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环境下校企合作教育的优势与发展路径

2019-09-10 07:22郑彬
高教探索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交易成本校企合作

郑彬

摘 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应利用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并迈向国际先进水平。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广东产业集群中的校企合作教育,大量优秀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成果和经验表明,集群产业环境下的校企合作教育具有交易成本优势,原因是:集群组织空间邻近降低了校企合作事前的信息收集、协商沟通成本;集群生产网络降低校企合作中由于资产专用性带来的投资风险以及实训机器设备、合作课程体系等教育资源浪费,减少违约、退出成本;产业集群非正式制度降低了校企合作事后的监督、谈判成本。建议建设集群产教融合平台,促进校企合作信息传播与交流;建立校企合作制度、集群行业规范、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等正式制度,减少校企谈判、监督、违约成本;在集群区域营造良好的非正式制度环境,促进集群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校企合作;交易成本;优势

国务院2019年1月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稳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如何利用区域产业经济优势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命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形成了数以千计的产业集群,广东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从早期珠三角的“专业镇”,到目前已发展成330个成熟的产业集群,其中广东省政府认定的77个集群升级示范区和100多个集群区域品牌成为中国集群经济的代表,也使珠三角成为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并将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在深入调查广东集群劳动力要素供给时发现,当地高等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集群地区的高职院校伴随着区域经济成长起来,在产教融合方面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在广东近三年排名前三十位的高职院校①中,达到国家级水平的重点专业大多数依托当地蓬勃发展的产业集群建设而成,这些重点专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方面硕果累累、成效显著。那么,广东优秀高职院校是如何与产业有效对接的?如何利用集群产业环境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活动?本文在充分调查广东优秀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产业集群环境下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优势,探讨校企协同育人、职教体系构建的路径,从而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产业优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建议。

一、理论回顾

1937年科斯首先提出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的概念,它指市场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成本,包括每一次交易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因而产生了企业科层组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威廉姆森逐步完善了交易成本理论,他认为交易成本如同经济制度中的“摩擦力”,是经济系统运转所需付出的代价或费用(Williamson,1981)[1],事前交易成本包括搜寻信息、沟通洽谈、草拟签订合同、创造条件保障合同履行等成本;事后交易成本包括交易行为偏离合作的不适应成本,纠正合作偏离的讨价还价成本,为解决纠纷而设置的治理机构的建立和运转成本,取信于对方的保证成本以及监督成本、退出成本等。

产业集群是指特定区域中具有分工、合作、竞争关系的生产企业、供应商以及各类与产业相关的机构部门所组成的专业化生产组织形式(Porter,1998)[2],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获得产业竞争力。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指出了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他认为交易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决定了交易成本和与之匹配的经济系统治理结构,形成了市场、企业、网络经济组织三类经济系统制度安排;产业集群正是介于市场和企业科层制之间,实现专业化生产的网络经济组织。[3]研究表明,在集群生产网络中,上下游企业具有信任、文化相同等企业科层的特点,享有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同时信息传播速度快,集群企业之间相互熟悉,谈判签约和协调监督比较容易,具有市场价格机制的优势,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克服规模过大、组织管理成本过高的“大企业病”(Zand,1972;Chiles,McMackin,1996)。这些研究重点关注产业集群的生产领域,研究集群企业的生产分工合作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但较少关注集群组织的劳动力教育培训。本文将应用交易成本理论深入讨论广东省产业集群特定环境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为深化我国集群地区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参考。

二、产业集群环境下校企合作教育的优势分析

(一)产业集群能降低校企合作事前信息收集、协商沟通成本

1.产业集群减少校企合作信息不对称,促进校企沟通交流

一些关于校企合作调查的表明,当前我国校企合作质量水平不高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不满的主要因素包括:实习报酬低、工作枯燥没意思、太苦太累时间长(赵蒙成,2016)[4],岗位技术含量低、对自己专业提升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王玉杰,2018)[5]。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在校企合作前期选择合作对象时,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教育资源、合作动机等情况,无法甄别企业的优劣,因此选择了错误的合作对象和项目。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存在许多技术附加值低、依靠压低工人工资来获利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实习生工资不受劳动法最低工资制度的约束,在职业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热潮下,一些企业便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以获得低成本的劳动力。它们通常提供短暂简单的岗前培训后便要求实习生从事时间长、技术含量少、重复枯燥的工作,导致实习生满意度下降、校企合作质量水平降低。

