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中等生提升数学成绩的策略初探

2019-09-10 07:22陈美玲
高考·中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等生数学思维提升

陈美玲

摘 要:中学数学学习中,中等生所占比重最大,所以提升中等生数学成绩迫在眉睫。本文从中等生在学习数学中的心理和数学思维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数学学科和数学学科两个角度来引导转化中等生,落实我们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关键词:中等生;数学思维;策略;提升

曾经的我,在数学方面就是班级的中等生,可是到现在我成为一名中學数学教师,从这当中有深有体会。中等生,是班级里最容易被忽略的群体,因为优等生总是难么耀眼,而学困生是班级均分高低的关键,而中等生学习和表现又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差,总让人难以发现他们,可是他们却有成为班级优等生的潜力,如果不加以重视,他们很多可能成为学困生,他们大部分能够遵守课堂纪律,很想学好,但又不是特别积极主动,他们占班级比重大,提高他们,对整体班级的数学水平和开展数学活动都有重大意义[1]。

一、之所以成为中等生的原因分析

1.心理原因

一部分人他们缺乏自信,常常心理有想法,有答案,却不敢表达,常常怀疑自己,不敢肯定,不敢发言,久而久之,由于不需要发言,他们就不再积极思考。由于不能引起老师重视,经过努力,成绩还是一般般,越来越没有成就感,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加上社会、同学之间越来越多的诱惑,开始不认真听课思考,越来越跟不上,成为了学困生。

也有一部分他们过于自信,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开始不认真听课思考,不注重老师课堂讲的关键点,不注重简单基础的,经常做题忽略计算过程步骤,对有挑战性的题目抓着不放,但由于基础不扎实,没有了解知识的本质,却也没法解出来。

2.数学思维原因

有些中等生上课很认真听讲了,认真做笔记,并且背了概念,刚开始上课能够跟上,但抓不住关键点,随着课堂难度加大,他们越来越跟不上,由于数学是中学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有很多数学概念、数学专有术语,中等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听了懂了,但让他们自己做题,却无从下手,可数学概念是解题的关键。还有一些是数学阅读能力的问题,由于数学具有学科的特殊性,很多文字语言要转化成数学语言来解决,很多学生没法转化。还有随着社会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我们学习数学越来越多是用于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可很多中等生没法把实际问题建模成数学模型来解决[2]。

针对上述存在的原因,笔者寻找了中等生转化的策略与大家共同探讨。

二、引导提升中等生的策略

1、从非数学学科角度引导提升

(1)激励和赏识,成为他们路上的明灯

笔者本身就是一个例子,我至今还记忆深刻,我读书的时候,当时上的是应用题列式的一堂数学课,当时老师让我们用文字表达等量关系,我当时数学成绩是班里的中等水平,学数学很没有自信,很怕回答错误,当老师叫到了我起来回答问题,我很不自信地说出我的答案,没想到老师当着全班所有同学的面狠狠地表扬了我,当时大家都对我投来了欣赏羡慕的眼光,从此我越来越有自信,数学也越学越好,经常班里我的数学成绩数一数二,成为班级的优等生,很感谢由于那节课老师对我的赏识激励,改变我的一生,谢谢我前进路上的明灯。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学好的关键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首先要有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做好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反馈,纠错的习惯,很多中等生上课有听讲,但学得快,忘得也快,对课本里的基本知识、定理还不够熟悉,更不用谈应用知识来解题了,所以复习就非常有必要。纠错也非常的重要,因为很多中等生是会做的题失分,所以要有养成每天整理错题的习惯,并且分类整理,相近的错题原因归类整理,并且反思,总结。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其次,是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前他们的学数学的方式是老师引导,反复练习和记忆的过程,很少有机会自己独立学习,反思,到了中学要转变学习观念,不再单纯依赖老师,而应该自己学习独立思考,反思,总结,归纳。第一、抓住学习的重点,我们每个人的脑容量是有限的,如果记得太多太杂,就会影响对重点知识的记忆,所以要抓住重点,提高学习效率,掌握每节课的重点知识,重点知识的习题等,为以后的难题打下基础;第二、要归纳总结,善于反思,对于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分门别类归纳总结,反思整理出内在联系,发现解题的规律,学习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很多时候要走很多弯路,但不要紧,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归纳,发现错误的原因,等下次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总结反思能让我们发现事物的本质,发现解题的规律,积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总结,这道题难在哪里,我是卡在哪里,哪个条件我不知道怎么用,解题的关键在哪,经常总结反思,就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了[3]。

