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让倾听真正发生

2019-09-10 07:22张齐华
关键词:独立思考同伴观点

张齐华

摘要:倾听,是学生有效开展数学学习的重要前提。当下的数学课堂,学生的倾听习惯与能力,不容乐观。只有思维活动真正介入,倾听才有可能真正发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也才可能真正发生。《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课教学,做出这样的尝试:说文解字,感悟倾听的内涵;克服偏见,领略倾听的意义;明晰规则,掌握倾听的策略。

关键词:倾听小学数学确定位置

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维度之一,倾听,是学生开展有效数学学习的重要前提。然而,当下的数学课堂,学生的倾听习惯与能力,不容乐观。

有时,学生不愿意听。他们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非倾听同伴的表达。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观点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同伴的表達是否对自己有启发、有帮助,他们似乎并不在意。

有时,学生也在听。但是,他们也仅仅止步于听——让同伴的想法进入自己的耳朵。至于,同伴的观点是否真正入耳、入心?他们是否带着思考倾听同伴的分享?能否真正把握同伴表达的观点,思考观点产生的过程,关注支持观点的证据,比较同伴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之间存在怎样的异同,进而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丰富、调整、优化、重建自己的想法?坦率地说,对这些问题,我们关注得不够。而在笔者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倾听。离开上述要素的深度参与,听只是一种生理活动。而只有思维活动真正介入,倾听才有可能真正发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也才有可能真正发生。

当然,一节课,要想呈现并解决所有的问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接下来,笔者结合《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课,撷取几个片段,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大家做一些分享。

一、说文解字,感悟倾听的内涵

与单纯意义上的听相比,倾听多了一份对表达者的尊重,多了一份思维的参与,多了一份身体、眼神等的协同参与。而这一切,与其教条地对学生进行解释与教导,不如回到“听”这个字的本意上来。或许,说文解字,是帮助学生深入感受倾听内涵的有效路径。

【片段1】

师今天是一节数学课,但老师却想请同学们一起来认一个字。(板书:聽)这是一个繁体字,有谁认得?

生我觉得,这是“聪”字,聪明的聪。

生我觉得,这是“德”字,道德的德。

生我觉得,这是“听”字,倾听的听。

师没错,这是听的繁体字。不过,可不要觉得前两位同学猜得完全没有道理哦。听字,还真的和聪明的聪、道德的德有关。既然是听字,仔细观察,你觉得,这个字想告诉我们,需要用什么去听?

生我觉得需要用耳朵去听,因为这个字的左边,就是一个耳朵。

生我觉得需要用心去听,因为这个字的右下部分,就是一个“心”字。

师关于这个“心”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觉得,这是在提醒我们,听的时候,光用耳朵是不够的,我们还得用心去听,带着问题去听,带着思考去听。

师说得真好!不过,在听字的右上方,还有一个长得像“四”的部分。它又表示什么呢?

(教师顺势在“聽”字边上画出一个眼睛的模样。)

生我觉得,它表示眼睛。这说明,听的时候,除了用耳朵,还得用眼睛,要注视着对方。不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倾听。

师是的。听不能只依靠耳朵,听的同时,眼睛得注视对方,做一个有道德的倾听者。要带着心去聆听,边听边思考,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聪明的倾听者。

汉字,是一种音、形、义整体关联的神奇的文字。通过对听的繁体字——“聽”的深入观察和联想,学生从中既感受到了用耳听的重要性,更产生了听与看、听与想、听与聪、听与德的多重联系。这是汉字本身能够向我们传递的多种内涵,也是汉字的丰富意蕴之所在。通过这样的深入解读,学生既理解了“聽”字的内涵,更对什么是倾听,倾听需要有哪些要素参与,怎样的听才是高品质的倾听,有了先入为主的感悟。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文解字,让学生在真正展开倾听活动之前,就在认知、情感上,有了深切的认同。

二、克服偏见,领略倾听的意义

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审视,一切个人见解,都是一种偏见。因为,任何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认识,都不可避免地带着他自身的原有经验、认知背景、思维方式、个性理解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基于独立思考的理解,离真相必然还有一段距离。充其量,那只是一种个性化的认识,是一种基于个体独特背景的差异化的理解。也正基于此,在个体展开独立思考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倾听,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让我们在相互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各自观点之间的异与同,摒弃那些只属于个体的错误认知,而尽可能地在不同的见解中,寻找观点与观点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或许,这时的“最大公约数”才是最接近正确答案的那一个。

于是,在学生开展完前置性学习,就某一话题获得了独立见解后,笔者组织了如下教学活动:

【片段2】

师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教师出示图1。学生看题。)

师通过课前的独立思考与研究,加上之后的自我反思,你确定根据你的描述,救援队一定能够找到故障船只的准确位置吗?

