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5的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

2019-09-10 07:22魏中林
高教探索 2019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魏中林

摘 要:加快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2035整体战略目标的基本内容。在充分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建设顶层设计尚不完善、理念价值不够成熟、支撑要素推进艰难、评价标准整体缺位的四大问题,应当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总目标,在政府层面上建立两级建设和评价标准框架;学校层面上推动七项具体主要任务,推动实现应用型本科在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中部崛起”。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现代化;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为主题,大力推进三大任务:“双一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应用型转型建设。三者当中,两端的“双一流”、职业教育如火如荼,政策、激励递进展开深化,上下合力形成踊跃争进之势。处于中间的应用型转型或称高水平应用大学建设也有发文、也有提倡,但情况却不温不火,被称为“中部塌陷”。现有约1250所左右本科院校,其中至少有800所左右院校正处于这个状况,不可忽视。

加快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整体战略目标的基本内容。陈宝生部长在2018年6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应用型也要加强一流本科建设”,应用型高校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发展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以宏观视野和长远眼光厘清内涵、明确定位、解析问题,形成富有前瞻性、创新性、可行性的路径和举措办法。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政策导向和基本内涵

从国内政策看,进入新时代,为有效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质量需求的变化,提高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质量和水平,在国家层面先后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2017)、《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7)、《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2018)、《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等一系列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相关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文件。其中2015年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正式对高校转型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拉开正式转型大幕;2017年《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应用型本科是高校设置三大类型之一。其余各文件为间接或捎带提到。与此同时,各省也陆续出台应用型本科建设的落实意见,确定了大约一百多所转型试点院校,以产教融合项目为依托投入一个亿支持建设。

从以上梳理我们可以有这么几点认识:其一,整体来看,这是一个从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般认识,到形成国家高等教育基本政策的过程;其二,确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为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结构三大类型之一的明确定位,也就是说,它不再是以往那种泛泛提倡,就像做饭做菜,随意多加些盐还是多加些酱油的问题,而是一个教育大国高等教育基本结构的一个法定类型,带有必须推行落实的明确导向;其三,五年来从中央顶层设计到地方各省纷纷试点、以及众多院校积极响应,声势已成,但成效尚待彰显;其四,应用型高校在国家层面到目前只是形成了粗略的顶层设计,包括类型定位、基本要素、主要任务以及相关政策体系,但这离一个完善的高校类型体系的距离还很远,更不要说这一类型体系中包含着更多差异巨大的众多类型,其中大量的空白、空间需要探索弥补。

从实践探索和国际经验看,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三方面典型特征。一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生于地方、长于地方,必须合理定位,树立与区域经济社会休戚与共的发展观,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找准改革和发展重点,累积办学特色,厚植办学优势,提升服务能力。二是服务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置学科专业、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傳承创新文化等方面必须突出应用性,注重构建学科与应用并重的课程教材体系,注重采取面向应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培育应用型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注重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注重“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三是融合性。应用型大学的区域性与行业性特点要求其自身在融合发展上更为积极主动,在联合学术研究、工程技术革新、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体现产教高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

解读政策文件,结合国际趋势,可以说,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包含九大基本要素:适应、融入、引领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主要任务;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是组织依托;形成科学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要求;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是基本内容;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是必由之路;搭建高素质人才实验、实训、实习基地是必然之举;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是发展基础;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是重要使命;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及科研创新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是根本保障。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若干问题

从现实看,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建设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认清和破解,可用四句话概括:顶层设计尚不完善、理念价值远未成熟、支撑要素推进艰难、评价标准整体缺位。

(一)顶层设计尚不完善,主要是说宏观政策设计存在矛盾或模糊。一是多种文件将应用型本科放在职业教育体系当中来表述,如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这种做法逻辑上认为应用型本科属于职业教育类型,但是又从不明确说明。二是概念模糊。如201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再如,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等。这些文件多次同时出现“应用型本科”和“本科职业教育”两个概念,这两者究竟是什么关系,也未见说明。三是落实不力。如2015年三部委《指导意见》中提出“制定应用型高校的设置标准,制定应用型高校评估标准”,现在过了近五年,这两个标准尚踪影不见。其它有头无尾的就更多了。

