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的写作技巧

2019-09-10 07:22刘祥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19年3期
关键词:写作技巧

刘祥

【摘 要】教育叙事写作需要表达技巧。具体而言,在选材上要能小中见大,平中藏奇;在立意上要做到尊重常识、敬畏规则;篇章结构要做到文体鲜明、详略得当;文中所描绘的形象要做到个性突出、问题典型。

【关键词】教育叙事;写作技巧;教育写作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2-0036-04

各种类型的教育写作中,教育叙事与我们的教育生活最为贴近,最能够真实具体地展示写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怀和教育能力。

教育叙事就是教师将教育生活中的某些具体事件,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等写作方式合情合理地表达出来。严格意义上讲,教育叙事并非教育生活中的“说故事”。教育叙事的写作目的,不在于告知读者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而在于用叙事“再现”特定的教育情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观察、思考与探究的典型样本。

不同的分类标准下,教育叙事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从叙事的主题而言,教育叙事有单主题、多主题两种类型。其中多主题又可细分为并列式多主题和交叉式多主题两小类。从叙事的内容安排而言,教育敘事有“点”式叙事、“面”式叙事两种类型。其中“点”式叙事类似于短篇小说创作中的“横截面”,只抓过程中的某一突出细节进行描述,由一个“点”而映射整个“面”;“面”式叙事时间跨度大,内容庞杂,涉及的人物也多,能较为全面地再现从起因到结局的完整过程。从叙述主体与事件本身的关系而言,教育叙事有自叙和他叙两种类型。前者叙述自身的教育故事,后者讲述他人的教育故事。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解析教育叙事的写作技巧。

一、选材——小中见大,平中藏奇

优秀的教育叙事作品,大多具备两个特点:作者渴望表达并试图借此传递出自身的教育觉解;读者愿意阅读并能从中获取某些感悟与启迪。

从写作者角度看,“渴望表达”的内容,一定是打破常规的、能够引起情感波澜和思想触动的人或事。教育生活中虽然每天都有若干个故事上演,但大多数故事不过是在重复昨天、前天甚至很久以前的旧“脚本”。能够激起写作者的内心波澜的,要么是收获了一份特别的惊喜,要么是遭遇了一份突如其来的打击,这样的事,在他人看来依旧琐碎而平淡,在教育写作者心中却有了不寻常的教育意义。

当下,教育期刊上发表的教育叙事,多以呈现写作者的教育智慧为主。这些教育叙事,或是讲述“我”与个别“问题学生”之间的交往过程,或是叙述“我”在班集体文化建设上的巧妙做法,或是介绍“我”与家长及同事间交流、合作的工作实绩。这些叙事之所以能够公开发表,在于其叙述的小事、平凡事中确有出人意料的“智慧”。把这样的“智慧”描述出来,便是在推广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行为。

从读者角度看,“愿意阅读”的指向通常为写作者的专业思考。读者的目的一般在于感知故事背后隐藏着的教育原理,收获故事中蕴含的教育理性,丰富阅读者自身的教育情感。教育阅读的目的不是休闲,而是探究。

写作者的“渴望表达”与阅读者的“愿意阅读”,很多时候无法画等号。写作者认为有价值的,或许根本入不了阅读者的法眼。要想实现二者间的同步,教育写作者就必须懂得从阅读者的阅读需要出发选择写作素材。

什么是阅读者需要的素材呢?答案不难找寻。既然阅读者的目的是从文中发现教育智慧、收获教育理性、陶冶教育情操,则用以承载这些内容的故事本身就应包含这些元素。这些元素既无需附着于精彩刺激的故事情节,亦无需依赖于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优秀的教育叙事,其展示的故事背景、事件起因恰恰可能是琐碎的、平凡的、司空见惯的,是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每天都不得不面对的。故事的精彩只在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寻常”。这些不同寻常,有些来自写作者的教育智慧,有些来自无法预知的主客观因素。“不同寻常”的背后,是相对宏阔的教育大环境和纷繁复杂的现实人生。

二、立意——尊重常识,敬畏规则

教育叙事必须致力于呈现事件中蕴含的教育元素。教育叙事中的教育元素,无外乎教育理性、教育情怀、教育智慧。

受写作者自身教育实践经验、教育情怀、教育理性、教育智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教育工作者观察事件的角度和由此获取的思考、启迪也各不相同。体现在教育叙事中,文章的叙述视角、内容取舍、详略安排、情感倾向也都会出现较大差异。

什么样的立意才能真正传递应有的教育理性、教育情怀与教育智慧?概括言之,即“尊重常识,敬畏规则,顺乎人性,满足当下及未来需要”。

当下教育生活中,违反常识的现象并非少数。比如,相当数量的高中学校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籍,限制学生组织各种类型的文体活动;再如,很多地区喜欢组织全地区的统考,而且从高一到高三都采用标准化的高考命题形式;又如,很多学校热衷于以考代教,不但有期中考、期末考,还有月考、周考和天天练……倘若教育写作者以这些行为为正面立意,则这样的文章是反常识、反教育的。

教育写作中倡导敬畏的规则,特指与师生的成长需要相适应、有利于纠正行为偏差、保障师生朝向美好目标快乐前行的各类制度条例。这样的规则,不以剥夺师生的休息权、娱乐权、阅读权、个性化发展权为出发点,不以少数人的行政意旨为起因,不以过程中的痛苦为手段。教育叙事中呈现的教育理念,必须体现对这类教育规则的敬畏。绝不能错误理解了规则,把强权意志当作应该遵守的规则来维护和赞美。