产业集群则有利于职业院校降低信息收集成本,寻找并甄选出优秀企业。首先,由于集群区域中集聚了大量同行企业,为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提供了丰富的合作对象和机会。其次,由于空间邻近、交通成本低,集群中的职业院校更容易直接与企业面对面沟通,了解和比较不同集群企业的经营状况、技术水平、合作动机等真实信息,校企间交流频率增加,促进了校企合作签约前的磋商洽谈。最后,集群产业网络中各类组织如供应商、产业协会、学会、媒体、政府机构等齐全,产业信息丰富、显性知识和隱性知识传播速度快,学校通过其他部门组织获取关于企业的二手数据或信息更便捷、更可靠,有助于职业院校选择出优质的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可见,产业集群降低校企合作的信息搜寻、沟通协商成本,大大增加校企合作的频率与数量,减少校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能提升校企合作教育的技术含量和教学质量。

2.案例分析

广东许多职业院校长期根植于产业集群中,对集群企业的行业地位、技术水平、品牌信誉非常了解,在信息搜寻和沟通交流方面具有交易成本优势,能选择当地集群中大量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基于深圳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发建设了219家校外实训基地,其中与华为、思科、联通等知名企业合作成立信息通信(ICT)协同创新中心;与华为、飞利浦、创维等优秀企业密切合作并建成SMT工程技术中心、光通信机务员认证点;与中国联通合作设立“联通班”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也对接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与联通、中兴、移动、电信、华为、天音等企业合作建设了3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该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则服务于深圳互联网产业集群,与深圳软酷网络、新奥互联网、智慧谷教育等高科技企业开展实践教学、共建实训基地;与深圳信方达科技、汉德网络、迅雷科技等知名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团队;为Oracle、ARM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展师资培训;与金蝶软件等22家企业共同开展专业实训教学。又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技术(智能家电方向)专业面向顺德家电产业集群,与美的、海信、东菱、科威、电信、移动等集群企业合作建立了数十个校外实训基地。再例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先后与广州地区14家知名酒店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如与白天鹅宾馆合作办学,实施订单式“2+1”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顶级品牌酒店集团万豪集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为“最佳合作伙伴”;与国际酒店集团香格里拉大酒店长期合作,成为酒店“最令客人喜出望外”优秀合作院校;与香港唐宫饮食集团建立了唐宫酒店管理学院;与广州燕岭大厦合作开办“燕岭班”;还与全球知名的希尔顿、四季等五星级酒店形成长期而友好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是广东高职院校中依托产业集群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优秀典范。致力于服务广东战略性新兴生物医药集群产业,学院依托广州黄埔区、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开设了二十多个相关专业,掌握了大量集群组织的真实信息,积累了与生产企业及各类组织交流合作的丰富经验。2008年起学院牵头组建“广东食品药品职业教育集团”,不断甄选并邀请生物医药集群的优秀企业和机构加入职教集团,目前拥有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成员单位711家,包括生产企业651家、科研机构9个、事业单位11个、行业组织18个。职教集团产业特色鲜明,各类组织之间熟悉了解、合作紧密,服务集群产业发展,协同育人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学院拥有多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省级实训基地,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两个专业已成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等专业成为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专业群建设成绩突出,被评定为“广东省示范职业教育集团”,连续三年入编《全国职教集团化办学案例汇编》;2018年3月以全省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广东省示范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

(二)产业集群能降低校企合作中由于资产专用性带来的投资风险,减少违约、退出成本

1.产业集群减少实训设备和合作课程体系等教育资源浪费,提高资产利用率和变现收益

校企合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形成教育培训的特有资产,然而由于存在资产专用性,校企合作具有较大的合作风险。尤其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一旦失败会导致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类:(1)实训设备(属于实物资产),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校企合作项目无法实施,学校或企业投入的昂贵的机器设备将面临闲置,形成无法回收的沉没成本;(2)合作课程体系(属于无形资产),如果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只适用于单个企业,“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将面临很大的风险,一旦企业违约、合作失败,课程建设投入便无法回收。此外,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如果校企合作其中一方资产投资较大,容易被另一方“绑架”,发生“敲竹杠”的机会主义行为。