(二)理念价值远未成熟,主要说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念与文化认识偏差。高职升本的惯性作用和高水平本科模式的路径依赖,仍然主导着多数院校应用型建设。再宕开一步说到文化根源,是重“理”轻“术”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以道为根本,崇尚义理,向来视义理为本源、为高尚;以术、技为末、为低下、甚或称为奇技淫巧。看看千年以来的科举考试,考什么呢?经义策论,代圣贤立言,阐释经义为主,最多加上诗赋。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中国科技史那么多发明创造及相关原理内容,有半点进入过科举考试的吗?丝毫没有!那是末技呀。所以从古至今,我们的社会文化从士大夫到寻常百姓,整体上缺乏一种应用性价值观和社会文化观。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得不到深切重视的文化根源。其实,从价值理想来讲,各院校实际上总是潜在地希望回到学科型高水平体系中。

(三)支撑要素推进艰难,主要指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困难重重。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本情况是学校能力弱,企业动力弱。虽然一些本科院校和行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多属于松散式合作。学校与行业企业间寻求的价值各有不同,院校与行业企业缺乏有效协调和融通机制,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效机制远未牢固建立起来。师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一方面,存量教师到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学习以增强应用能力的要求长期推而难动;另一方面,增量教师绝大多数为学术型应届硕士、博士,基本未受过应用能力训练,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够熟悉,实践操作能力较弱。

(四)评价标准整体缺位,指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评价标准尚未有效建立。评价标准具有“指南针”“度量衡”功能。当前,我国在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建设方面已形成相对成熟、较完备且颇具操作性的评价标准,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发展时间短,尚未形成独具特色且具适应性的建设和培养评价标准体系。虽然出现了一些积极的探索研究,并且也试图构建标准体系,如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从2017年开始每年发布《应用大学排行榜》,将评价标准分为综合指数、应用指数、学术指数、声誉指数四部分;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作了个《广东省应用型本科学校建设标准》,分成引领型和提升型两类,具体指标设为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服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校园基本建设七项;安徽省2018年出台《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标准(试行)》,规定了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内部治理、办学特色;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苏志刚提出个指标体系,分为办学定位、办学影响力、办学能力、办学成效和组织变革五部分等,但现在无论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合格评估还是审核评估,都是原先形成的学科型标准体系,只是在其中加了些应用型元素,这显然难以适应实践要求。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路径探索

发展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既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学校等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也需要在各个层面上重点推进。在此提出些个人意见。具体说,就是整体层面上坚持一个总体目标;政府层面上建立两级标准框架;学校层面上推动七项具体任务。

(一)坚持一个总体目标: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中国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从世界经验看,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都要从本国本地区历史传统与经济社会发展土壤中汲取丰富营养,具有深刻传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世界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即要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广的国际视野、更远的发展眼光,系统谋划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但是,从现实来看,应用型大学在我国从理论概念到实践探索都尚属发端阶段,有必要学习借鉴国际上尤其是德国、美国、芬兰、日本、澳大利亚等较为成熟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模式和路径方法,在学习借鉴基础上总结发展普遍规律,进行本土化创新再造,力争通过十几年努力,到2035年进入世界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第一方阵。

(二)政府层面上建立两级标准框架

1.在现有基础上,作为国家对应用型本科教育顶层设计的核心,尽快研究制定专门适用引领应用型本科教育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建设标准。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随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普及化教育转变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既具有一般高校属性,又具有自身特征,必须建立一套适合这种教育类型的办学标准、培养标准、服务标准、质量标准,形成标准体系。作为标准体系,应该尽量简单优化,以保证可操作性,这就要求选取的指标应能反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关键点和核心要素。

2.在国家制定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各省制定引领自身发展的应用型高校评价标准体系。区域性、服务性、融合性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同一区域产业分工有所侧重,人才和应用技术服务需求不尽相同,整体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应用型本科院校绝大多数属于地方性高校,办学主要依赖地方资源,办学成效根本上取决于同所在地方社会经济产业的融合程度。这就要求各省通过具体的评价标准,全面承担起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主体责任。

