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反馈模式探讨

2019-09-10 14:23:09杨艳
现代信息科技 2019年16期
关键词:教学反馈模式构建网络环境

摘  要: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协助下的教学反馈成为可能。对基于网络的教学反馈模式进行构建,能够以个性化的方式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能力。本文分析对比了传统教学反馈以及基于网络的教学反馈,在此基础上从反馈信息的采集、反馈信息的处理以及反馈模式的构建三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反馈;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16-0111-03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teaching feedback from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possible. The network based teaching feedback model can be constructed in a personalized way to enable students to carry out inquiry learning and creative learning,and enhance the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competitive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feedback and the teaching feedback based on the network. On this basis,it expounds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acquisition of feedback information,the processing of feedback inform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eedback mode.

Keywords:network environment;teaching feedback;model construction

0  引  言

隨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如何才能增强职业教育的质量,使学生成长为用人市场所需的人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把教学反馈引入到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教学反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通畅。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本研究结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阐述了网络环境之下的反馈模式构建,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意义。

1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反馈概述

1.1  传统教学反馈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过程,在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不断发生着信息的传送和交换。通过信息加工的视角,可以将教学视为一个信息系统。信息的发送者是授课教师,信息的接收者是所有听课的学生,而以上的信息传送可被视为一个前向过程。与此同时,信息也存在着后向传输,此时所有听课的学生变成信息的发送者,经由不同的方式将各类反馈信息发送给授课教师,这些信息能够体现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这个后向传输过程被称为教学反馈。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将过多的注意力置于怎样进行信息的发送,却没能重视反馈信息的接收。所以,传统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式授课过程已经越来越被认为必须改善。通过收集有效的教学反馈信息,能够使授课教师及时优化自己的教学进程,从而使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

1.2  基于网络的教学反馈

随着网络技术渗透进教育体系,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课堂授课不再以教师作为绝对的主角,教师的身份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评估者。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习者的自主性,教师通过部署学习任务和安排相关的资源,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提升学习者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的处理水平。不过,虽然网络技术能够极大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但其核心与实质依旧不变,教学的主体依旧是授课教师、学习者以及授课内容,只是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基于网络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授课者的角色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权威,教师将主体地位让位给学生,教师更加注重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情境的构建,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辅导,及时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方法和信息等。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变成了主动的探究者,而教学的目的也不再局限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更加注重的是对知识的应用和对能力的培养,而教学资源在网络环境中也不再匮乏,变得海量化。

所以,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之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反馈一方面保持了传统教学的特质,即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获取,将得到的有效信息反馈到教学的进程之中,从而起到正向循环的作用。同理,来自学习者的各类反馈信息,能够对每一项因素量进行提升或弱化,直到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运转。

但同时网络技术也为教学反馈带来很多新的元素,这是因为网络平台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因此授课者和学习者不一定同时出现在同样的空间,学习场景已经有了质的不同,授课教师难以实现对学生的实时监控。并且,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反馈过程,使学习者信息的获取和处理难度有所提升。教研人员在看到网络优势的同时,也应针对这些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资源配置和方法探索。

2  基于网络的教学反馈模型构建

2.1  反馈信息采集

以任务教学为例,这里将所需采集的信息分成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需要采集的是学习者任务完成情况的相关信息。在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完成作品以电子版本进行提交和保存。只有有效管理这些作品信息,才能保证反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当学习者上传了自己的任务完成作业,教师应结合相关的任务评价标准,对作品进行打分,并把分数数据上传。结合不同的任务,可以采取的评价模式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方面。

其次,需要采集的是教学过程之中的评价信息。只有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步评价,才能够真正对其掌握知识的过程进行有效的跟踪,从而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了实现此类信息的搜集,可以结合网络技术来将所需信息输入进数据库,并且形成学习者的记录卡。笔者推荐通过一些大众化的、功能强大的软件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步跟踪,例如微信、QQ等,通过随时灵活的线上交互,教师可以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动态进行把握。无论是学习者汇报自己的学习进程还是向教师求助,这些信息均可以被有效收集和整理,作为学生评价档案的信息来源。教学过程的异步跟踪信息,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E-mail、Blog、论坛讨论等,教师借助网络,能够有效地收集此类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存储,作为异步跟踪学生信息情况的依据。学习者的技术路线信息,具体来讲,指的是在学习者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彼此配合的模式等。这类信息的来源,一方面可以是同步网络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异步网络信息,技术路线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探究过程,为教学反馈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元素。

第三类信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的反思信息。教师的反思不应该仅限于对自我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网络对于信息传递的便捷性,能够支持教师进行“交流”类的反思。必须正视的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够反映出自己对教学行为的思考,但自我反思的不足之处是容易被自己的经验掩盖一部分事实。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在网络的支持下进行交流反思,这里的交流,其主体不但包括教师与教师,也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专家等。多个侧面的交流,有助于教师获取更加充足和客观的信息。

