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制度优势的思考

2019-08-21 02:41
山东高等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人才制度

宫 准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盟各国等传统发达国家,各方面基础和条件优势明显,通过人才经济技术移民、提供双重国籍、扩大接受外国留学生、提供工作签证、增加科研经费等手段争取外籍人才。我国在国际高端人才争夺战中仍处于劣势,对国际优秀人才的开发与使用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每年流出与流入的人才比例严重失调。以留学生为例,1978-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生224万人,回国人员仅81万人,超六成滞留海外。[1]中国大陆留美学生获得博士学位,特别是在科学与工程领域,倾向于继续留在美国的比例为全球之最。这是国家综合实力与吸引力在人才层面的客观反映。中国要大幅度提升国际竞争力,依赖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力。人才争夺远比物质资源争夺更为复杂,人才是有多重复杂性的活资源。人才资源的争夺不仅要依靠提供好的薪酬待遇、自身国力的强大,更要依靠创造能够适合人才长远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要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人才制度对于人才发展具有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作用,是一个国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人才制度创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对于培养造就宏大的人才队伍、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各国包括中国都在日益重视建立对人才使用、评估、成长的开放性环境,从过去注重人才使用的短期政策,过渡到有利于人才长期发展的培养制度建设上来。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激烈的人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培养制度的竞争。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制度优势,是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有效应对国际人才竞争的根本举措。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人才培养制度的经验及比较

总结发达国家和地区人才培养制度经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把发展教育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先后通过了《国防教育法》、《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为21世纪而教育美国人》、《美国为21世纪而准备教师》等法案和报告,1990年度教育开支达到3530亿美元,占GDP的6.8%,首次超过军费开支。1999年美国教育投入增加到6350亿美元,各州40%的经费用于教育,财产税(即房地产税)主要支出于教育。美国25岁以上人口中中等教育毕业生占84.1%,大学本科及研究生毕业生占26.7%,全体就业者中大约有180万名博士,占劳动力总数的1%左右,这些数字均列发达国家最前列。[2]

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有力补充,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发展培养高级人才的各类项目。韩国实施了一系列培养人才的项目:一是优秀研究中心项目,把国内大学中的研究人才组织起来,加强基础研究,培养高级人才,提高大学的技术开发能力。二是21世纪韩国智囊团(Brain Korea 21)项目:重点培养尖端科技领域的核心人才,集中培育直接关系到科技领域和高附加值的特殊领域具有竞争力的研究生院,并且对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以及新一代科研人员提供研究经费。三是产学研合作项目:由企业、大学和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展企业和研究所的技术研究工作,并开设相关讲座或硕士和博士课程。四是2012年为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一流科研人员增加1500个工作岗位,并将在2017年之前再增加1500个工作岗位。[3]

为推进教育事业发展,部分发达国家采取积极措施壮大和稳定教师队伍。国立新加坡大学提出“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的口号,成立了“师资招聘办公室”,在纽约和伦敦设立了教师招聘办事处,吸引、考察和聘请高水平的教育人员,物色国际一流大学教师。同时,新加坡还派出留学生,回国后扩充教师队伍。政府对现有的教师也给予优惠待遇,如提供出国进修或在职培训和再教育机会,各学校还加大了教师科研津贴的投入。

发达国家及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如香港,经济基本上与商业社会有关,因而高等院校普遍设有工商管理、财经、电脑、信息和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香港注重加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专门人才,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训练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开阔学生眼界。同时,各高校参加国际大学联合会等国际教育组织机构,为学校的对外合作交流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重视高等职业教育

发达国家和地区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贡献。德国推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年轻人即使不上大学也可以成为掌握高级专业技能的人才。目前,德国大约60%的青少年通过“双元制”模式接受职业教育培训。韩国把设施和人才比较优秀的培训学院改编为技术专科大学。技术专科大学通过两年的职业教育培训,主要培养骨干技术员和技师,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技术专科大学的学生如果在两年内取得108个以上学分,则可获得工业学士学位,毕业生通过工业技师资格鉴定,可获得国家认定的技术资格。[4]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人才培养制度的优势详见表1:

