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
摘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深刻变革,是针对传统教育弊端的一次革命,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命,是一次教与学的革命。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向纵深推进。正确理解并深化新课程改革,实践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构建起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探究 创新 质疑 情感教育
21世纪伊始,教育部开始了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章程,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成就斐然。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更好的突破。这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与不可多得的机遇。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就更加需要正确理解并把握新课程理念,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问题情境 树立探究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那么,什么是数学问题情境呢?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一种暗示,激励和启发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情境。它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唤起学生情绪和思维,使其进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想方设法,巧妙地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而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正是最佳的外部诱因。
比如,以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1第三章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为例,创设情境:就业面试中,人事经理考察应聘者……人事经理:有一份合同声明,在一个月(按30天计算)内,每天给你10万元人民币,但在本月内,你第一天给对方回扣1分钱,第二天给对方回扣2分钱,第三天给对方回扣4分钱,即每一天给我回扣的钱都是前一天的2倍。这份合同能签吗?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与发现规律。
二、挖掘例题潜能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创新思维体现在数学学习中是以一种新颖的、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或提出对某个数学问题的新看法的思维活动。但创新思维并不只是天生就有的,也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与浇灌。在数學例题的教学中,努力使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发散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神来之笔”,曲径通幽,亲自体验这些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增强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E、H分别是空间四边形ABCD的边AB、AD的中点,F、G分别是边CB、CD上的点,且满足CF∶CB=CG∶CD=2∶3,求证:四边形EFGH是梯形。
分析:连接BD,可证EH∥FG,且EH<FG,便可。
对于本例,还可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不同问题并加以解决:
(1)若E、F、G、H分别是各边中点,则四边形EFGH是什么图形呢?
(2)在(1)的基础上,再加上条件“AC⊥BD”,则四边形EFGH又是什么图形呢?
当然,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的思维延伸。
众所周知,创新的基础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创新的核心是学会独立思考,并加以归纳概括进行最终验证。在教学中,通过类似于这种题组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概括数学知识、熟练系统地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对问题的概括性越高,迁移性越灵活,创新性思维就越突出,创新能力也就越强。
三、营造和谐氛围 培养质疑精神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已经被写入了新课程标准。质疑素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有敢于怀疑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二是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质疑素质是创造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素质,提高创造能力来说,数学教学是极佳的阵地。德国数学家康托说过:“数学的本质是自由。”数学就是一门能激发创新胆略和勇气的学科。但是,仍有许多人认为“素质”“素养”“创造”等词语太神秘,太高深莫测,更是压根与中小学教学风马牛不相及。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荒谬的。恰如刘佛年之至理名言:“创造的范围应该看得广一些,不能太神秘,不是非要有高不可攀的新的科学理论才叫创造。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都称得上创造。”
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和宽容的和谐课堂氛围之中。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下,学生才能获得崇仁的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会敢于大胆质疑,才能无拘无束地进行创造思维。反之,如果学生的质疑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而是遭到类似讥笑或挖苦,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敢尽情表达自己的疑惑了。
所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需要建立起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师生间可以无障碍地高效沟通。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教师都应该给予赞赏和肯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促进学生质疑意识的形成。
四、重视语言艺术 增强情感教育
数学是一门科学,但数学教学却是一门艺术。数学语言首先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做到吐词清晰,条理分明,简洁利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绝不语言繁冗,拖泥带水,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其次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教师应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带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进入美的意境。当年陈景润的恩师,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这样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这个皇冠上的明珠!”也许正是这句诗一般的语言,一直激励着陈景润,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终于摘得了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数学语言还应幽默风趣,富有情趣。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既含蓄,又睿智,使人感到既有趣可笑,又意味深长,启迪心智,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具有艺术魅力,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使其心情舒畅地领悟知识。同时,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自然的手势等,都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可获得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另外,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把以往很少注意的情感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来研究。心理学认为,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情感十分脆弱,正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他们心灵的窗户是不会向一个漠不关心他们的人敞开的。因此,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除了对所教学科有一种执着的爱以外,还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投入,以自己真挚的爱,真正地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们,倾心相待,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并据此唤起学生对教师的爱,进而将这种爱延伸为对学科的好感,最终从这种好感中培养出对该学科的兴趣。
曾经有一位学生在期中考试小结中这样说道:“我和您一样热爱数学!但与您不同的是,我除了热爱数学,还更爱您!”这句话给了我无尽的欣慰与激励,也肯定了我这些年的努力与付出。借此,把它献给在数学教育岗位上辛勤工作、潜心钻研、无私奉献的同志们。愿我们在纵深推进的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继续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