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娜,宋旭红,郭荣春
(1.山东交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7;2.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22)
2010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此纲要为依据,全国各省积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自2012开始江苏、山东等省开始试点“3+4”中职-本科七年贯通本科,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内涵。随后河北、上海、吉林等多省市实行。经过近几年的宣传和发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得到认可。截至2017年全国“3+4中本贯通”招生人数近万人,已形成一定的办学规模。
“3+4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目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鉴于“中本贯通”培养相对于传统的统招本科专业具有的特殊性,本文针对中职本科对口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总体设计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等进行了研究,并以山东交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3+4”贯通培养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山东交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2013年由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第一批“3+4”对口贯通试点专业,与诸城市福田汽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贯通培养。
“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相对于统招本科培养的最大特点是执行一套人才培养方案但学习过程分两个阶段在两地完成。同时中职学习阶段与高中阶段的不同,造成贯通培养本科阶段与统招本科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基于两方面的不同,对于“中本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要具体分析,精心设计,保障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满足“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初定目标,为我国培养大批高质量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中本贯通”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区别于本科统招的学生,其具有自身的特点。相对于统招本科学生,中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但其理论基础较差。由于缺少高中阶段对数学、物理、化学等相关知识系统深入的学习,使其在本科阶段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深入理论学习存在困难。若本科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势必造成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困难,产生心理上的畏难和自我否定,影响其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在构建“中本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时要切实考虑到这一点,为此提出区别化人才培养定位:掌握一定知识、具备一定素养和技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依据培养定位对接产业中适合的岗位群,综合提炼岗位核心能力。将核心能力进行分解,通过课程体系的设定、培养过程的监控实现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中本贯通”是中等职业中专3年和本科4年的对接,两个阶段在不同的学校配备不同的师资完成不同的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但两个阶段执行一套人才培养方案,服务于一个终极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的特点决定了中职阶段和本科阶段其素质、知识、能力的培养是互补和螺旋递进的。[1]“中本贯通”7年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化设计,就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中职阶段和本科阶段学生的逻辑方式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综合考虑师资配备、课程体系构建、实验实践实施及人才质量考核等要素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实现人才培养的分段执行、目标一致、考核统一。通过有序、严格、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中本贯通”人才培养质量。
以对接汽车产业工作岗位群的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生产过程实际,构建知识学习、素养强化和技能提升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积累”模式改变,去除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学习中深奥枯燥的理论推导,以“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指导生产”为原则指导课程学习,始终以工程能力提升为目标安排专业课程内容和确定学习深度。[2]既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理论和知识,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也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工作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项目化教学,围绕工程能力培养,考虑专业知识积累和人文素养提升组织实施课程相关教学和考核,保证知识、素养、技能全面提高。
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的单元,培养的毕业生希望满足企业的需求,得到社会和行业的认可和好评。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相关行业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动态变化,且日益严格。[3]目前的人才需求已改变单纯的“专业才能”需求的状况,而是强调“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于岗位工人的要求也从能完成简单的检测、拆装等技术操作提高到具有参数分析、质量评估、工艺改进等要求,由技能型向技术型转化。
“3+4中本贯通”培养人才体系构建中,首先应分析中职专业和本科专业的特点,根据专业特点提出未来潜在的就业岗位群。根据岗位群,同时结合毕业生提升发展的需要总结凝炼出此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进而归纳得出基于岗位群的核心专业能力模块;结合具体岗位细化对应岗位的核心专业能力,同时综合人才培养的知识和素养需求构建课程体系,通过课内课外教学和实习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和提升,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本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中本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框架图
中职学生处在青年早期,其认知特性中的逻辑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思维发展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抽象逻辑思维属于经验型;同时其辩证思维也处于不断发展中,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进一步发展,但对问题的看法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4]中职阶段学生有效地学习路径: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四个步骤,其中具体体验在其有效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5]所以中职学生的教学以动静结合、突出实践为主。
中职学生开始进入职业教育,不同于初中教育。但中职学生不能及时完成身份转换,需要在中职阶段培养强化职业素养,为后续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中职学生职业教育观念的建立能促使他们积极踏实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熟悉专业设备,积极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综合考虑中职学生认知特点、角色转换和自我管理等因素,中职阶段的培养注重职业素养养成和实践能力提升两方面,既能提升学习兴趣,也能保证学习效果。
尽管中职阶段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考核必须重视,以便为后续本科学习打牢基础。如对于一些数据测试实验,除了让学生完成数据测试外,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试验数据的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实验数据产生变动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调整优化。对于拆装实习,除了拆装正确操作外,还要结合具体结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本科阶段注重学生知识积累和核心能力培养。作为技术型人才除了完成技能型操作外,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场所中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技术问题,需要本科阶段较高层次的专业知识积累和综合职业素养提升。[6][7]
