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琅琅的课堂就是美

2019-08-15 02:32张璐
读天下 2019年27期
关键词:审美情感营造氛围朗读教学

摘要:部编新教材加大了朗读能力的训练,在七年级教材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本文以《秋天的怀念》朗读教学为例,训练学生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朗读,走进文本,培养语感,把握文章情感的能力。让学生能与作者隔着时空对话,将琅琅书声还给课堂,让课堂返璞归真。古语有“三分诗,七分读”,叶圣陶老先生也是这样提倡朗读的:“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无情的共鸣”。所以,抓住了朗读,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魂。

关键词:朗读教学;字斟句酌;营造氛围;审美情感;朗读习惯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散文集《我与地坛》,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文章。他21岁因病双腿瘫痪,几度想要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生病最初几年他常常一个人摇着轮椅去北京地坛的园子,思考生与死,思考人生,后来他把这段心路历程写成了一系列散文集《我与地坛》。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这篇散文让人读来字字珠玑,饱含深情,蕴含深意,一个个汉字诉说着他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母亲对他的大爱无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细细读来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一、 课前铺垫,加深了解,体会作者的苦难的经历

要朗读好一篇文章,作为课堂的引路人——老师,首先要吃透文本,了解作者,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文章的情感基调就如文章的“脉”,在文本中脉气可寻,摸好了“脉”就找到了打开文章的钥匙。

课堂实录:

(一) 课前布置预习收集朗读《走过苦难——记我无比敬慕的作家史铁生》(节选)

有位哲人说: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痛苦联结着生活和生命,它是一个看不见底的深渊。痛苦无论多和少,大家都一样无法超越它,必须经历它。痛苦是一本书,研究它,体味它,咀嚼它,会有诸多独特的感觉。痛苦是深沉的土地,它孕育着生命,感染着灵魂。在痛苦里,我们认识了这纷繁的世界。

……

我读史铁生那些苍凉的文字,那些文字来自他的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而汩汩滚落的热流。

(二) 课前同学们读了《走过苦难——记我无比敬慕的作家史铁生》这篇文章之后大家有何感想?

生1:史铁生在21岁时双腿瘫痪,那是人生最美的岁月,最狂妄的年龄,所以他活得很苦。

生2:史铁生的母亲活得也很苦,她每天都要送儿子出门,站在门口等儿子回家。

生3: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后走出家门了,经历的苦难也是一笔财富。

……

课前的收集资料朗读,让学生对史铁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没有读过史铁生作品的学生来说是补充,同时也想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更多的关注作者的其他作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于本节课来说,课前的導读为“未成曲调先有情”蓄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对比朗读,字斟句酌,品出母亲细心与坚强

美的文章要好好读,只有这样才能读出文章的精髓。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令学生诵读,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生动起来,就要使学生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营造“人人想读”的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动嘴、动心,不同形式的朗读更能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课堂实录:

男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重读“突然”“猛地”这些词语,体会活在最张狂年龄的“我”双腿瘫痪后变幻无常。)

女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女生重读母亲“悄悄地”“偷偷地”“眼边红红的”,感受一个母亲此时此刻的细心,体贴,执着)

在学生对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身体的残疾后,儿子对人生的放弃,这对一个身患重病的母亲来说这是何等的残酷!此刻儿子的世界黑暗了,母亲这片天却不能塌,她要尽自己的所能为儿子顶起一方天地!

三、 配乐通读,营造氛围,悟出作者难以言喻的自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是适时的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适当的音乐渲染课堂的气氛,创设浓厚的情境,在特定的环境中音文统一,让学生闻声动情,进入朗读的佳境。将音乐画面与课文的内容有机的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中更快速的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文章的“味道”,达到与作者思想的共鸣。在《秋天的怀念》这一课中,当三宝的《我的父亲母亲》这首音乐响起时,低沉而凄美的旋律将学生不知不觉拉入情境当中,凄美的画面与课文很自然的融为一体。当学生配乐读到:“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女生已经忍不住哽咽起来,到后来随着音乐读到: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教室里学生早已泪流满面,在此情此景中文本已不是简单的汉字,课堂已不是枯燥的读书,而是学生已经将自己当成了“我”,“我”的自责,悔恨,愧疚,思念……所有的感情满满的溢出,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于是顺势推出《我与地坛》的片段,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参考文献:

[1]石喜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J].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3).

作者简介:

张璐,陕西省宝鸡市,陕西省眉县城关二中。

猜你喜欢
审美情感营造氛围朗读教学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浅谈色彩中的色调
搭建支架发展“说”“写”
分享之路,从小起步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开展科学绘本活动建构生动课堂探研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探讨
用比喻构筑的审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