产业集群能降低资产专用性导致的投资风险和资源浪费,减少校企合作违约成本和退出成本。第一,在硬件设备方面,由于集群中同行企业大量集聚,设备投资方在集群中可以找到许多合作伙伴,即使对方违约也可再次寻找到合作对象和机会,避免对方“敲竹杠”;设备投资方也较容易在集群地区变卖教学设备,使设备资产变现,从而降低实训设备的专用性,减少由于退出合作所造成的沉没成本。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到,广东发达的产业集群区域中职业学院在实训设备投资上投入大量资金、顾忌较少,并将实训室建成集群产业的公共实训基地、为整个集群企业提供劳动力培训服务。第二,在合作课程体系方面,职业院校与集群企业合作开发的课程体系能适用于集群众多的同行企业,大大提高了课程的利用率、减少课程开发风险,提升职业学院的技术服务能力,并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经济。

2.案例分析

广东许多优秀职业院校大力投资建设与当地产业集群高度相关的特色专业,在实训室建设上投资力度相当大。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非针对单个家电企业,而是面向顺德整个家电产业集群,该专业建有制冷、数控与模具、现代制造技术等37个实训室,拥有价值四千万元的先进教学仪器和设备;与美的、格兰仕、海信科龙等集群企业合作建设了广东省空调制冷产品实验基地、广东省家用空调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顺德站)两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不但满足了学生专业实训需要,也能为众多集群企业提供人员技能培训、产品实验检验等技术服务,大大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又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印刷技术专业基于深圳高端印刷产业集群,除了在报社、出版社、传媒企业、大型印刷包装企业等机构建立了120余家校外实习基地之外,校内实训设备投资力度也相当大。目前该专业建有10个校企共建的技术研发培训中心和16个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工作室,拥有仪器设备794臺(套)、价值4300万元,其中企业捐赠仪器设备价值1700万元,成为国际一流的印刷媒体技术中心和培训基地。在具有上千家印刷企业的庞大印刷产业集群环境下,印刷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设备投资的资产专用性风险大大降低,在培养印刷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上发挥重要作用。

在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广东产业集群中的许多职业院校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家具专业依托顺德地区家具产业集群,在广东高校家具制造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广东家具制造工程与装备数字化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两大省级研发平台基础上,与佛山维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广东联邦家具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市科凡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天诚(红苹果)家具有限公司、广东中泰办公家具有限公司、香港兴利集团等27家当地知名家具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共同开发了6门校企合作课程,广泛应用于家具专业群多个专业的教学和企业技术培训服务中,为家具集群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不少优秀毕业生已担任多家当地知名家具品牌的设计总监、管理人员。再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联合22家制冷空调行业企事业单位完成了行业信息库、课程资源库、专业信息库、社会服务库、职业培训库、特色资源库6个模块资源建设,广泛应用于家电集群企业的专业人才培养,为家电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产业集群非正式制度降低了校企合作事后的监督、谈判成本

1.集群特有的生产网络和文化氛围能增加校企双方的信任、减少矛盾纠纷

校企合作开始后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使合作偏离初衷和计划,常见问题包括:合作教学效果不佳、需要调整教学计划;校企双方管理机制差异产生矛盾;学校政策环境变化;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生业绩波动而不愿继续合作;学生学到技术后实习意愿下降、离职倾向和行为增加;学生违反企业工作纪律、工伤事故;学校、企业、学生的机会主义行为,等等。因此校企双方需要对合作教学全过程实施管理监督,发生矛盾时还需要谈判协商,因此而产生的差旅费、交通费、人员工资等支出便构成了校企合作监督、谈判成本。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企业信用体系不完善,难以规范、约束校企双方的行为,增加了事后监督、谈判的难度和成本。