教育叙事离不开对人情人性的表达。教育中的顺乎人性,并非听任个体行为的自由放任,而是以人类成长过程中应该拥有的美德为基础,运用教育的雕塑功能,逐步把受教育者身上的不健康成分剥离出去,使其成为有情怀、有担当、有公民意识、有生存能力的合格人才。如果舍弃了这些品德,只引导学生追求学习过程中的“两耳不闻窗外事”,追求考试排行榜上的名次,比赛谁睡得更晚、起得更早,倡导那种亲人病故也不参加葬礼的“用功”,则所叙述的教育故事,便是反人性。

此外,教育叙事中的故事,还要关注师生当下需要和未来需要间的和谐。诸如“苦干三年,幸福一生”这类的立意,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现实生活中都找不到依据。

三、结构——文体鲜明,详略得当

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之后,“怎么写”便成了重点内容。

优秀的教育叙事,就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此种记叙文,应尽最大可能将写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教育智慧融入生动的叙述中,切勿用直接点题的议论性话语,替代生动细致的描写。

教育叙事的开头,或是开门见山,用最精练的语言,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或是巧设悬念,把最精彩的细节放在故事的开始,突出核心矛盾;或是直接描绘人物语言、行动与心理,迅速勾勒人物性格。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开头,都应迅速入题,快速展开矛盾沖突。那种撇开具体的故事不去叙述与描写,先阐述几段高深的理论的开头方法,属于典型的画蛇添足。

教育叙事的结尾,或是首尾呼应,或是卒章显志,或是移情入景、移情于事,或是戛然而止……无论选用何种结尾法,都应该给读者留下思考与回味的“空白”。教育叙事无需在完成了故事的叙述之后,再浪费笔墨去用若干段落议论点题,阐释事理。

教育叙事的主体部分,既是故事不断发展并最终走向结局的过程,又是诉说教育理性和教育情怀,表现教育智慧的过程。主体部分的写作,重在巧设波澜,凸显人物性格,展示矛盾冲突。

如果只是自叙一篇单主题的片段性教育故事,在不影响意义表达的前提下,需尽可能少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与结果,把绝大多数笔墨集中到过程的细致展示中。这样的章法结构,是教育叙事的主要形式。过程描绘中,应更多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对构成矛盾冲突的双方的言行、心理作生动而详略得当的展示。详写与教育理性、教育情怀、教育智慧相关的情节,略写与主题无关但又属于情节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

网络上有一些文章,倡导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作教育叙事。这样的主张并不合理。教育叙事不是教育随笔,不能用杂文风格呈现完整的教育故事。教育叙事只有坚守了记叙和描写的主要表达方式,才能写活教育生活中的独特故事,才能为读者提供完整的教育样本。

四、形象——个性突出,问题典型

教育叙事作品中,至少包含两个形象:教育者,被教育者。两个形象间的角色关系,直接影响着叙事时的详略安排和文本意义的准确呈现。

如果从人物的出场先后和矛盾冲突的形成进行评判,绝大多数教育叙事作品中的主角,似乎应该是被教育者。常态化的故事情节,总是“主角”先闯了祸,违反了校纪班规,然后教育者介入其中,运用自身的教育经验、教育智慧,帮助被教育者修正了原先的过错,完成了人格心理的诊疗。

然而,教育叙事的根本目的,从来都不是塑造人格、心理不健全的特殊形象,而是探究形成此种不健全的多方面原因,展示转化此种不健全的人格、心理过程中的教育智慧、教育情怀与教育理性。要将这些目的落实到故事的叙述中,就必须详细生动地描述出教育者的言行与心理。唯有将教育者的所思所悟所为描绘出来,读者才能从中收获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才能在他人的叙事中汲取精神的营养。从这一点而言,教育叙事的主角其实应该是教育者。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教育叙事作品中,“我”通常是教育者。作者在叙述自身的教育经历时,很容易淡化对自身形象的合理塑造,致使故事中的“我”要么被描绘成了全知全解的“如来佛祖”,要么被塑造成平面性的、脸谱化的教育者形象。这样的“我”,缺乏亲和力,影响着主题意义的传递与落实。

优秀的教育叙事,需将“我”描绘成血肉丰满的形象。文中的“我”,既应同被教育者一样拥有丰富的个性,又应拥有不一样的人生智慧。“我”的个性与智慧,应尽可能地通过心理活动呈现,也可适当描绘“我”的言行神态。

塑造被教育者形象时,同样需要将其刻画成立体的、个性复杂的形象。该形象身上暴露出的问题越多,引发的矛盾冲突便越多,解决矛盾时需要的教育智慧也便越多。

需要强调的是,教育叙事中的形象,不是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典型,而是生活中的真实人物。教育叙事不是编故事,而是真实地呈现故事。因而,无论是教育者形象还是被教育者形象,都只能在真实言行、真实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详略得当地选择素材,不能借助虚构手法,想当然地进行艺术加工。

猜你喜欢
写作技巧
多角度优化写作技巧教学的方法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技巧的策略分析
巧妙点拨写作技巧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写作技巧教学策略
竞聘演讲稿写作技巧
提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自由间接引语在法语小说中的运用
人物描写“三学”写作法
小学写作教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