表1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人才培养制度的优势借鉴

二、关于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问题

我国迫切需要改革人才培养制度,提高培养的人才质量,最核心的是改革高等教育制度。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定义,人才的三种关键素质是知识技能、创新能力与奉献意识。当前,我国人才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欠缺,综合素质还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2011-2012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评出的世界大学排名400强中,中国大陆只有10所大学榜上有名,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地位严重不相称。同时,技术的发展、学习模式的改变、价值目标的变化,都对加快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与更大的挑战。[5]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对策和举措,一是要加大高等教育事业投入力度。增加高等教育经费在政府税收中的比重,并积极发展培养高级人才的各类项目。改善大学体制,缓和激烈的高考竞争,重点培养尖端科技领域的核心人才,集中培育直接关系到科技领域和高附加值的特殊领域具有竞争力的研究生院,对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以及新一代科研人员提供研究费,培养学术后续人才。二是要改革大学校长选任制度。持续推进海内外公开选拔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的做法,进一步放宽校长的选拔视野,提升校长群体的职业化程度与专业化水平,真正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让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教育家有机会担任大学校长,从而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提供制度保障。三是要采取积极措施壮大和稳定教师队伍。吸引、考察和聘请高水平的教育人员服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可在发达国家设立了教师招聘办事处,物色国际一流大学教师予以重金聘用,广纳国际型教育人才;要将海外优秀留学生扩充至教师队伍;政府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优惠待遇,提供出国进修或在职培训和再教育机会,加大教师科研津贴的投入;探索教师制度聘任制,由申请人提出申请,学校根据情况决定聘用时间。四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制定实施“工程硕士培养计划”:第一,整合企业需求,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全面、及时、准确发布来自生产实践第一线的项目,工程硕士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和特长选择企业项目作为硕士论文选题。第二,建立学校与企业双导师的联合培养模式,在学校培养人才的同时让企业也享受创新成果。第三,政府设立专项经费,给校企联合培养的工程硕士一定的补助,每年评选优秀工程硕士和优秀硕士论文,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五是注重加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专门人才。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训练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各高校要参加国际大学联合会等一个或多个国际教育组织机构,使学校成为国际大学大家庭中的一员,为学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关于加快培养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问题

我国技术工人特别是中高级技能人才短缺。据统计,2005年,我国技术工人总数约为7000万人,其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280多万人,仅占4%左右。这与发达国家20%至40%的比例相差甚远。[6]职业技能人才队伍还存在年龄偏大、培养慢,晋升难、不被社会认可、缺乏有力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支持、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现状不可避免地要影响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着产品质量、事故发生率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率。我国技能队伍知识老化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使企业在新技术运用、新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和研究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影响了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致使国有企业能源消耗高,产品质量差、生产效率低。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在1/3亏损企业中,80%的原因在于内部管理跟不上或工人操作技术不到位,每年因操作工技术不过关造成生产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之多。毫无疑问,我国企业职工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实际,已成为制约企业转型升级与发展的重要因素。[7]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必须从经济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整体规划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应用。一是要把发展职业技能人才放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根据职业技能人才增长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原则要求来确定职业技能人才的总量目标和结构目标。一方面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速度,来确定职业技能人才发展的规模,保证有足够数量的职业技能人才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及时准确掌握经济机构调整,市场变动趋势,调整人才结构,人力开发、培养和引进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二是要探索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创新。推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教育体系;建立符合新型工业大学制度,把设施和人才比较优秀的职业学校改编为技术专科大学,以提升职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荣誉感。三是建立健全职业技能人才评价与使用管理机制,完善职业技能人才的开发、培养、评价、使用、配置等有关政策措施。[8]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全面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机制,逐步规范职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和考核鉴定行为,大力推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职业技能人才的使用方面,要深化企业用人制度改革,打破企业内部干部、职工的身份界线,形成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使职业技能人才能够走上与自身的实际技能水平合适的管理、技术岗位;要完善职业技能人才聘用制度,更好地发挥职业技能人才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完善和规范职业技能人才的职称评定工作,职业技能人才分配、奖励和福利制度,把职业技能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与其技能水平相联系,对职业技能人才应与相应的高级科技人员一样在住房、医疗等方面给予照顾,对有突出贡献者,应给予重奖。四是形成全社会重视职业技能,重视职业技能人才的风气,以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职业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变重学历、轻技能,重仕途、轻工匠的片面人才观,对有突出贡献的职业技能人才,政府和社会要大力宣传与表彰。政府要坚持定期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扩大职业技能人才在社会中的影响,提高职业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人才制度
人才云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