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沿革、特征及启示

2019-08-21 02:41王等等赵康艳
山东高等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考试制度学力科目

王等等,赵康艳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后日本对其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几经调整,并针对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学历主义、升学主义、缺乏个性、学力低下等弊端,积极汲取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有效地改革。通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日本最终形成了国家统一考试与大学自主考试相结合的二次考试制度。我国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以来,依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社会大众的不同利益诉求,也进行了多次调整与改革。但统一性与多样性、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我们今天正在面临和探索的问题,日本也曾面临过,并进行过一些有效地改革。因此,追溯二战后日本大学招生制度的变革历程,剖析其招生考试制度的特征,可以对我国高考制度进一步平稳有序地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战结束后,日本国内开始了继明治维新后的第二次教育改革。1946年日本颁布的新宪法《日本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全体国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进一步确立教育机会均等及民主教育原则。[1]392-407教育体制开始由国家主权转向了国民主权、教育目的开始关注个人发展、教育内容的选择不再完全受国家支配,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观和教育权利的下放不断推动着日本教育的改革。在这一教育改革背景下,日本在逐步引进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高考制度,并将“受教育机会均等”、“培养德智协调发展的人”、“超越西方文明”等作为指导思想,对其大学招生考试制度进行了一系列调整。[2]284-286

(一)初建期(1948年至1955年)

二战前的日本大学基本是各高校自主招生,全国统一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没有完全实行起来。1945年二战结束,百废待兴,全国统考更难以实行。这时期的大学招生以记录学生高中学习、活动等情况的高中调查书为参考,各大学实行单独考试、自主招生,无统一标准。1948年,日本开始效仿美国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考试模式,以国立大学为核心实行“学术能力测验”,公立、私立大学自主决定参加与否。重点考查学生的智能和学习能力,以考试分数作为主要录取依据。后因未能解决好考试方法、考察内容、评价标准等问题导致实施效果不佳,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机械学习,加之日本与美国在文化、教育背景及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制度照搬的弊端很快显现出来。鉴于此,日本文部省于1955年废止了此项考试,改为各大学自主考试,考试以知识测验为主。[3]

(二)迷茫期(1955年至1975年)

1955年“学术能力测验”废止后日本文部省未出台关于大学招生考试的新举措,大学招生考试又恢复到原来的自主招考模式,实行按照标准分录取的办法,实质强调分数第一。[4]但这种无统一标准的考试很快暴露出学生扎堆报考名牌大学,普通大学无人问津;大学仅以分数决定是否录取,民众对其科学性和可信度持怀疑态度;学生、家长对分数趋之若鹜等问题。基于这一系列问题,日本国内要求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呼声愈来愈强,日本政府也意识到高等教育对其社会发展和经济复苏的重要性。因此,1963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倡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将个人能力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实行能力主义的录取标准。但由于此次改革对来自大学和高中两方的意见听取不足,导致大学和高中对其持怀疑态度和不积极配合,利用该考试成绩的高校更是寥寥无几,此次改革最终因参加的大学过少和学生的强烈反对,不得不于1968年取消。

(三)探索期(1975年至1990年)

日本文部省汲取了前两次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失败的教训,在重建新的制度时采取谨慎的态度稳步探索,首先将制度的改革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并委托国立大学协会承担研制大学统一考试制度的任务。1975年,国立大学协会向文部省提交了实行统一考试的最终报告,主张大学招生考试实行两次考试制度,即国家统一考试和大学自主考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第一阶段统一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高中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判断学生是否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力,考察范围不得超出文部省发行的《高中教学大纲》;第二阶段大学自主考试重点考查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特殊能力以及发展潜力,考试内容因大学、专业而异,考查方式包括面试、小论文、技能测试等。1977年,日本国家统一考试的实施机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成立。两年后以国立、公立大学入学志愿者为对象的入学统一考试“共通第一次学力考试”(以下简称共通一试)正式推出并沿用到1989年。[5]然而共通一试在实行的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考试科目为固定的5科(国语、社会、数学、理科、外语),学生不可自由选择,若放弃一科,就会失去参加高校第二次考试的机会;高中学校为了大学升学率,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考试测验,学生学习压力过重;大学过分注重第一次考试的成绩,按分数选拨学生,使得大学入学考试竞争尤为激烈,并且大学出现了严重的成绩序列化倾向;利用该考试的私立大学过少,未实现全国统一考试的目的,也不利于政府对私立大学的宏观调控等。

