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俊华, 郎玉玲, 李丽华, 黄双丽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的人才培养进一步拓宽了我国护理硕士教育领域,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提供了平台。MNS作为我国护理专业化进程中的生力军,是临床高级护理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将为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学科的发展[1]。国内MNS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虽有研究学者对MNS的核心能力[2]、实践能力[3]、科研能力[4]等进行了研究,但MNS专业定位侧重于毕业后能胜任高级护理实践的岗位能力培养,而科学的岗位核心胜任力指标体系尚未形成。MNS岗位核心胜任力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实现高层次专科型护理人才人岗匹配、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的有效途径,确保MNS教育与卫生行业准入标准的无缝结合。本研究旨在构建MNS岗位核心胜任力指标体系,为形成科学、规范、可操做性的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对进一步优化MNS课程体系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共7名成员。研究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以工作分析理论、胜任力理论为指导,以MNS岗位胜任特征为核心,采用360度全方位行为评估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初步编制MNS岗位核心胜任力指标体系框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两轮咨询,并请护理专家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咨询、反馈及修改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从而构建MNS岗位核心胜任力指标体系。
在分析国内外MNS培养现状[5]基础上,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牡丹江医学院护理教育及临床护理专家3人、护理管理者4人、护理专业研究生授课教师5人、临床带教教师5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调查和访谈对象年龄为(46.47±11.65)岁,工作年限为(25.94±9.87)年,17.65%具有研究生学历,82.35%具有本科学历,41.18%具有正高级职称。访谈内容为引导被访谈者分析MNS岗位需求、岗位胜任力的维度、胜任特征、行为表现等。结合MNS核心能力特征[2,6]研究结果,初步编制MNS岗位核心胜任力指标体系框架。
1.2.1 选择函询专家 遵循权威性和代表性原则,本研究选择黑龙江省具有护理学科学位授权点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的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护理专家(按照自愿原则)为函询专家。入选标准:①在护理教育、临床护理领域工作至少15年,从事护理教学工作者,具有丰富的护理教育、临床护理实践经验。②职称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③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④积极参与本研究者。共邀请到12名长期从事护理教育和临床护理工作的专家,平均年龄为(50.42±9.65)岁,工作年限为(18.20±8.63)年。其中,博士、硕士、本科学历者分别为2人(16.67%)、5人(41.67%)、5人(41.67%);主任护师/教授,副主任护师/副教授分别为8人(66.67%)、4人(33.33%)。
1.2.2 拟定函询表 函询表包括问卷填写说明、专家信息及调查问卷三部分。问卷内容为MNS岗位核心胜任力指标体系框架,涵盖7项一级指标,26项二级指标。请函询专家按Likert 5级评分法对一、二级指标重要程度分别评价: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依次记5、4、3、2、1分。同时请专家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一级指标按所占百分比赋值,二级指标按Likert 5级评分法分值赋值;对描述方式不当的词条进行修改。
1.2.3 函询实施方法 本研究两轮专家咨询均采用电子邮件形式。第1轮函询表整理分析后,对同时满足重要性赋值均数≥4.0、变异系数≤0.25的词条予以保留,请专家对一、二级指标进行重要性评判。根据资料分析结果及专家意见,对部分不合理的指标词条进行删除、合并、修改,再实施第2轮专家函询。两轮函询结束后,对各指标词条内容及权重赋值情况进行数据处理。
本研究发放函询问卷两轮,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0.00%和100%,提出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83.33%和66.67%,研究结果可信度较高。
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为判断依据系数(Ca)和熟悉程度系数(Cs)的算术平均值。本研究中,Ca=0.80、Cs=0.90、Cr=0.85,说明专家对本研究咨询内容权威程度高,结果可靠。
表明专家对各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波动程度,用变异系数(标准差除以均数)表示。本研究中,一、二级指标的赋值变异系数分别为0.140 2~0.180 1和0.108 6~0.185 7。见表1、表2。