3.国家层面的建设标准与省级层面的评价标准构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标准框架。国家层面重点管按应用型标准设置院校,管基本、管合格;地方政府层面主要管按照经济产业所需要的内涵建设,管引导、管提高、管特色。

(三)在学校层面上推动七项具体任务

1.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轴心的基本路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后面还有句话,叫做深度融合或深度合作。怎么才算深度融合?我理解,就是产教一体化,这才是产教融合的本质。应用型转型不是对专业设置的简单调整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产教融合也不是传统的校企合作,不是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简单结合,而是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双向整合,也就是让高校进入产业成为产业主体的一部分,让产业中的行业企业进入高校成为办学主体的一部分,当然,这里指的不是所有权,主要是指管理权。只有产教融合到位了,才能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将产教融合作为轴心、作为基本路径,就是指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各项努力都要从这个原点出发,以此为结穴,始终坚持这个基本路径不跑偏。

2.以产业学院、行业学院为试点的机制改革。那么,怎么来实现我们所要求的深度融合呢?从国外经验来看,产教融合有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但怎样拿来改造呢?显然现在这一套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动。所以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体制机制改革又谈何容易!把长期形成的这一切推倒重来?显然不可能。怎么办?就目前实践来看,有两项机制改革措施较突出:一个是产业学院,一个是行业学院。产业学院、行业学院,称名不同,实际上大同小异,本质一致。产业学院由上而下推动,全国试点蜂起,较为普遍,广东省更为突出,以佛山科技学院为代表;行业学院源自常熟理工学院,阶段性成效可观。思路和做法上,两者都是在现有学科专业组织形式、即所谓校内二级学院基础上进行改造,平行组建产业或行业学院,一个实体,两块牌子,形成以产教融合为主导的新的运行机制。基本路径是同行业、企业联合形成一体化机制,实现双主体共建共管。

3.以底层设计、底层实施为出发的重心下移。我们向来讲顶层设计,从治国理政到办学兴校,这成为定制。确实,没有顶层设计,遇事无所适从。前面指出过应用型本科顶层设计尚不完善,也是说顶层设计的重要。顶层设计有不同层面,显然,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首先要做好并且不断改进完善顶层设计。我要说的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转换一下运作思路。顶层设计之所以问题较多不完善,根子在于底层实践基础薄弱。人才培养,立足点在专业,基本单元是专业。全国有五六百个本科专业,五花八门。我们应在现有顶层设计基础上,坚持重心下移,坚持从专业做起,把顶层设计和实施操作一体进行,不断完善,并将其数据化、结构化、动态过程化,形成以专业为单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以再造流程、重构课程为内容的模式探索。所谓再造流程、重构课程,指的是重新审视打破传统学科性人才培养的内容、结构和过程,按需要重组人才培养课程、结构和流程,最终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进而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再宕开一层说,就是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要求,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制度,以形成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管理制度。

5.以转移创新、项目合作为导向的应用研究。不同于传统研究型大学科研职能定位于以知识发现为目的的基础研究,应用型大学的研究职能定位为以知识应用为目的的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活动,其研究活动主要聚焦于生产生活实践的具体需求,更多侧重在技术转移、开发和推广,通过创新实现技术转移、开发和提升,其本质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研究工作。

6.以“双师双能”、实操平台为前提的重点保障。“双师双能型”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各院校短板中的短板,需要专门规划,形成有效政策体系,长期坚持。实操平台,指的是实验、实训、实习一揽子基础条件建设,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要有重点有节奏的完善起来。

7.以营造环境、开放合作为推动的应用文化。鮮明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成熟的标志,文化不能制造,要逐渐抟凝。作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文化建设理应以应用性文化为重点。这就需要透彻研究应用型文化有哪些基本要素,包含显在层面和精神层面,如何把它从校园软硬件整体以及每个局部细节上体现出来,在精神层面上提炼出来。这既是个诉诸长远、值得用力投入的战略组成,也是高水平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论坛已有成熟的经验和设计,需要的是坚持下去,形成品牌,成为抟凝应用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为作者在2019年9月21日第七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上的演讲)

(责任编辑 刘第红)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
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半导体器件物理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利用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探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路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建设研究与实践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