生能!

师既然大家对自己的答案如此确信无疑,那你觉得,我们还有必要去听听别人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有必要。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万一我的答案是错的,听一听同伴的想法,也许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

生我也觉得有必要。就算我自己的答案是错的,万一同伴的想法也是错的,相互听一听,也可以帮助同伴发现自己的错误。

生我觉得有必要。有时,就算自己的答案是对的,也还可能有局限性。也许,别人也对,但思考和我的不一样。这样,相互听一听,还可以打开思路。

生还有,也许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完全正确,但相互听一听,说不定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启发,最终得出一个更好的答案。所以,我觉得大家还是要相互听一听的。

师难怪有哲人说过,每个人的独立思考,都包含着某种偏见。因为,每个人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视角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总有一些盲区、误解、错误包含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中。所以,相互交流、相互倾听,可以让这种偏见最大程度得到纠正,从而达成更完整、更准确、更丰富的理解和认识。

或许是对教师启发性提问的某种迎合,或许是对独立思考的偏见有着某种经验化的理解——毕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我们每个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几乎都在经历着这种认知偏见。所以,当笔者提出关键的问题“既然大家对自己的答案如此确信无疑,那你觉得,我们还有必要去听听别人的想法吗?”时,学生给出了非常肯定的回答,并且给出了各不相同的理解。由此可见,在独立思考并获得见解后,和同伴进行分享与交流,不只是源自教学理念的要求,更是认识论本身对学习的内在规定——无交流,不学习;没有相互之间的倾听,何来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这或许正是倾听对于课堂学习的重要意义吧!

三、明晰规则,掌握倾听的策略

没有倾听,则表达无意义。但是,倾听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有时,我们看到的,或许只是学生“在听”。至于,为何要去听?有没有听的动力与愿望?听得怎么样?听的过程是否伴随着问题驱动?倾听后,同伴之间的观点是否产生了关联和相互影响?这一切,还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点一点做出引导。

一句话,倾听,是需要认认真真教的。

【片段3】

师既然,大家已经意识到相互倾听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的组内分享,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呢?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学习小贴士。

(教师出示图2。学生看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

1.每个成员,按顺序依次交流自己的方法和结论。

2.“说”的同学,要清晰表达,以确保所有同伴听懂你的想法;“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努力听懂同伴的想法,并和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

3.个体分享结束后,团队协作,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并派代表完成一份更好的作品。

师知道什么叫“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吗?

生就是说,每个人的想法里,总有好的部分和不好的部分。我们把大家好的部分聚集起来,这样,就可以形成我们小组共同的答案了。

师是的,每个人的想法,既有共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把共同的部分提取出来,看看是否真的有道理。再把不同的部分也各自找出来,看看谁的想法对、谁的想法好、谁的想法有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商量,选择合适的、正确的、优化的方法,融入我们团队的作品中。这就叫“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接下来,就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姿态和方法,开始组内的交流。

(学生交流。)

【片段4】

师每个小组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后的作品,已经新鲜出炉。接下来,他们将派出代表展示他们克服偏见后的学习成果。不过,对于接下来的交流,我还有新的要求哦。

(教师出示图3。学生看学习要求。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并与台下学生进行对话。)

【学习要求】

1.“说”的同学,既要说一说你们现在的想法,也要说一说,在组内交流过程中,你们出现过哪些别的想法,后来又做了怎样的改变。

2. “听”的同学,既要努力听懂台上同学的想法,也要思考,对于他们的想法,你们团队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可以对他们进行质疑或补充。

【片段5】

师接下来,还有两艘遇险的船只:船2和船3。如果同样以灯塔作为观测点,它们的位置,又该如何来描述?

(教师出示图4。学生看图。)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确认自己有清晰的想法后,再和同桌交流。不过,一会儿全班汇报时,老师有一个特殊的要求——老师不希望你在汇报时说“我是怎么怎么想的”,而希望你说说“我的同桌是怎么想的,听了他的想法后,我又是怎么想的”。

(学生组内交流。随后,全班汇报。)

生我来说说船2。我的同桌认为,船2在南偏东40度方向40千米处。我觉得,这样说不够准确,漏了观测点。我觉得,船2在灯塔的南偏东40度方向40千米处。

师你和你的同桌表达了你的想法吗?他有没有接受你的想法?