二、日本现行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及其改革新趋向

(一)日本现行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

为了纠正共通一试的弊端,1990年日本推出“大学入学中心考试”(以下简称中心考试)取代了共通一试并沿用至今。大学招考的基本模式仍为统一考试结合大学自主考试综合评定的二次考试。但对考试科目、中心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大学自主举行的二次考试形式等做了新的规定,给予大学更大的自主权限,促进了大学招生的个性化、特色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大学严重的序列化倾向。中心考试科目组合的弹性化也吸引了私立大学的踊跃参与,1990年仅有16所私立大学利用中心考试成绩,而到2017年已增加至526所,约占私立大学总数近九成。[6]这意味着中心考试公开透明的原则以及兼具权威与个性的特色,得到了私立大学的认可。对于私立大学而言,能够通过利用中心考试与国立大学横向比较,提高知名度;对于政府而言,可以借此实现对私立大学的宏观调控。

中心考试一般在每年的10月左右开始报名,考试时间是翌年的1月13日后的第一个周六、周日,共进行两天,考试结束10天后公布成绩。中心考试共设有6学科30科目,试题均为客观题,以2017年度中心考试为例,具体考试学科及科目如表1所示:

表1 2017年日本大学中心考试科目明细表[7]

多数大学一般需要考生提供5学科中心考试成绩,各大学具体要求报考科目因专业而异。以国立东京大学为例,报考文科各类学部的考生需要参加大学考试中心5学科8个科目的考试,报考理科各个学部的考生需要参加5学科7个科目的考试。[8]国立、公立、私立大学相同学部或专业对中心考试的科目选择大体一致,同一大学历年考试科目的设置也基本一样,所以大学对中心考试的科目选择具有较大稳定性。

中心考试后,各个大学一般在二月中旬至三月底举行大学自主进行的第二次考试,考生根据中心考试的成绩参加符合自己志愿的大学自主考试。大学自主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适应性,其过程完全由各高校自主控制。考试的主要类型有一般考试、AO考试、推荐入学等。

(1)一般考试。大学对参加了中心考试并符合其报考条件的志愿考生,采取学力考试的形式或根据专业特点采用面试、小论文、实用技能检测等形式考查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学术能力和特殊能力等,[9]最后以中心考试的成绩和自主考试的成绩综合评定考生,决定是否录取。(2)AO(Admissions Office)考试。最早于1990年由应庆义塾大学从美国引入,具体为考生直接向意向大学提交申请理由书、高中调查书以及活动报告书等书面材料,大学通过与考生面谈以及对考生提交小论文、自我推荐书等书面材料的审查,或者通过考生在模拟专题报告中的发言情况来判断考生的基础学力、实践研究能力、独创性及其思维能力等。AO考试的特点在于考生与大学之间可以双向选择;选拔方式灵活多样,大学自主性很强;有利于大学选拔学习意愿强、适合本校的学生。同时,AO考试对那些个别科目成绩特别突出,但总分不占优势的“偏科生”有一定益处,学生可以不用参加第一阶段的中心考试。(3)推荐入学。以高中所在学校的校长出具的推荐书为重要依据,原则上可免除学力考试,推荐入学制度类似我国的保送制度。日本约9成的大学都实行这种招生制度,2016年推荐入学的人数占国立、公立大学入学人数的15%,占私立大学的40%。[10]此外,日本部分大学还实行大学入学特别选拨制度,例如以归国子女、社会考生、职业中学毕业生为对象的选拨等。

(二)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新趋向

近年来随着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升、大量高等教育新设机构的建立以及日本社会少子化现象的加剧,生源竞争使得各大学对中心考试科目选择的要求逐渐放宽,大学自主实行的第二次考试内容日益简化,日本高等教育面临质量下降的危机。甚至有的大学为了应对危机对新生进行“治疗教育”,即大学第一年为新生补习高中课程。[11]此外,学生基础学力的低下导致日本在国际学力竞争中优势尽失。基于此,文部省又一次研制试行新的大学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并于2017年7月13日公布新型大学招生考试“大学入学志愿者学力评价考试(暂称)”(以下简称学力评价考试)。[12]“学力”一词在日文当中的含义为:通过学习而掌握的能力,而非指单一的学习能力。