集群区域中各类组织的空间集聚形成了特有的生产网络和社会氛围,学校和企业长期根植于集群地区,某一方如果背信弃义、发生违约行为,消息会迅速在集群网络中扩散,使其难以在集群中再次寻求合作,这种声誉机制会减少校企合作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不确定性。校企合作双方的负责人享有共同的地域文化,彼此理解、相互信任,有利于合作承诺的兑现。即使合作过程产生了矛盾纠纷,凭借校企双方的互信仍能维持良好关系,保障合作项目顺利完成。因此,尽管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企业信用体系等正式制度不健全,但在集群生产网络和社会氛围下,校企所共有的文化、道德等非正式制度能有效促进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减少监督谈判成本。

2.案例分析

汽车产业是广东地区优势产业,2017年《广东珠三角规划纲要》就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以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国际汽车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建设新能源汽车高技术产业基地;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支持汽车优势产业做强做精,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产业链条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工贸学院”)以广东汽车产业集群需求为导向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与深圳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洲龙”)、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等集群知名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实施全方位合作战略,实行工学结合、双证融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成为国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成功典型。

五洲龙成立于2002年,是广东地区新能源汽车制造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也是国内拥有专利数量最多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之一。在为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共同宗旨下,经过长期合作,工贸学院与五洲龙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并于2014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广东工贸五洲龙新能源汽车学院(以下简称“汽车学院”)。汽车学院实施“实岗历练、校企合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广东省最早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院校专业之一。在多年的合作教育实践中,尽管工贸学院与五洲龙在教学组织、学生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也遇到不少问题,但在互惠互信、共享双赢的合作文化下,双方能友好协商、克服困难、妥善处理问题,教学计划、实习方案不断调整修订,保证了校企合作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目前汽车学院组建了由80多位专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包括学院院长、行政人员、专任教师以及五洲龙董事长、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等,教学团队密切配合、紧密合作、共同监督并确保共建课程的教学质量。基于多年的合作经验,双方共同磋商制定了《广东工贸五洲龙新能源汽车学院(二级学院)管理办法》,以加强汽车学院教学、科研、生产的质量监督管理,规范校企合作行为;2016年学院进一步出台《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指导性意见》,详细规定了组织机构、实施内容、教学管理、保障机制等方面具体要求,为汽车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提供了正式的制度保障。当前汽车学院校企合作共建的专业群已取得许多成绩,其中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专业成为全国一流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省级重点专业并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新能源汽车电子实训基地;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成为广东省级示范建设专业、省级重点专业、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广东省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三、产业集群环境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路径探析

(一)建设集群产教融合平台,促进校企合作信息传播与交流

在集群区域中,充分利用集群组织空间邻近的有利条件,传播扩散校企合作信息、降低信息收集成本。联合生产企业、行业协会(商会)、职业院校、地方政府等各类集群机构,促进行业协会(商会)、职教集团(联盟)两大组织对接,建立互融互通、共享共赢的集群产教融合平台,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校企合作信息交流:(1)建设集群产教融合平台网站。通过平台网站在线上及时发布集群企业的实习生需求信息,以及职业学院专业设置、办学条件、教学成果,实现校企供需对接;及時向学生提供集群企业用人要求和实习岗位的具体情况,减少集群企业、职业院校、实习生信息搜寻成本。(2)收集集群产业大数据,建设校企合作数据库。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前提下,集群产教融合平台应为职业院校提供集群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尤其是企业的业绩成果、行业排名、技术水平等,为职业院校正确选择合作对象提供支持。(3)举办各类活动促进线下交流。集群产教融合平台应定期举办产业论坛、学术会议,邀请集群龙头企业、知名企业、科研机构、职业院校等组织参加,研讨集群生产经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各类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产学研各类机构面对面交流产业前沿信息;定期举办校企合作见面会、洽谈会、宣讲会等活动,让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有更多机会交流互动、增进了解,为集群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育人牵线搭桥,拓宽合作渠道降低沟通成本。(4)建设集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库,推动职业教育资源与信息的开放共享。集群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商会)、职业院校共同建设服务于集群企业、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集群企业提供实践教学、真实生产、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根据产业升级情况和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及时将最新的集群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作业规范等引入校企合作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动态更新实训教材、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从而在集群范围内共享校企合作资源与信息。(5)促进集群组织间人才流动。吸纳更多集群组织加入职教集团(联盟)与集群产教融合平台,促进企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者与学校骨干教师、行政领导相互兼职、合理流动,使产业信息、教育信息在集群区域流通,推动集群产教融合全面发展。

