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蜘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实施,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传统的教师在讲台讲学生在课桌上埋头记笔记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教学的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一线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制意识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推进我国整体法治进程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培养;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6-0142-01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着较多的法律知识内容,法治素养是该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部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意识,加大对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对学生的成长有重大帮助。本文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从以下三方面出发探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意识。
一、立足学情及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法律观念
立足学生,紧扣教材是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遵循新课程改革标准倡导理念,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并能够联系实际生活,选取富含法律知识的内容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感受,将法律观念有效渗透到教学中。
比如,在教学《隐私受保护》一课时,我立足教学内容和学生对隐私的认知情况设置了让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理解什么是隐私,对隐私及隐私权的内容及内涵有明确的认知,并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判别侵犯隐私的行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信誉感和责任感,具备维权意识和能力。基于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手段,通过向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QQ密码要告诉父母吗?”“隐私就一定是丑事吗?”“媒体曝光明星隐婚事实侵犯了对方隐私权吗?”通过列举某位同学的烦恼及当下学生关注的娱乐事件,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什么是隐私,什么是隐私权,隐私与隐私权的界限是什么。这样,在目标引领下创设恰当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探究分析中优化课堂教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践行学生核心素养中法治意识的渗透,需要教师转变过去单纯说教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促进者、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融入真实案例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分析中深化法治知识及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拥有财产的权利》一课时,我就是通过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其中的法律因素。在实际教学时,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则社会新闻:“出租车司机捡到钱包后将其中的5000员捐给患白血病的大学生后,失主要求出租车司机归还钱包中的现金”的新闻案例,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分析其中的行为及法院判决的依据,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财产所有权、财产归属及合法财产的认识,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其他案例分小组让学生交流探讨,并将小组内交流的看法与其他小组分享,在相互补充和发表观点中培养学生法制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综合实践中内化法制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日常书本中学到的法律方面的理论知识需要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实际价值,想要让学生真正内化法制知识,明白法律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仅是靠课堂教学还不够,而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贴近教学实际的,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开拓法制意识素养的第二课堂中将法治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比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法治观念主题课,通过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法治知识,通过各类节日中组织法治知识有奖竞答,在知识竞赛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内化课堂中学到的法律知识。再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周边小区开展法律普及活动,通过自发设计法律小报,宣传相关的法治知识,在实践中向小区居民普法,有效提升了其法治素养。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发其他资源,通过与当地相关法治部门建立联系,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或其他时间参加协助警察工作,了解警察日常工作内容,感受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对人民安定生活的重要性等。在各类实践活动中直观地感受法律的意义和内涵,形成法治观念,提升法治情感,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能够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让他们学会用法治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及教材内容,联系具体的生活实际渗透法律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探究分析其中的法律因子,优化教学过程和实践;通过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内化知识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立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研究[J].祖国,2017(05):255.
[2]谭日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8(19):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