学力评价考试将于2020年开始实行并取代现行的中心考试,即2017年新入学的高中生将参加2020年的学力评价考试。学力评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因此,考试题型将引入主观分析描述题,因为以往中心考试的试题均为客观题,而客观题本身带有一定的提示与偶然性,且考核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及表达力有一定的局限。而主观分析描述题则可以通过学生对材料的思考、判断,有效评判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此外,大学招生考试改革会议强调大学进行的二次自主学力考试应在“学力评价考试”的基础之上增加难度,试题设计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引入作答开放自由的论述题以及小论文。此次改革将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

三、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特征

(一)统一考试基础上追求多样化,充分尊重大学自治

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历程表明,统一考试与各大学自主招考并非绝对对立,二者完全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从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演变进程,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大学入学统一考试始终没有落幕,但第一阶段统一考试的科目设置、考查内容、成绩比重以及第二阶段大学自主考试的评价方式、考试类型等不断进行多样化地改革。首先,第一阶段的统一考试,考试中心允许各大学就文部省提供的学科和科目进行多样化组合,并且大学和其各学部自由决定中心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其次,第二阶段的大学自主考试也富有弹性和个性,追求评价标准和考生入学途径的多样化。评价依据除了学力考试的成绩之外,还会以考生的小论文、实用技能检测、面试、高中调查书以及考生在模拟专题报告中的表现等情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综合评定学生;考生的入学途径除了通过统一考试与大学二次考试结合的一般类型之外,推荐入学和AO考试也很受国立、公立及私立大学的欢迎,并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力考试带给学生的精神压力。综上可以看出如今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已经形成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线,多元化评价方式和考试类型相结合的多样化考试制度,并且在招考过程中给予大学充分的自主权利,尊重大学的学术自由,保证大学的学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统一与自主、共性与个性、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兼顾。

(二)考试次数多次化,追求高等教育机会均等

1999年日本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1.1%,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到2008年已进入“大学全入”时代。[13]高考竞争的焦点不再是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竞争,而转移到对高质量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因此学生和家长都强烈要求增加高校招考次数。2000年日本大学审议会发表了《关于大学入学考试的改革》咨询报告,明确提出将实行考试机会“多次化”。具体做法是将每年举行一次的大学二次考试改为2至3次考试,将大学计划招生人数分批次录取,考试时间分别在二月下旬、三月上旬、三月下旬举行,又称为前期、中期、后期考试,以增加考生报考和入学的几率,而且也方便大学选拔适合本校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学生能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理想的学校和专业。一般大学只进行前期和后期考试,前期一般采取论述题或问答题考查学生基础学力,后期采取小论文、面试等形式考查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考试次数的复数化,对于落选的考生来说,是再次参加考试进入大学的好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源压力,而这正是追求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表现。

(三)考试机构专门化,注重服务功能

日本1977年《国立学校设置法》规定建立大学入学国家统一考试的组织机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主要负责大学入学统一考试的组织、实施、宣传和研究工作,同时也是服务于考生和高校的中介性机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独立于文部省之外,又接受文部省的指导,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作为日本大学入学考试的服务机构,不仅要设计考试题目、计算考试成绩、公布分数,还要为中心考试提供多种服务,如公布大学第二年的招生简章(考试方式、录取人数等)、帮助考生了解大学的考试科目和要求、健全大学信息库、对每年的考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组织专家改进考试等。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为大学招生提供权威的资料,也致力于服务考生和大学。为考生提供大学专业设置、招生人数等方面的信息,为大学提供考生中心考试的成绩,方便大学选拨适合本校的新生,也减轻了国立、公立及私立大学的招生工作压力,是衔接大学和高中及考生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四、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坚持国家统一考试

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演变证明,缺乏统一标准的多样化考试往往最终演变为各高校降低标准、招揽生源的恶性竞争,招生的公平公正难以保证。也就是说,多样化改革的推进必须以统一性为前提。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少子化现象带来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使得近一半的学生仅依靠高中调查书和简单的面试就能轻松进入大学,大学统一入学考试的教育和选拨功能逐渐式微。日本大学学生当前的学力低下现象与此不无关系。而我国每年有几百万人参加高考,实行国家统一考试制度是必须也是符合当下国情的,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也是全世界高考制度的发展趋向。虽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伴随着国家对创新型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考改革面临诸多挑战,并有许多废止高考的声音。高考的“一考定终身”、使学生负担过重等弊端也着实存在,但在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高考竞争仍然比较激烈的背景下,取消高考只会带来比实行高考更加严重的问题,竞争越激烈越需要高考来维持公平公正。当然,我们也需要对高考的考试形式、考试次数、考试科目、评价方式等进行多样化改革,但这些改革必须在坚持统一考试的前提下进行,否则高考的公平公正难以维系。

