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 汪雪莲
摘 要:高中语文相比其他时期的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不仅仅来自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还来自高中生自身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所以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面应当采取特殊的方法,比如整本书阅读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本文针对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核心素质培养方面进行了充分地研究,基于实际教学经验,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重新修订的大背景之下,国内有关“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讨也如火如荼,但随着《课程标准》的出台,其中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相关规定,使得“整本书阅读”拥有了新的定义与实践的空间。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整本书阅读”应当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相关联,从阅读方法上开展教学,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思维以及语文核心能力。
一、 让学生掌握检视式阅读判别书籍的内容
检视式阅读的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用的内容,并且在其中获得最需要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在书本上下功夫,从序言、封面以及封底入手。首先,序言大多数是对于这本书的总结,或者是作者想要对读者表达的内容,对全书有着指导意义,而封面和封底则多少能够透露出整本书的方向,对读者的阅读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这些都需要学生在阅读之前仔细观察,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学生对于整本书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其次,学生要着重审视目录。在很多学生的阅读过程中都容易将目录彻底忽视掉,其实目录从很大程度上为全书起到了充分的概括作用,目录就相当于一本书的框架,所以看目录就好比是看地图一样,如果不看目录就直接阅读,那么学生的阅读效果也不会很好。除此之外,每一章节的结尾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因为一般情况下一本書必定会在结尾处进行总结和升华,所以结尾也是值得学生重点关注的地方。当学生对一整本书的序言、封面、封底、目录、各章或者总的结尾都大致了解之后,学生才能对这本书产生一个总体的印象,才能真正清楚这本书的阅读价值,这样才可以决定是否有必要完成接下来的阅读。
二、 通过诱导式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最难得便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这一过程,不过只要能够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学生的阅读之心便源源不绝了。以教学《动物游戏之谜》一课为例,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教学难度较低,而且学生也很容易读懂,但是教师可以在这篇课文的基础上发挥,引导学生阅读另外一篇生物学著作——《昆虫记》。而且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不停地向学生抛出一些问题,比如在阅读《昆虫记》的过程中,你通常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认为这些昆虫值得研究吗?昆虫到底算是动物中的哪一个具体类别?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昆虫记》的过程中便会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思索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便将普普通通的课外阅读变成了“任务驱动型阅读”,使得学生更加有动力完成。当学生产生这种从阅读中寻找答案的想法之后,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互相沟通、交流,将各自的答案共享出来,进而让学生获得阅读后的反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只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能接着完成“整本书阅读”,并且在最后获得一些思想与认知,提升其核心素养。
三、 利用分析式阅读从书籍中汲取内涵
阅读是一个注重质量而不是注重数量的语文学习方式,对于“整本书阅读”来说更是如此。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一读就会读完一整本,这期间势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有所收获的话,那么整个阅读过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便全部浪费掉了。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完书籍的过程中,主动做一下读书笔记,让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思想以及书写方式进行总结,进而收获新的内容。比如读完《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散文过程之后,学生可以对照着鲁迅先生相应时间的经历,总结一下鲁迅当时的心境,以及为什么要回忆这样一篇故事?读完《海底两万里》之后,可以仔细分析一下儒勒·凡尔纳在写这本科幻小说时所处时代的科学背景,并且自己考证一下在海底两万里中有哪些已经被现代人类实现的“科学幻想”,又有哪些尚未被实现的“科学幻想”。读完《茶花女》之后可以梳理一下小仲马写作的线索以及写作的发展顺序,了解一下小仲马写作过程中抱有的心境,进而对整本小说产生共情。总之,既然已经采用“整本书阅读”,就一定要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有所领悟,这样才能不辜负自己投入的时间以及经历,才能在语文核心素养上获得真正的提高。
四、 结语
尽管《课程标准》提倡“整本书阅读”,但是它既有明显的优势,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其长处,帮助学生规避其短处,让“整本书阅读”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吴欣歆.阅读整本书,整体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7(1):11-14.
[2]张华.整本书阅读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J].师资建设,2017(30):74.
作者简介:
张波,重庆市,重庆市潼南中学校;汪雪莲,重庆市,重庆市潼南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