第1轮专家函询后,删除了1个选择率低于70%的一级指标和其相对应的3个二级指标;另将2个一级指标合并为1个,与其相对应的6个二级指标合并为4个;修改2个一级指标和5个二级指标词条的表述方式,第1轮函询后得到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的框架内容。
第2轮专家函询,专家均表示对第1轮修改后的指标内容无异议,但建议删除“团队合作与职业发展能力”对应的1个二级指标“自我认知能力”。理由是按条目意义分析,与“自我学习与发展能力”意义相近,因此将前者删除。
经过专家的函审意见,初步形成MNS岗位核心胜任力指标体系,即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所占权重从大到小依次是:一般临床护理能力0.203 6、专科护理能力0.203 2、护理科研与护理教育能力0.202 7、整体护理能力0.201 0、团队合作与职业发展能力0.189 5。见表1、表2。
表1 MNS岗位核心胜任力一级指标、权重及其可靠性分析
表2 MNS岗位核心胜任力二级指标、权重及其可靠性分析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重要性赋值(分,x±s)变异系数权重一般临床护理能力临床护理实践能力4.86±0.730.150 20.254 7评判性思维能力4.75±0.780.164 20.249 0健康评估能力4.74±0.720.151 90.248 4临床知识能力4.73±0.640.135 30.247 9专科护理能力专科护理实践能力4.84±0.560.115 70.338 9处理专科疑难问题能力4.79±0.520.108 60.335 4专科知识能力4.65±0.750.161 30.325 6护理科研与护理教育能力护理循证思维能力4.86±0.550.113 20.255 0护理科研实践能力4.83±0.740.153 20.253 4护理科研设计能力4.79±0.680.142 00.251 3护理教学与指导能力4.58±0.810.176 90.240 3整体护理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4.78±0.650.136 00.253 7发现问题能力4.75±0.800.168 40.252 1专业基础知识能力4.69±0.860.183 40.248 9健康教育与咨询能力4.62±0.690.149 40.245 2团队合作与职业发展能力团队合作能力4.70±0.740.157 40.211 0护理职业认同能力4.62±0.680.147 20.207 4沟通与协调能力4.53±0.780.172 20.203 3自我学习与发展能力4.23±0.630.148 90.189 9运用信息技术能力4.20±0.780.185 70.188 5
本研究根据360度全方位行为评估法,邀请与MNS在学习、工作中接触较为密切的护理教育及临床护理专家、护理管理者、授课教师、临床带教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调查对象能够全面深入了解MNS岗位需求、工作内容及标准,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客观描述MNS应具备的态度、知识、技能和能力等岗位胜任特征,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研究严格按照德尔菲法的步骤及要求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函询表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0%和100%,提出意见专家比例分别为83.33%和66.67%,表明本研究中专家积极系数较高,结果可信度高。函询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85,表明研究结果权威性较好,结果可靠。该指标体系中,一、二级指标赋值变异系数分别为0.140 2~0.180 1和0.108 6~0.185 7,说明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高,意见一致。
护理岗位胜任力是指促使护理人员能够胜任护理工作并且在护理岗位上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护理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的总和[7]。贾金忠等人[8]研究结果表明,MNS岗位胜任力内涵包括一般护理、专科护理、整体护理、护理科研与教育、团队合作与职业素养等方面。本研究呈现的一级指标与MNS岗位胜任力内涵相符,从一级指标权重来看,“一般临床护理能力”和“专科护理能力”在5个一级指标中所占权重最大,表明一般临床护理能力和专科护理能力是MNS岗位胜任力中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这与李峥等人[1]的研究结果一致,契合于国家设立MNS的目的[9],说明MNS的培养应侧重临床护理能力训练,并紧密结合行业岗位对专科护理的需求,实现专科护理能力与专科护士岗位的有效衔接。“护理科研与护理教育能力”所占权重(0.202 7)仅次于“专科护理能力”,与国内外相关研究[4,10]观点一致,说明专家们认为MNS的培养应注重将科研与临床相结合,指导MNS用科学方法解决和验证临床护理中的实际问题;同时,MNS将承担临床教学及业务指导等任务,较高水平的护理教育能力是今后护理教学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基础[8],故“护理科研与护理教育能力”也是MNS不可或缺的岗位核心胜任能力。“整体护理能力”占权重(0.201 0)也很高,表明MNS在临床实践中,需养成全人照护意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服务。“团队合作与职业发展能力”占权重(0.189 5)虽然最低,但该项能力依然是MNS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能力。国内研究[11-12]发现MNS团队合作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不容乐观。随着现阶段医疗环境中医护团队合作、跨学科团队合作等综合护理需求日益增多,要求MNS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要有个人对未来发展的规划能力,有助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