在针对毕业生的大学学习最受益环节调查研究中发现,平均37.1%的学生选择了校外实习与社会活动环节,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选择此项的比例高达41.6%和37%;平均22.3%的学生选择同学间的互动交流环节,仅有13.6%的学生选择了课堂教学环节。[8]可见实践教学环节是受到学生喜爱的学习环节。实践教育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探索新知识、实现发明创造以及培养各种通识能力的重要途径。贯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理论学习基础,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提高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占比。[9]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批判分析能力等专业通识性能力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团队合作、沟通与协调、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等非专业能力与素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
组织由中职、高校、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组成人才质量考核小组负责贯通人才培养质量监管。监管包括日常或学期内考核和毕业前考核两方面。日常考核由所在学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共同完成,毕业前考核由考核小组对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标进行考核与评估。同时要跟进毕业生回访调研。对于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动态优化,促使贯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行业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针对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不再适应汽车行业新发展的需要。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问题的技术型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车辆工程专业贯通人才培养就是为汽车企业和行业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
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处于汽车产业链的前端,即汽车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环节。通过对汽车行业多家企业的调研,结合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和本科车辆工程专业的特点,确定贯通培养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岗位群具有技术型人才需求特点,具体包括:汽车总成部件设计岗位、汽车制造装配及生产工艺岗位、汽车机电一体化检测维修岗位。
依据岗位群提出贯通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车辆工程领域所必需的学科基础、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汽车零部件设计、汽车检测维修和汽车生产制造工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养成一定人文科学素养和工程素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依据培养目标确定出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毕业要求。将毕业要求进一步细化为可考核指标点以便实现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其中针对就业岗位群确定核心专业能力模块包括三项:汽车总成部件的设计研发能力模块、汽车制造装配和生产工艺能力模块、汽车检测和维修能力模块。对于每项核心专业能力模块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能力要求。对应能力要求明确需要的专业知识,设置相关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构建课程体系,为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能力模块与课程体系构建关系
续表
以核心专业课程为基础,结合毕业要求的可考核指标点构建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三部分。三部分之间交叉进行,以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为主,同时兼顾知识积累和素养提升。同时构建车辆工程贯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对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监督评价。通过对毕业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反馈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周期性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促进车辆工程专业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动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
图2 车辆工程专业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心,指导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车辆工程专业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包括四大部分: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第二课堂。公共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如爱国、敬业、遵纪守法等素养和外语、计算机等通识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主要为培养工科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专业核心素养与能力而设立;专业选修课程用于拓展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第二课堂包括科技创新类、教育管理类、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类等七大类。
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贯通培养的内涵和特点。[10]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为主。围绕项目、案例和任务分析组织知识讲授、能力锻炼和素养提升。将知识讲授和能力锻炼相结合,知识的讲授服务于能力的锻炼,即理论联系实际。如“车身制造工艺学”课程分解为7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包括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过程,每一部分继续细化,教学要求包括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养要求;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点1、知识点2等;教学实施过程就是教学活动进程的设计:包括任务布置、信息收集、分组实施、结果评定和总结共5步完成。“车身制造工艺学”项目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专业课程项目化实施实例
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和监控。知识的积累、素养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都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鉴于中职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方面的特点,课程考核模式的时间离散化和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过程的控制,将课程的学习、讲授和评价有机结合,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多维度考核。考核方式包括课下作业、平时测试、课堂讨论、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操作及报告、方案展示、小论文和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依据课程性质采不同课程采用多种考核组合方式,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考核。
“中本贯通”人才培养大框架下,基于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构建合适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和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使其良好快速发展,为我国培养大批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