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病人在高血压患者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019-08-21 00:58冷长瑜潘华王琼李葆存徐维春金秀珍年庆婷贾国倩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护理学教学效果标准化

冷长瑜, 潘华, 王琼, 李葆存, 徐维春, 金秀珍, 年庆婷, 贾国倩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是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患者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患者[1]。标准化病人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中。1991年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引入中国[2]。目前标准化病人的应用领域几乎涉及所有学科,但国内标准化病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起步较晚。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在临床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进行,血压的测量实践教学通过教师示教、学生相互练习、教师考核;在《内科护理学》课程中,高血压患者护理主要以理论授课和案例讨论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缺乏兴趣,而且“手-脑分离”,往往是理论知识背住了,但在实际应用时仍不会进行健康教育,血压测量操作也不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组于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将SP教学法应用于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实践教学中,现将实施方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7级助产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40人,均为普招三年制大专生。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学生已在《护理学基础》和《内科护理学》中学习。

1.2 标准化病人脚本撰写 根据教学安排撰写脚本,团队教师与临床教师讨论后定稿。脚本分三部分:标准化病人信息、讲师信息、学生信息。在标准化病人信息中包含标准化病人的一般资料、情景描述、性格特征、饮食习惯及患者目前关心的问题等;在讲师信息中包含教学目标、患者一般资料、主要症状及情景描述、角色特征、操作过程中的难点等;在学生信息中包含患者一般信息、情景描述、学习目标(即学生作为责任护士时需要完成的任务)。

1.3 标准化病人的培训 在教学实施前1周将撰写好的脚本发给标准化病人,上课前1天教师与标准化病人按脚本进行演练,讨论细节,使每一名SP在语言、行为各环节的表演达到标准化、一致性。同时,将学生信息提前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准备相关资料。

1.4 教学实施 血压的测量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安排4学时,前2学时教师按传统教学法演示血压测量的方法,学生分组练习,课后可以观看视频、开放实训室练习,在后2学时中引入标准化病人教学,将学生分为每5人1组,共8组。每组学生进行1、2、3、4、5编号,由1号学生操作,2、3、4、5号学生担任观察员,每人观察的内容各不相同。每组安排1名标准化病人、1名教师。第1学时1、2、3、4组同时在不同实训室进行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结束,首先由1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标准化病人进行反馈,以及2、3、4、5号学生分别就自己观察的内容对1号学生进行反馈,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全过程20~30 min。第2学时5、6、7、8组同时在不同实训室进行以上教学活动。

1.5 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用问卷星发放教师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不记名形式问卷调查。其中“SP教学法教学效果评价表”包含13个问题,结果判定选项为“是”、“否”、“不确定”;“SP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对比表”包含4个问题,要求学生对理论教学、实训教学、SP教学、案例讨论4种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另进行SP教学满意度调查。以例数(百分数)表示持某一看法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值,得出大多数学生的意见。

2 结果

40名学生均完成问卷调查,并全部有效。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SP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详见表1;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SP教学、案例讨论这4种教学方法中,有70%以上学生认为SP教学法最能提高自学和应考能力、将各学科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及培养爱伤观念,详见表2;40名学生中有28人(70.0%)对SP教学很满意,有10人表示满意,2人表示一般,无不满意者。

表1 SP教学法教学效果评价(n=40)[ 人(%)]

表2 SP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教学效果对比(n=40)[ 人(%)]

3 讨论

3.1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标准化病人能够根据教师撰写的脚本模拟临床实际情况,营造出与临床相似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体验。让学生从接触“患者”为出发点,进行一系列的操作,知行合一,通过动手来动脑,通过操作来记忆,因此,在护理学的实训教学中运用标准化病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适合医学生的实训教学[3]。

3.2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护患沟通能力 现代医学模式及护理理念要求护理工作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沟通能力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也是护理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4]。在本研究中,95%的学生认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直接和患者沟通,她们会有意识的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答患者的问题、疑惑,使学生学会了从“患者”角度去思考。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同理心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5],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3.3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护理学基础》目前的实训教学大多数操作都是在没有情感的模型人上进行,在实训中学生只是注重操作的准确性而忽略了对患者进行准确评估和良好的护患沟通,存在机械性过强、灵活性不足的弊端。而且学生完成操作的质量优劣模型人都不会作出反应,但学生在护理SP时,SP可表现出来一些突发情况,促使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SP的实际问题,这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4 增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片段化的,分学科化的,不能将知识由点对点转化为面对面整体性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使用SP教学,学生在与SP接触中增加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及应用,这符合希尔伯曼的理论[6]。在本调查中72.5%的学生认为SP教学能将各学科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地使用于真实患者。而且,SP的反馈评价,使学生对错误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一旦进入临床工作,课本知识需要迅速转化为临床技能并应用于实践,所以SP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有价值[7]。本研究97.5%的学生对SP教学法持满意态度。

3.5 增强学生爱伤观念 传统教学法往往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操作的正确性等方面,引用SP教学后,SP老师对学生的护理过程会从患者的角度进行反馈,指出学生在操作中人文关怀方面做的是否让患者感到舒适,是否有爱伤观念,使学生明确在本次护理过程中自己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有欠缺,需要改正。培养了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增强了学生的爱伤观念。

3.6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SP教学法顺利进行的两大关键因素:一是优秀的脚本,二是高质量标准化病人。一个优秀的案例应该既融会相关知识,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编写一个优秀案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对于教学任务繁重的护理教师来说十分困难,需要团队成员及临床教师的反复沟通、修改。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培训师要在课余时间与SP老师反复沟通脚本、讨论角色的关键要素,反复演练,确保角色演绎的一致性和准确性。SP教学法需要几组同时开展,团队成员需要调整时间完成本项工作。因此,开展SP教学需要学院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以及课题组成员的相互配合和一定的奉献精神。

猜你喜欢
护理学教学效果标准化
标准化简述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