3.3.1 一般临床护理能力 一般临床护理能力是MNS临床护理实践首要能力和基本内容,包括病史采集、病情观察、护理查体、药品管理、医嘱处理、辅助检查、临床预见等[13]工作内容,这就要求其必备娴熟的临床护理实践技能、评判性思维能力、健康评估能力,以及能够将医学理论知识应用到护理实践中的临床知识转化能力。本研究中“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在该项二级指标中权重最高,与张海丽等人[14]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为患者提供直接的临床护理实践活动,是MNS培养的首要核心能力,这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提出MNS的培养目标[15]也相符。“评判性思维能力”是仅次于“临床护理实践能力”的又一重要岗位核心胜任能力(权重值为0.249 0),与国内外护理教育界普遍认同的观点[16-17]相一致。表明专家们认为MNS必须具备质疑和分析能力,能在复杂变化的临床情境中判断迅速、做出决策,从而解决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提高临床工作质量。
3.3.2 专科护理能力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18]中指出,护理硕士应具有临床专科护理工作能力。与“一般临床护理能力”相比,专科护理能力更能体现对人才岗位的要求标准。本研究显示“专科护理实践能力”在该项二级指标中占权重(0.338 9)最高,表明专家充分认识到MNS教育与专科护士岗位衔接的重要性。MNS作为我国未来专科型高级护理实践人才的重要来源[14],专科护理实践能力是提高护理专业水平、发展护理学科的重要基础。“处理专科疑难问题能力”权重(0.335 4)占第二位,可见培养MNS在未来岗位中及时发现患者潜在或现存的健康问题,对患者进行有效评估,解决专科疑难护理问题的能力,也是行业的要求和期待。
3.3.3 护理科研与护理教育能力 结果显示该项二级指标中“护理循证思维能力”占权重(0.255 0)最高,与国内外相关研究[19-20]观点相似,表明专家认为循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对MNS的重要性,充分肯定循证护理在促进护理学科发展中的积极作用。MNS将成为我国开展循证护理实践的主力军[21],相较于其他层次的护生,在临床中接触循证护理机会多,需要尽快形成循证思维,促进循证护理实践的开展。“护理科研实践能力”权重(0.253 4)占第二位,可见专家们同样重视MNS的护理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3.3.4 整体护理能力 该项能力的二级指标中,权重占前两位的分别是“独立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0.253 7)、“发现问题能力”(0.252 1),与张梅等人[22]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独立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与“发现问题能力”是MNS整体护理观与整体护理能力评价的重点。MNS教育需要体现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未来岗位上能适应新时代新护理模式的需要,具有丰富的临床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去及时发现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整体护理观贯穿于护理程序中,适应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及文化等方面的整体需要。
3.3.5 团队合作与职业发展能力 本研究显示该项能力的二级指标中,权重占前两位的分别是“团队合作能力”(0.211 0)、“护理职业认同能力”(0.207 4)。表明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有助于MNS与他人有效合作,解决各种护患、医患冲突。作为临床高级护理实践活动的主要承担者,MNS必须对护理专业和临床护理事业具有坚定的情感和信念,并有推动其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能力[11]。然而,据调查MNS在医护团队中的个人职责与角色定位往往不明确,缺乏团队归属感和职业价值感[8],这就需要加强MNS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本研究严格按照德尔菲法的要求和步骤,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初步确立了MNS岗位核心胜任力指标体系,包括一般临床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护理科研与护理教育能力、整体护理能力、团队合作与职业发展能力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MNS岗位核心胜任力指标在实践中是否切实可行,研究者将在下一步研究中进行实证,对部分条目指标进行细化与补充。我院基于MNS岗位核心胜任力指标体系,正在着力构建MNS人才培养模式,为下一步制订培养计划、设置课程体系、健全评价考核体系等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