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审美鉴赏能力使学习者得以欣赏、鉴别和评价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具有高尚的文学审美情趣,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以分数为导向的传统应试教育在培养学习者审美鉴赏能力上不见舆薪,学习者视线停留于文字表面、难以深入感受和体验文学语言和情感的现象数见不鲜。因此,本文将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习者的审美鉴赏能力,以期在学习者审美能力培养路径上提供些许粗陋之见。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鉴赏能力;培养路径
一、 引言
所谓审美鉴赏能力,即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動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根据其定义,不难看出“意识”“情趣”“品味”等抽象词汇是镌刻在主体骨子里的素养特质,难以通过分数简单衡量。如何使得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落地?笼统而言,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能够更新传统教学理论及观念,突破教学陈规,在教学中积极向一个多维的立体空间拓展,采用既适应欣赏客体又适应欣赏主体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使高中生在文学方面的素养能得到积极挖掘和提高。具体而言,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彼此适应的审美赏析法,就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得到极大提高。高中生该掌握多少,该赏析到何处,这就涉及一个度与量的问题。以下本人就抛砖引玉一番。
二、 教学中以赏析文本主体为主,适当兼顾
以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审美为主要目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就不会局限于一课一得,而能由课内到课外,由眼前到将来。正是基于以上原则,我在教学中按赏析的三部曲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以培养他们再创造的读写思维能力。
(一) 激发兴趣,激发美感
感知是审美的基础,而兴趣是感知的先决条件。把学生引入文学艺术的殿堂,为他们的内心悬起文学艺术的明灯,不拘泥于一课一得,不专注于肢解课文,致力于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来培养兴趣。《红楼梦》的艺术水准众所周知,其中课本内的那一篇《林黛玉进贾府》,真是活灵活现,精彩之至。“一语未了,只听得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王熙凤的先声夺人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个“凤辣子”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批贾宝玉的《西江月》“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其中又闪现着寓褒于贬中的幽默诙谐之美。文中对三个主要人物的眉眼描写,也很让人寻味:王熙凤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贾宝玉是“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林黛玉则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这些美的描写经过教师的仔细讲解能够使学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说不定从此会爱上“宝哥哥”“林妹妹”,爱上《红楼梦》,从此就爱上了文学。文学就是人学。文学作品是作家认识生活的结晶,是作家个人情感的载体。同样,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离不开情感的共鸣,所以,文学赏析课的作用就是带领学生和杰出人物对话,获得他们精彩的人生体验,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二) 传授方法,透视美感
教育的共识是:教是为了不教。老师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创造。一堂课所赏析的作品的度和量是非常有限的,但只要我们教师能用心传授方式方法,有限就会变成无限。
如教授《老人与海》,我特别要求学生能够透彻理解老人的坚忍不拔、斗争到底的非凡决心。桑地亚哥是孤身一人在海上捕鱼的,作者主要通过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在同马林鱼决战的时刻,桑地亚哥在心里命令自己的各部分器官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拽吧,手啊,我想。站稳了,腿,替我撑下去,头啊。替我撑下去。绝不要晕过去,这一次我会把它拽过来的。”这段无声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硬汉子的形象,无所畏惧,不拼搏到底绝不罢休!上课时,我着重和学生交流的部分,就是这些内心独白。对于文本中桑地亚哥的硬汉性格及其表现方法,我详细讲解,而对于海明威硬汉小说的成因和小说的创作背景等,就留给专家吧。这样的度与量,不多不少正好。
三、 以欣赏客体为本,寻求最佳最大的度量把握
(一) 讲和读的度与量
一节赏析课,究竟讲多少,读多少,似乎很难界定。但个人认为其必须以欣赏客体为本。好文章,只有反复诵读,然后才谈得上鉴赏。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不能扮演大学中文系“教授”的角色。要做好这一点,就要注意:首先,读的方式要多样,诸如范读、齐读、对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其次读的量要大。诗文名篇、精美语段不妨熟读成诵。再次是讲读融一体。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即可让学生自己品读,而《琵琶行》则不妨先读后讲。先要求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抑扬顿挫,然后再慢慢赏析,听听那“大珠小珠落玉盘”交响乐般的天籁之音,再感悟那“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空灵之美,去感受那“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百味。总之我们传授此课就应要求自己达到王小玉说书的那种境界,找到最佳的度与量的把握。
(二) 整体赏析与局部品味
首先要着眼整体。每篇课文就是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先要让学生观其全作,感受它的整体美。“倾城宜通体,何来独赏眉”,观人既如此,观文又怎能肢解?其次要选其整体之精妙,品位其语言。《祝福》中,如果不去品味四叔那几次“空白”:“可恶!然而……”,不去品味四婶那意味深长先是“祥林嫂,你放着罢”,后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而大讲封建礼教如何吃人,没有理会大师对特定环境下人物性格指引下的微妙语言动作的精确描写,这样便失了文学赏析的根本。只有既着眼整体,同时又品其精彩局部,才能实现教学过程中度与量的最科学合理的把握。
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质呼唤教学方法的艺术。只有同时兼顾欣赏主体和欣赏客体,才能最好地把握文学赏析课的度与量,才能引领学生走进那美丽的充满艺术灵感的文学天地。
参考文献:
[1]郭雄鹰.高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教学策略[J].教育界,2013(35):89.
[2]黄良.美育与中学语文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3]姜志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J].课外语文,2017(3):15.
[4]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肖皓予.高中文学作品鉴赏[J].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7):278.
作者简介:
叶晓东,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平和县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