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丽娜
摘要:当代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而在小學语文课堂中,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更应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通过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给学生正确表达情感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本文就如何将情感教育落实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共鸣;小学语文阅读
小学是一名学生构建学习网络,形成学习模式的最佳时机,而学生整合知识体系时也需要更多感情的投入,因此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做到“不偏科”,注重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凭借饱满的情感打动学生,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情感理解文章,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1.饱满情感刺激敏感神经,有效激化课堂
语文教师将饱满的情感带入课堂是成功激化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观察众多存在问题的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发现常态之一便是语文教师在讲台上弹棉花一般读着课文,而学生则有一搭无一搭听书般在课堂中神游。比如在语文教师朗读《观沧海》时,如果没有带入饱满的情感,怎能表现出诗人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更无法向学生展示作者想要表达的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语文教师表达感情可以通过多种表现形式,比如肢体动作、停顿和语量的变化。丰富的肢体动作以及师生配合,甚至邀请学生参与诗配乐朗诵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没有感情的语文课堂是一潭死水,只有感情的注入才能帮助语文教师有效带动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不是一句语文教学的空话,而恰恰表现出带动语文课堂气氛的关键。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语文课堂氛围,比如每天请同学轮流领读课文。只有通过调动每一名同学的积极性,小雪球滚成大雪人,才能取得教学成果的最大效益。
2.阅读中的情感沟通
阅读理解一直是学生普遍表示“读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一部分,通常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所出现的问题都来自学生对文章核心的不理解。而普遍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多用答题套路,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学习成绩没有提高,更会导致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其实,教师可以转化思路,换位思考,帮助学生打破由年龄差距和情感匮乏导致的理解难题。比如,教师在讲解一篇阅读理解时,可以在文章中学生可能不理解的地方停顿,请同学回答问题——“这句话主人公有没有言外之意?”通过不断地刺激学生,鼓励学生多思考,增强学生对文字的敏感程度,注意培养学生的文章主题情感,进而帮助学生完成棘手的问题。
3.增加学生鉴赏机会,培养学生情商
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生培养美,鉴赏美的舞台。与美术课上视觉的美感、音乐课上听觉的美感不同,语文强调内在的美感。小学语文教师则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首先为学生举例身边的美,比如认真打扫卫生的值日生以及负责升旗的升旗手,进而请学生对值日生做出评价抑或肯定,增加学生情感的输出,培养学生张口说话、正确表达情感的能力。从反面来看,小学语文情感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培养发现美的眼睛,更强调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在复杂情况下文章主人公的一个细微动作,比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母亲的欲言又止”是否体现了母亲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尽量减少语文课堂中对某篇文章某个角色的个人评判,与学生共同品读文章,分析人物情感走向才能真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升华主题情感
小学语文写作中主题的升华是文章中画龙点睛的部分,而在阅读中文章结尾处的升华则更需要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一篇文章结尾表示出主人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现实的不满,此时小学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比如古代一生不得志却满腹经纶的迁客骚人,又比如生在战争年代现实生活苦不堪言的百姓,或者通过“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来向不理解的学生解释主人公的忧思情怀。只有在阅读文章时做到理解感情,能够设身处地为文章中主人公着想,学会理解他人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不仅如此,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教导学生处处留心身边小事,对月抒情、对花落泪抑或只是对辛勤的环卫工人报以尊敬的目光,都是小学生应当经历的情感教育。
总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条漫长、艰辛的必经之路,在其间,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感情输入等情感教育锻炼学生思考能力,教会学生鉴别美丑,帮助学生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提高文学修养,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宝水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