2.2  反馈信息处理

经过各类信息初步收集之后,得到的大部分是原始的,不成体系的数据,所以必须经过进一步的处理。处理的第一步是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归类,结合不同的课程,可以有很多种归类方法。举例来讲:如果结合学生反映的类型进行分类,可把和“任务完成”有关的信息划分成一个类别,把和“情境教学”有关的信息划分成另一个类别;如果结合反馈的信息类别进行归类,则可以将所有的定性反馈划分成一个类别,同理将所有的定量反馈划分为一个类别。无论采取了如何的分类方法,前提都应该是便于对信息进行查找和处理分析。

反馈信息处理的第二个步骤,是对所有信息进行统计,最终生成标准化的统计图表,从而为调整下一步的教学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信息统计针对的是一种类别内的所有信息,通过生成直观的、易于理解的图表,将数据中含有的数量关系简明地体现出来。结合这些简单明了的统计图表,教师能在很大程度上掌握教学过程的反馈情况。为了更加深入地解读统计图表所体现出來的内容,还应进一步对这些图表进行分析。较为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对于统计图表的同类分析方法、关联分析方法以及综合分析方法等。所谓同类分析,其实质是结合同种类型的数据,对教学进程中的一个方面所反映出的情况进行评估。同类分析可以视为教学反馈的基础,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数据比较以及数据排序等。因为同种类型的数据往往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所以通过数据的比较就能够充分体现出数据之间的不同;所谓关联分析,指的是结合一些相互关联的数据进行研判,通过分析,归纳出这些关联信息之间的规律;所谓综合分析,指的是在对学生的各类反馈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根据同类分析以及关联分析所得到的数据,结合授课环境和课程特征等多个外部要素,以综合的形式作出对于学生反馈数据的评估。

2.3  反馈信息应用

在反馈信息处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信息关联视为教学反馈信息库里的重要的数据,如果不同信息的数据之间体现出一定的规律,便可判定其间存在着有效的关联。对于关联关系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包括简单关联关系、时序关联关系以及因果关联关系等。深入的关联关系分析能够体现出不同数据之间的联系网络。合理的数据关联分析能够提升同类分析结论的准确性,增强信息分析结果的信度。

如果高职院校的教学量偏少,学生反馈的各类信息量也不多,这种情况下对信息的分析较为简单;但基于网络的教学往往涉及更多的各种信息,此时得到的反馈信息往往是海量的,对于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引入各类有效的工具才能完成,当前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技术包括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等等。当所有的反馈数据分析结束的时候,可以最终构建一个完整的输出表,为高职院校的教学调整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2.4  反馈模型构建

在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院校教学中,因为教学资源和授课模式增加了很多网络化的特质,因此所涉及的各类信息量非常大,信息之间的联系也较为复杂,授课时的不确定因素也大为增加。所以,如何有效地将反馈信息采集、反馈信息处理和反馈信息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申请的教研课题,在教学实践和对比试验中,构建了网络环境之下的反馈模式,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基于网络的教学反馈模型,整体而言包含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模块,结合分析的结果来对教学进行决策。主要的反馈信息分成三个类别,即任务完成信息、过程评价信息以及教师反思信息。这些信息存储至数据库中,以便于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统计。有效的分析方法包括同类分析、关联分析和综合分析等,形成的分析报表则有助于对教学进行进一步的决策。也可看出,数据收集的真实性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是十分关键的。

3  结  论

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并且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结合,衍生出更加灵活多样的新的教学体系。可以预见的是,网络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必将越来越深入。在网络的环境之下对教学反馈模式进行构建,能够以更加高效和个性化的方式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能力。然而值得正视的是,网络信息的海量化也使学生容易迷失在这些内容之中,而弱化了对学习知识的需求,教师作为课堂的重要角色,应该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监管和引导,使网络真正发挥正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立军,彭金萍.教师课堂教学反馈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化解策略 [J].当代教育科学,2012(4):37-40.

[2] 林杰,邢俊.美国大学形成性教学反馈的方法 [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1):81-88.

[3] 吴木林,张京洲.三位一体反馈式教学模式探究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29(5):26-28.

[4] 李庆玲,姚秀峰.高校教学反馈平台的建立 [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8(3):122-125.

[5] 陆晗昱.国内高校运用教学反馈的手段、局限和探索 [J].黑河学院学报,2011,2(2):95-98.

[6] 黄显涵,李子建.建构有效教学的策略:反馈理论 [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4):43-47.

[7] 陈平凡,陈亚洲.基于AHP的教学反馈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J].中外企业家,2013(22):165-167.

作者简介:杨艳(1985.09-),女,汉族,江苏泰兴人,助理研究员,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教学反馈模式构建网络环境
“预检展评测”教学模式研究
考试周刊(2017年7期)2017-02-06 21:12:57
如何打造初中生物优质课堂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19:47:30
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模式的建构及相关问题阐述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 08:58:56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30:59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1:20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6:48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高中物理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32期)2016-05-28 20: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