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霞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新教材背景下,“和大人一起读”活动应注重整体把握、多元活动和一带多本。或许,“群”和“多”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起多”或“一带多”阅读过程中,孩子视域的洞开、情感的润泽、心灵的滋养、品性的纯化,才是统编小学语文新教材背景下孩子们更加需要的境界。
【关键词】统编教材 一起读 整体把握 多元活动 一带多本
一、“一起读”但注重“整体把握”
实践证明,不能因为“和大人一起读”,就把阅读活动变得“零散”“碎小”。说实在话,“和大人一起读”活动不能像课堂上精读一篇课文那样把课文“嚼烂嚼碎”之后喂给学生。相反,一定要强调“整体把握”,要注重从一般走向特殊,从局部走向整体,从零碎走向大局。举一反三也罢,举三反一也罢,其落脚点在于“整体把握”,而不在于“支离破碎”。
比如,讀《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时,大人和小孩应分角色读读其中的有趣对话,比一比谁更像故事中的人物。在此过程中,千万不能“陷”在诸如“葱地上是怎么长出鲜花”这样的碎小问题中而“拔”不出来,大人应引领孩子整体感受作品中“拥有一颗平常善良的心就能营造温暖的家”这一主题。在这一整体把握下,引领孩子仅仅是读目录,就能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因为“书目就是一张阅读地图,永远会提供参考,把不同的人带向自己希望去的地方。”
显然,这样的“一块儿读”并非是散漫的随意的,而是整体把握下的“一块儿读”,是围绕着一个相对“聚焦”的中心而“裁剪”后的阅读,更是生本理念下“该取则取该舍则舍”后的阅读。如果师生“整体把握”到这一点,那么其间的阅读就变得轻松而且意蕴十足:因为更好地把握了作品中那些内隐的、普遍的、共性的东西,所以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读得有情有义,读得“形散而神不散”,何乐而不为呢!
二、“一起读”并强调“多元活动”
当下,一部分“和大人一起读”活动“理性指向有余,独立诵读不足”,这样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孩子们的阅读缺少个性阅读、独立感悟和多元解读。鉴于此,统编小学语文新教材背景下,强调“一起读”,但更强调“多元活动”。所谓强调“多元”字,并非随意读、任性读、自由读,而是在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中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别样的体会、读出不一样的情趣。而作为大人要做的就是,“即使孩子的阅读出乎你的意料,你也要静下心来倾听他的想法。”
例如,在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的阅读中,就可以在“和大人一起读”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说故事,猜形象”——大人从每本书中选出一个形象,让孩子讲述与该形象有关的故事。对此,大人不是简单地评判孩子讲述的流畅与否,而是尽可能地倾听孩子们的声音,用心筛选那些有价值的“杂音”,切切实实让孩子们感到自己的声音被留意、被需求、被尊重。
还可以开展创编童话活动,可以用一个故事中的形象来创编,也可以用多个故事中的形象来创编,最后读给大人听,也可以读给周围的小朋友听。如果其中出现一些多元解读,成人不能对某一倾向性观点“一棍子打死”,而是引领孩子们说出之所以这样的真正理由,并在合适的时候“分岔之处需拨之,阻塞之处需疏之”,以此真正达到大面积滋养孩子们阅读生命、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效果。
三、“一起读”并凸显“一带多本”
“和大人一起读”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统编教材《快乐图书吧》开出的书目,还可以实施“一本带多本”的方法——即通过一篇课文或者某一代表性文章的阅读而带出与此相关的多本书来,鼓励孩子们持续阅读:下一步怎么办?最近的阅读计划执行得怎么样了?如何改进?
例如,读完《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时,可以和大人一起读读汪曾祺的《自报家门》,因为它们有共同点:“上学路上”,但肯定也有不同点:一篇重在自然景色的渲染,一篇重在琳琅满目之店铺的“百看不厌”。
这样的“一带多”活动,从更全面、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了孩子们视野的融合,当然还有认识上的融合和情感上的共同滋养,而其中的以对照、比较和相互验证为手段的阅读批判思维方式,应该是“和大人一起读”活动中的精髓,不仅有效提升了孩子们自主建构阅读的能力,而且有效滋养了孩子们的品性、情感和精神生命。
如何从关注单篇文本字词句的落实,强调文道统一、解析过度的传统阅读走出来,而进入到鲜活的、自由舒展、汪洋大海般的“一带多”阅读当中,需要成人高度的警觉和敏感。或许,“群”和“多”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起多”或“一带多”阅读过程中,孩子们视域的洞开、情感的润泽、心灵的滋养、品性的纯化,才是统编小学语文新教材背景下下孩子们阅读实践所更加需要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书籍是比枪炮更有威力的武器[J].教师,2018,(10)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