与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的一种类型,却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越来越多元的价值取向使青少年扩大了自由选择的权利,也带来了新的困惑和冲突。部分青少年完成了这种性别角色认同,走向更有力的双性化角色。而另一些青少年则显得迷茫,在性别同一性发展上产生迟缓,推迟对性别的信念,这也反映了自我意识的薄弱。同时,在性取向与性认同的选择上(排除先天基因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在不良环境、社会舆论、传媒及猎奇心态的驱使下,倾向于非主流文化,甚至产生性别认同混乱的心理。
3.青春期情感带来的困惑心理。
青春期情感表现出复杂的特点,并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性。既有在中学阶段两性恋爱只存在于想象的情况,也有性行为上初试云雨的个案。2018年,上海地区1800名中学生的调研中(《上海市青少年性传播疾病早期预防策略的研究项目》),17.0%的初中生表示谈过恋爱,最亲密的接触方式多表现为拥抱和拉手。高中生比例为34.5%,多为接吻和拥抱。性行为,初中生发生比例为1.7%,高中生为2.3%。
青春期情感困惑主要表现有:盲目恋爱心理、情感受挫后不理智心理、性恐惧与性冲动心理。
王亚平等人的调查显示,中学生恋爱动机中,真正出于爱情因素而恋爱的中学生仅占7.2%。大多青春期恋爱的盲目性表现突出,其中恋与爱的成分偏少,情感宣泄、流露与表达的成分偏多。以游戏型恋爱、友情型恋爱、短期型恋爱为主要表现形式。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多重矛盾性、独立性与依赖性、成人感与幼稚感、开放性与封闭性、渴求感与压抑感、自制性与冲动性,情绪容易出现两级化,情感体验尤为强烈。因此,在面对青春期情感时,他们容易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往往不能很好的处理情感问题,产生诸多情感困惑——暗恋、失恋、多角恋爱、不理智性行为等。这一时期,又是他们发展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刻,如果被情感问题困扰与受挫,容易引发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产生自卑与自毁情绪。青春期的“闭锁心理”,又会使得心理压力过大却无法发泄,严重时产生轻生心理。
恐惧是青春期异性交往中存在的一种较普遍的心理反应。青少年在异性面前表现出一定的不安和拘谨,是正常的反应。但有些青少年却表现出过度的紧张和恐惧,严重的甚至害怕看到异性,只要有异性在场,或与异性目光接触,就会局促不安、心慌意乱。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如果在早期的生活经历中,遭受过性骚扰与性侵犯等,则会引发对于性的恐惧心理,形成心理障碍。
性冲动也是青春期不可回避的心理表现。处于青春期的男女非常容易冲动,而且常常不考虑后果。在同异性的交往中,他们很难完全从性本能的冲动中解脱出来,听到会激发性兴奋的语言,看到或触到异性的性感部位,甚至闻到异性身体散发的气味,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冲动。这本身并不是下流无耻的事情,但是如果控制不好,就可能导致过度手淫、思想沉沦、侵犯性的性冲动(行为过激、语言粗俗下流、性骚扰等)。
4.自我发展带来的叛逆心理。
青春期的叛逆心理表现为对家庭、学校,甚至社会的抵触、反向情绪。他们会批判或否定父母、学校教育及教育制度、社会现象及制度。过度关注负面事件,或消极看待社会事物。这即是青少年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表现,也是性发育与成熟带来的身心需求。发展心理学奠基人何林渥斯在1928年就提出,青春期“若能摆脱家庭成为自由而独立的人就好了”。叛逆心理是一种摆脱权威成为独立人的内在冲动。加之,传统教育与青少年不同的价值观、社会舆论媒体多元价值的引导,也加剧了叛逆心理与行为的发生。
三、青春期辅导的目标
一个人性观念的形成与他对于自我、他人(班级与家庭)、社会与自然的理解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以性教育为核心,试图从自我认识、班级与家庭(他人)意识、社会性道德与伦理及自然生命四个维度,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现阶段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来设定青春期辅导的目标。
小学低年段:认识自己的性别,遵守社会基本性别规范。了解家庭生活故事,感受父母的爱与家庭的重要性。认识生命的起源,了解生命的独特性与珍贵性。学会与同学、老师友好相处。学习如何对待陌生人与提高防范意识。
