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友军
摘要:STEM教育就是通过让学生直面真实的问题情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有机融合,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STEM教育展现的更像是“混合数学”,更适合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基于STEM教育理念,对《圆的认识》一课进行创新的思考和设计:整合数学、信息技术、艺术、英语、科学、军事、地理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让学生直面丰富多彩的现实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丰饶。
关键词:STEM教育混合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实践背景
STEM教育就是通过让学生直面真实的问题情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有机融合,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2017年颁发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倡导跨学科的学习方式,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也应积极开展相关的研究。
STEM教育解决了基础教育被诟病已久的学以致用问题,展现出相对于传统分科教学的优越性。以小学数学《圆的认识》一课为例,其教学内容包括:圆各部分的名称(直径、半径、圆心)、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用圆规画圆等。那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学习这些知识的价值在哪里?这些知识在哪些地方能够得到运用?……我们更多的是关心当前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STEM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这一现状,它能让学生直面真实的问题情境。
我们再来审视数学的发展历程。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应用于商业上的计算、测量土地及预测天文事件等。在古代埃及,尼罗河经常泛滥,人们经常需要丈量土地确定土地面积,从而使得古埃及人的几何学逐渐发展起来。早期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存在的,往往还会融合哲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内容,我们称之为“混合数学”。后来,由于人类知识的飞速发展,数学逐渐聚集于自身,其他学科纷纷剥离,才诞生了“纯粹数学”。“纯粹数学”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体系,但对于中小学学生而言,“混合数学”更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在教材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纯粹数学”,而STEM教育展现的更像是“混合数学”。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数学课堂,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将数学知识融合到项目中。因为完成项目的需要,学生会主动地探究相关的数学知识,然后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过不断地测试、反思、调整,得到最终作品。最终作品的分享环节也是重要的评价环节,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得到成功的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将是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动力,以此实现学习的良性循环(如图1)。
二、教学实践
基于STEM教育理念,我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一课进行了创新的思考和设计。《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目标有:(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3)学会用圆规画圆。据此,我设计了以下3个项目并开展了教学。
(一)编写程序画圆
第一个项目是利用计算机语言绘制圆形图案。课始,我先和学生探讨计算机编程的优点,明确研究的主题:编写一段绘制美丽的圆形图案的程序。在我演示编写几行简单的程序语言,执行得到漂亮的图案(如图2、图3)之后,学生惊奇不已,展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我选择了Python作为学生实践的编程语言,并选择了Mu程序作为学生使用的Python编辑器。Python是一种简单易学的编程语言;同时,与一些游戏性质的图形化编程软件不同,Python 是专业的编程语言,学生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编写出复杂的程序。而Mu程序是一款适合初学者使用的Python编辑器。
由于完成项目的需求,学生会自主学习圆各部分的名称。因为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和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高,很快就完成了直径、半径、圆心等知识的学习。一般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半径用字母r表示。那为什么用这两个字母表示呢?对此,我准备了拓展材料:d是diameter(直径)的缩写,r是radius(半径)的缩写。
Mu程序内置了画圆函数circle(r)。该函数能够从最低点出发逆时针绘制圆,最后返回原点(如图4)。通过调整参数r的值,学生可以方便地画出各种不同大小的圆。比如,r=200时,用circle(200)可以绘制一个半径为200像素的圆;r=100时,用circle(100)可以绘制一个半径为100像素的圆……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领悟: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接下来,给学生介绍dot(d,color)函数。该函数能够以画笔当前位置为圆心,绘制一个涂色的圆。其中,参数d为圆的直径,参数color为圆的填充色。学生可以通过goto(x,y)函数,指挥画笔移动到某个位置,然后在当前位置使用dot(d,color)函数,绘制圆。在反复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领悟: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学生掌握了上述基础知识后,就可以开始研究图案设计了。如何才能绘制出6个圆组成的图案呢?一个圆是360度,要把6个圆平均分布在360度内,每个圆需要间隔60度。这就需要使用旋转函数left(x)或right(x)。其中,left表示左转,right表示右转,参数x表示旋转的角度。最终得到如图5所示的图案。此项目用来练习用圆规画圆。
(二)画圆解决问题
本节课练习题中很多画圆的题目通常只是为了画圆而画圆,形式上比较单调乏味。如教材上的练习题(如图6)就是两道典型的“纯粹”的数学题,只是根据要求绘制指定半径或者直径的圆,至于为什么画圆、画圆的应用价值在哪里,都没有涉及。
基于STEM教育理念,我设计了以下2个项目并展开了教学:
1.确定震中的位置。
先给学生介绍震中、震源等知识,使学生了解到,一旦发生地震,我们需要尽快确定震中,以便展开救援,挽救生命。接下来,呈现3个地震监测站的数据(如图7)。首先,给出监测站1的测量结果:震中离我们200千米。学生根据给出的比例尺,以监测站1为圆心,画出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学生画圆后,教师引导思考:圆上每个点距离监测站1都是200千米,这样能确定震中的位置吗?接着,给出监测站2的测量结果:震中离我们300千米。学生再以监测站2为圆心,画出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这样和先前的圆就有了两个交点。这两个交点同时满足条件,究竟谁是震中,还是不能确定。只有再根据监测站3给出的信息,才能够确定震中的位置。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巩固了圆的知识,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并且受到了地震安全相关知识的教育,同时掌握了比例尺的相关知识。
2.确定航母的攻击范围。
先通过一组资料介绍美国华盛顿号航空母舰及其作战半径,让学生根据航母所在的位置(图8中的红叉处)画出航母的作战范围,明确哪些地区在航母的攻击范围内。接下来,让学生解决问题:如果要部署反舰导弹DF-21D,你觉得部署在哪个位置比较好?这需要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DF-21D的攻击范围,进而选择适合的部署地点——这需要一定的地理和军事方面的知识、素养。当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设计,學生只要给出合理的解释就可以了。
三、实践总结
从本节课设计的3个项目可以看出,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数学教学,将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入课堂,展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我整合了数学(圆的相关知识、比例尺)、信息技术(编写画圆程序)、艺术(设计美丽的图案)、英语(circle,dot,radius,diameter)、科学(地震)、军事(航母和反舰导弹)、地理(黄海和东部沿海地形)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让学生直面丰富多彩的现实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丰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