(二)建立校企合作制度、集群行业规范、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等正式制度,减少校企谈判、监督、违约成本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由于有限理性,合作双方交易事前难以预计合作过程的所有内容和风险、事后可能发生机会主义行为,导致合作破裂。作为正式制度的国家法律、行业规范能明确规定校企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交易事前规范双方合作内容条款,减少谈判成本、签约成本,并指导和约束交易事后行为,减少监督成本和违约成本。因此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体制势在必行。(1)在校企合作微观层面,应认真总结产业集群中的优秀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或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成功经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标准,发挥标准在提升校企合作质量上的基础作用,并出台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保障机制等校企合作制度,规范和约束校企双方的合作行为,促进校企合作项目合约的事前签订和事后执行。(2)在集群产教融合中观层面,建立校企共建共享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资源认证标准,将优质教学资源覆盖到集群区域的企业组织;并将职业院校与集群企业合作的成功经验和制度规范推广到整个产业集群及其关联产业,成为该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行业规范。行业协会(商会)、职教集团要共同针对集群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地区性、行业性特点,制订校企合作行业规范,满足集群产业升级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3)国家宏观层面,应充分发挥我国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可选择具有行业典型性、代表性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集群校企合作育人的行业规范基础上,联合行业协会共同制订全国性的产业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实训室建设标准等;在重点产业集群区域内启动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建设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中大量同行企业竞争合作的集聚作用,制定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标准并开展认证评审试点工作,推动集群职业教育机制体制的创新发展。

(三)在集群区域营造良好的非正式制度环境,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持续发展

由于产业集群是介于市场和企业科层之间的网络组织,各类机构长期根植于集群区域,不但形成了特定行业的生产网络,也形成了社会、文化的综合关系网络及其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和声誉机制等非正式制度。这些非正式制度能促进集群组织之间交易协作、履行承诺,能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

在产业集群中创建公正公平、诚信互惠、合作共赢的人文环境,为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1)发展集群生产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通过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等中介组织发展生产网络,促进技术、产品、设备、服务等生产要素的贸易流通,降低资产专用性,减少要素流通产生的交易成本;在生产网络基础上加强社会关系,促使网络成员共同遵守集群正式、非正式制度,树立互相信任、互利双赢的合作目标和愿景,为校企合作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2)举办各类交流活动营造社区文化氛围。职业院校、职教集团或行业协会(商会)等集群组织可不定期举办一些面向集群区域劳动者的非官方文化活动,如劳动技能竞赛、职业培训、技术沙龙、社区教育与终身学习服务、实习生供需见面、在校生与毕业生联谊会、校庆或节日庆典等,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将企业人员、学校教师、学生等集群社区成员联系起来,促进集群区域内社区成员的广泛交流,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3)营造有利于校企合作的舆论氛围。在行业杂志、专业期刊、广播网络等集群区域媒体开辟专栏,广泛报道产学合作信息,大力宣传工匠精神、表彰劳动模范,提高能工巧匠、技术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清理调整歧视技术技能人才的政策,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良好舆论氛围,推动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4)通过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的集群企业给予金融、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形成集群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鼓励集群各类组织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支持集群龙头企业投资兴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并带动集群中小企业共同参与,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促进集群组织协同育人持续发展。

注释:

①排名依据是2016-2018年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ECCEQ)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的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

参考文献:

[1]Williamson,Oliver E.The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The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1,87(3):548-577.

[2]Porter,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6(76):77-91.

[3]Williamson,Oliver 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Markets,Relational Contracting[M].New York:Free Press,1985:80-83.

[4]趙蒙成.校企合作质量:现状、问题与提升策略——基于苏州市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6(28):49-56.

[5]王玉杰.山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探析——基于山西省14所高等职业院校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0):26-28.

(责任编辑 钟嘉仪)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交易成本校企合作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交易成本对西藏青稞种植农户纵向协作选择行为的影响
试论工程采购合同谈判中的交易成本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