小学中高年段:认识青春期生理知识,了解自身身体变化的情况和有关问题,并懂得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初期的心理发展,懂得如何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健康状态,养成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进行恰当而广泛的异性交往,尊重异性,互相欣赏,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提高防御性侵害的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初中年段:认识青春期生理知识与心理发展,消除性不安心理,学会正确认识与疏解青春期烦恼,并懂得必要时求助;了解性道德、性伦理与性法制观念。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学习有效情绪管理与调控。倡导恰当而广泛的异性交往与尊重平等的两性社会观念。建立对自己行为负责与自我控制的观念,把握与异性的交往尺度。提高应对处理与屏蔽不良性信息的能力。积极引导与教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正确面对逆反情绪。防御性侵害与自我保护。
高中年段:认识性心理的发展,掌握对待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的性烦恼的方法,必要时懂得求助。理解人的性的多面性和个人差别,形成健康积极的婚恋观,建立正确的性道德、性伦理与性法制观念,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了解自我生殖保健,明白性病、毒品与堕胎等的危害及其他与性有关的社会问题。学习避孕知识,重视贞操观念。提高抵御社会不良性信息的能力。防御性侵害与自我保护。
四、青春期辅导的策略
由于青少年在个体发育及心智成熟度上的严重差异以及青春期话题本身的敏感性與私密性,青春期辅导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辅导方式来实现。包括心理辅导课程、校园心理辅导活动、课堂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家庭及社区教育等形式,需要辅导者根据不同的青春期学段发展目标与学生的个体情况,决定适用的范围。
而青少年叛逆、闭锁、复杂矛盾的心理却可能使青春期辅导变得更加困难。要实施一个有效的,被青少年接受的辅导,就需要注重青少年的辅导差异性,具体表现在:
1.辅导者需要建立和谐的辅导关系。
青春期的辅导者必须与青少年建立一种和谐的辅导关系。其中,尊重青少年的想法是异常重要的。澳大利亚心理学者凯思琳·热尔达与大卫·热尔达在《青少年心理辅导》一书中提出,青少年辅导者需要具备5点个人特质:对年轻人的发展过程有完整的了解;能够联结自己的内在青少年;能够鼓励和尊重个性化;正面评价;能够很容易地与青少年沟通并产生共情。
2.朋辈辅导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同伴影响力显著超过父母与教师。青少年更愿意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同伴的帮助。而同伴的一言一行也容易成为他们内心矛盾困扰的源头。因此,在学校中形成朋辈辅导的氛围与队伍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建立青少年心理社团,使青少年更容易从同伴身边获得青春期的辅导知识,通过心理沙龙、心理剧、艺术性表达、心理活动宣传月、心理测试等方式,从同伴处学习并增进自我认识与自我调节能力。辅导者更多的起到培训、组织、引导与协调的角色。
3.采用青少年的沟通方式。
德国波恩大学心理研究学者Seiffge-Krenke与Rotenberg的研究表明,青少年通常采用如下沟通方式:正面的评价他人的外观,包括外貌、行为、装饰和物品。使用直接的封闭性问题来获取信息;表露自身的信息并假设他人也会自我表露;肯定他人的观点;适当使用赞美;直接表达喜欢或不喜欢。在他人讲述故事时,配合并夸大他人的情感表达;经常离题,后又返回;主导谈话主导权;给予并接受建议。在青春期的辅导中,辅导员适度回到自己内在的青少年,采用他们的沟通方式会使辅导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实用规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2-10.
[2]约翰·桑特洛克.青少年心理学(第11版)[M].寇彧,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72-84.
[3]金·盖尔·多金,菲利普·赖斯.青春期心理学: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和面临的问题(第13版)[M].王晓丽,王俊,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40-145.
[4]龚茜.当代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3):79-86.
[5]王亚平,张悦,林柔君,等.中学生对恋爱的认知及归因探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5):9-13.
[6]刘文利,元英.我国中小学性教育政策回顾(1984~2016)[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7):44-55.
[7]凯思琳·热尔达,大卫·热尔达.青少年心理辅导[M].黄秀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11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