生我和他说了,他也接受了我的想法。

师真好!这就是真正的倾听与分享。还有别的同学想汇报吗?

生我来说说船3。我的同桌认为,船3在灯塔的西偏北25度方向60千米处。我觉得不对。前面讨论船1时,我们已经知道,确定方向时,我们通常都是以北或南作为基准的。而他以西作为基准。所以我觉得,船3应该在灯塔的北偏西65度方向60千米处。

师你的同桌,接受了你的建议吗?

生一开始,她觉得西偏北和北偏西都可以,而且船3更靠近西,所以她认为她的方法没有问题。后来,我提示她看板书,板书上写了用南或北作为基准,所以她最后也认同了我的方法。

师又是一对会交流、会倾听、会学习的同桌,真好!不过,老师想提醒大家,其实,这位同学的同桌一开始的想法并不错。在我们的教科书上,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规定以南或北作为方向的基准。但是,在另外几个版本的教科书上,也有规定:离哪个方向近,就用哪个方向作为基准。比如这里的船3,它显然离“西”这个方向更近,所以,就用西作为方向的基准。大家看,就连我们的教科书,不同的版本,也会有不同的规定。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会倾听,听听别人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听听别人的声音。

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常常埋怨自己的学生,要么不肯倾听,要么不会倾听。事实上,不肯倾听,指的是倾听的意識和愿望;而不会倾听,代表的是倾听的方法、技巧和能力。如果说,前面的“说文解字”与“克服偏见”,多少指向激发学生认同倾听的重要性,唤醒学生倾听的内驱力,那么,上述三个教学片段,则指向了具体倾听方法与策略的养成。

片段3,指向独立思考后,如何在小组内通过表达与倾听,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以期通过交流,寻求共识。只不过,限于一节课的时间和内容,笔者没法就如何在小组内展开倾听,给出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要求和方法。具体而微的要求、方法,是需要在日常的课堂上,借助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学习活动,来一点一点进行渗透和培养的。

片段4,指向组内达成共识,形成基于学习团队的理解后,面向全班进行汇报时,表达者该如何清晰地表达,而倾听者又该如何专注地倾听。这里关于倾听的要求,与片段3有类似之处。但是,倾听的对象不同:片段3,指向学生独立思考后,带着自己片面、模糊、粗糙的理解,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想法、相互倾听,旨在大家求同存异,寻求共识。而此时,表达者表达的已经不是个体的见解,而是学习团队经过共同协调后达成的共识,在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上,均较之前有较大的差异。加上,随着各学习小组的交流与倾听,组与組之间的观点也会不断趋同。此时,如何引导学生在台上同伴分享观点时,通过认真倾听,把握对方的主要观点,寻找其与自己的观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不同的想法,提出质疑,展开对话,这无疑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片段5,则发生在练习环节。如果说,在新授环节,学生的倾听总体会表现得不错,那么,在练习环节,由于多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相关的学习内容,他们的倾听意愿、动力会更弱,所以,如何通过具体的任务驱动,用学习规则倒逼学生专注倾听,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面对如何确定船2和船3的位置这一练习情境,笔者在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准备面向全班进行汇报之前,提出了汇报的“特殊要求”。由于这里的要求,并不指向学生对练习情境的个体理解,而直指学生能否认真倾听同伴的观点,并对彼此之间观点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质询,所以,此处的要求,自然就会对接下来的同桌交流,产生约束与规范:表达者,自然会想尽办法说明白自己的观点,否则,倾听者自然很难听明白他的观点;而倾听者,自然会竭尽全力去倾听对方的观点,否则,他就有可能丧失接下来面向全班进行汇报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处理,的确很好地促进并深化了同伴之间的倾听与交流。正是在任务与要求的规范与倒逼之下,真正的倾听得以发生。

当然,笔者也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即倾听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事。在这节课上,虽然笔者浓墨重彩地就倾听习惯和能力,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也在具体教学行为展开的过程中,时时对学生的倾听给予了足够关注,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倾听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的关注与训练。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师的心中真正装着学生的学习,不是被教案或教学预设绑架,而是将课堂的视角真正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并真正意识到学习自身的重要性,那么,倾听——这一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维度,自然就会成为教师的关注点。

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一定会听得越来越专心、专注、专业,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自然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同伴观点
漫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 完全是件好事吗?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谈独立思考
落地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