(二)推进多元化评价方式

坚持统一考试,维系高考的公平公正之余,为了防止评价单一化、分数至上主义泛滥,在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实行评级依据多元化改革显得十分必要。然而现阶段我国大学招生的基本路径一直是高中学生参加统一高考后,由国家划定录取分数线,然后分批统一录取。但各高校在性质和专业设置方面存在差异,学生的兴趣、能力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们不能用同一标准对待所有高校和全部考生。但是现行的评价标准仍以高考成绩为惟一依据,而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无法真正衡量学生的道德水平、审美素养、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素养,甚至对于有特殊才能或特殊情况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同一化评价标准不但会使高考竞争加剧,而且还会加强高考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指挥棒”作用,使普通高中教育完全向高考看齐。日本大学招生现行的多元评价方式正是针对“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对学业成绩的过分注重以及忽视学生个别差异性等弊端而逐步改革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参考日本在统一考试基础之上各高校自主实行面试、小论文测验、实用技能检测以及结合记录学生高中学习、活动等情况的高中调查书等有益经验,多方位考查学生的大学适应能力、实践经历、人生规划等,使大学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也能加强普通高中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逐步引导普通高中教育走出分数至上主义的怪圈,实现教育精神成才的本真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多样化的评价依据的前提是统一考试,在此基础上根据大学学科的性质不同比重的纳入多样化评价依据,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加学生与大学之间的适切性。

(三)科学改革考试科目和考查内容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综合试点启动,新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试点省市(上海、浙江)的高考科目变成“3门固定科目+3门选考科目”的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为固定科目,其他科目(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考生自主选择,不进行文理分科。[14]新高考模式虽然在考试科目设置上有了很多相应的改革措施,但根据大学或专业的具体要求进行科目选择的相关制度或规定并未完善,考生无法根据自身兴趣或特长选择科目,导致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形同虚设;大学也无法根据专业需求自主决定考试科目。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在科目设置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我国可以参考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的科目设置。首先,在“3门固定科目+3门选考科目”科目设置模式的基础上,合理增加选考科目的可选择范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其次,落实考生和大学在科目选择上的自主权,大学按照专业要求自主规定考试科目并留有一定的选择余地,满足不同专业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要求,考生依据兴趣、特长以及未来发展意向选择考试科目,避免“一刀切”;最后,在考试内容的选取上尽可能减少知识性内容的比重,增加智能性的内容,防止死记硬背就可以考取高分的可能,保证学生基础学力。但在改革的同时也应警惕人性避难就简、趋于实利的弱点,谨慎科学的改革考试科目,防止选择多样化引起学生偏科等问题。

统一考试前提下,考试科目的多样化选择也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选拨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选择多样化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的多样化,对于学生来说多一种选择的同时也多一种不确定;对于高校来说也可能会带来生源差异过大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选择性的增加不仅为高考制度改革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四)建立面向高中的职业规划指导机构

为了有导向的分流学生,避免学生升学、专业选择的盲目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中学就建立了相应的升学就业指导体系。日本在学生生涯教育方面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国家,其在高中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是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向学生定期开展职业兴趣测验、适应能力测验等活动;给学生介绍各高校和专业设置情况等,避免学生升学、专业选择的盲目性。通过高中一系列的生涯教育,日本高中生在高考之前就基本确定了自己所要学习的专业。

我国学校针对学生的升学就业指导体系目前不成体系也不够完备,大学设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就业的资料档案,并没有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产生实质性的作用,而高中则几乎没有配备相应的教师或机构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时对自己专业的了解少之又少。实际上,高中阶段作为未成年向成年人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自主能力养成的重要时期。教育的内容不应该全部局限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也应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兴趣和志向,并学会自主选择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高中阶段面向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十分必要。为了高中学生与大学专业之间的相互适切、减少学生选择的盲目性,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经验,每个中学配备专门的教师或机构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和指导活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生涯教育;大学方面也可定期设立开放日制度,让高中学生走进大学课堂,提前了解大学的学习环境和专业设置等,为之后选择志愿学校和专业打下基础,也方便大学吸引符合其培养方向,具有学术潜质和学科特长的学生报考,并加强普通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猜你喜欢
考试制度学力科目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高校开设专业的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要求浅析—以法学(类)专业为例
浅谈湖北省新高考改革过程中考试制度的变化及应对策略
学历与学力
高考“新科目”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论”
大学体育课程考试制度改革与实践
浅谈构建促进学力发展的数学课堂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