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应关注的细节

2019-09-10 12:49:15张淑娥
速读·下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倾听范读朗读

张淑娥

◆摘  要:教学实践证明,朗读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它不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对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有所帮助,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确切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和学生的语感能力。

◆关键词:朗读;细节;范读;倾听;评价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但是,随着现代各种教学方式频出更迭,朗读却渐渐被冷落与淡化,校园里少了朗朗书声,实在是大煞风景。《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语言文字在直觉上的把握,语感的最好训练方式就是朗读。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的过程,通过吟咏诵读能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从而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是读者把文字符号变成有意义信息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作者的巧妙匠心及文章的深沉含义,乃至弦外之音、各种语言知识、技能的获得,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有所体会感悟。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精读课文,就是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识字感悟;在反复诵读中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和意境;在反复诵读中深切地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朗读教学应关注的细节

(一)关注范读细节

随着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使用,各种精美的课件几乎占领了整个课堂。“教师范读”这一传统教学手段早被朗读专家的录音所代替,孰不知教师示范朗读的魅力正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细节。教师范读是一种十分有效地指导朗读的方法。范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细节包括语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重音的显隐,声音的强弱等等。我在教《七律长征》这篇课文中,在范读的时候,我带着对红军战士的无限的敬仰和激越高昂的心情,神色凝重,语气高昂、缓慢。如我在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把字咬实,气息饱满,以突出红军战士战胜艰难险阻的无畏气概。“逶迤”要用重音读突出山岭的连绵不断,而“腾细浪”“走泥丸”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明红军战士对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所以读“腾”要有拖音,“细浪”用轻声推出,“磅礴”是广大无边,用重音处理使听者焕发出气势磅礴的力量。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更深刻的感悟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样的范读,学生学起来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注评价细节

朗读评价是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取与既定目标差距信息的过程,更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常常存在以下问题:或简单否定,“你读的不对!”“读的不好”,或评价语言贫乏,空洞,多是笼统、乏味的话。由于评价不当,导致学生朗读敷衍了事,兴趣逐渐丧失。因此,朗读的评价要紧密联系文章内容和形式对朗读效果进行评价。例如有个学生在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时,语气缓慢,声音轻柔。此时,我对本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消息之时,驚喜欲狂,迫不及待地想要马上返回故乡,“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几个地方相距甚远,但是在作者眼中家乡似乎就在眼前,瞬间能到。所以在朗读时应语气激昂,语速要快,一气呵成,要读出作者的归心似箭和兴奋喜悦之情。这样有针对性的评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其次评价要生动形象真实富有感染力,从而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将身心融入作品。例如: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读后,教师给出的评价是:你深情地读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这篇课文将人物“语言、作动、神态”三者紧密结合,深刻的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尤其第十二自然段“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这五个词,你刻意重读,这非常好,因为作者正是通过这几个时间词,凸显了“父亲”挖掘时的艰难,更能烘托出“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从你读的语气中我知道你一定被这位可敬可爱的“慈父”所感动;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和你一样,不禁要赞叹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无微不至的爱,也感受到亲情的弥足珍贵!这些评价是围绕着文章主旨来展开的,它不仅肯定了学生朗读的感情到位,而且肯定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果没有理解文章的内容,任何所谓的“有感情”都是空洞虚假的。

毋庸置疑,通过朗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体验到语言在语音、节奏及韵律等方面的外在美,同时又披文入情,深切感受到文章情感、意境的内在美!优化朗读教学,激发朗读兴趣,提高课堂朗读实效是当前语文教改刻不容缓的任务。朗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正是朗读教学的启蒙阶段,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多指导、多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翠芝.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J].学理论,2010(6).

[2]张金芬.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25):133-134.

猜你喜欢
倾听范读朗读
培养语感,范读不可忽略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名师在线(2022年25期)2022-11-20 17:29:46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18:24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57:40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18:32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9:09:59
学会用“耳朵”与学生沟通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14:14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