(3)多关注中等生,建立阶段目标,跟踪记录

由于人本身有惰性的,必须有人监督督促,所以建立目标,并且及时反馈就非常有必要。而且中等生范围广,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每个阶段的目标是不同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目标,让中等生看到希望,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着”,这样才有努力的希望和动力,并且跟踪记录,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回到正轨,记录要有成绩变化、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只有针对性的订目标,并且一步一步达成,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到自我,才能顺利实施策略,有良好的效果。

2、从数学学科角度引导提升

(1)对数学概念学习,要了解其本质

数学是一门有专业术语的学科,由于学科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决定了数学概念学习的重要性,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和方向。而大部分中等生对数学概念认识不清,理解不透彻,导致无法理解概念的本质,题型变化下,就不从下手,无法解决问题。

案例1.2-3 可以表示为( )

A.22÷25 B.25÷22 C.22×25 D.(-2)×(-2)×(-2)

很多中等生对负指数幂不理解,直接选择D选项,所以我们在学习负指数幂概念的时候要从概念的本源引入,不是单纯地背概念,背公式,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怎么引入的,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对数学的学习再也不觉得是枯燥无味的,而是越来越觉得有趣,并且能够了解数学问题是怎么来,激发学生用数学的探究方式来学习数学,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作用于生活。

(2)对数学法则学习,要明白透彻

案例2.课本复习题练习:

很多中等生的答案是,原式=,这是整式除法法则里,除以一个数(或式子)等于乘以这个数(或式子)的倒数,他们理解成乘以式子各项的倒数,应该是乘以数(或式子)整个整体的倒数,对法则理解不够透彻,只听懂了大概,却没有进一步思考,所以法则要真正理解,接下来才能运用数学法则解决问题。

(3)对数学算理学习,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案例3.课本复习题练习

很多中等生的答案是,原式=(x2-16)×(x-4)+x(x+4)2,这是把分式计算当作分式方程去解,所以我们在学习分式加减计算时,在理解算理时,可以纵向类比于分数加减计算,让学生能够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来理解新的知识,并且横向类比于分式方程,找到两者的区别,分式加减计算是通分,而通分的本质是分式的基本性质,而分式方程中的“去分母”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一个是计算化简,一个是等式,而“去分母”的本质是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等号仍成立,而加减计算哪来的等式的两边,通过比较,了解算理、性质的应用前提条件,避免看到类似题目,就乱套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嚴谨性和科学性,逐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4)加强数学阅读能力,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或符号语言

案例4.已知一次函数y=kx+2的图象经过点(-1,0)中的第(2)问,若点P(3,n)在该函数图象的下方,求n的取值范围。

不少中等生无法把“在该函数图象的下方”转化为符号语言,从而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所以要让学生经常阅读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了解一些常见的数学术语其中隐含的数学含义,通过训练,提升转化能力。

(5)加强数学画图能力,培养学生形象直观的思维

案例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B在直线y=x上,且横坐标分别为1,2,过点A作AC⊥x轴于点C ,过B向y轴作垂线段,与直线y=kx+b(k<0)交于点D,若BD=OC,则下列结论一定成立的是()

A.b=2-k     B.b=2k     C.b=2-3k     D.b=k

很多中等生这题不会做,究其根本就是不会画图,而画图是解决几何、函数、应用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画图可以把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形象直观化,从而复杂的题迎刃而解。怎么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呢?刚开始在学习几何时,注意简单一个点,线的作图表示,慢慢过渡到三角形、四边形的作图,然后再慢慢两个图形的叠加,三个图形甚至更多图形的叠加,函数也是类似的学习,数形结合,通过画图能力的培养,让中等生感受到数学的简单直观,越来越喜欢利用画图直观地来解决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

中等生是一个班级的最大群体,提升的潜力也很大,最关键的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更多的鼓励,成为他们前进道路的一盏灯,照亮他们。

参考文献

[1]王春梅  让“中间地带”不再被遗忘——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中等生的转化  数学教学通讯(2016)

[2]路少荣  提高初中数学中等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探析  新课程(中)(2016)

[3]刘锦云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中等生的学习效率  启迪与智慧(教育)(2014)

猜你喜欢
中等生数学思维提升
中学化学教学中万不可忽略中等生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