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先
摘 要 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主要教授学生:有关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单位转换等,为初中数学打下良好基础。勤学善思,学以致用,对于数学学习更应如此,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吸收的过程,而应该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认识的过程。因此笔者根据多年教授小学数学的经验,就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数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6-0007-01
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因此学好数学对于人今后的发展有这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又是学生为学习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时期。因此需要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寻找知识的动力。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对己有知识的理解为出发点,创设生动有趣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情境创设生活化
数学的学习是种经验活动,其经验主要表现为操作运算行为。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准备好的知识学习体系硬塞给学生,而变成学生开始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成为学习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而情境创设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在授课中不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讓同学们感受的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能更好的学习。
例如在讲授“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这一节时,课前教师先准备一个卷尺,上课后教师说:“老师很好奇你们知道自己现在身高有多少吗?我这里有一个卷尺你们谁想测一测自己的身高?”学生们你来我往的讨论着,并积极参与。测量完毕后教师在黑板上以小数形式写出几位同学的身高,随后教师引出本节课话题。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教学,能激发学习热情并培养其理性思维能力。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以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往往较枯燥。教师只注重理论的教学,而忽略了教学中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差异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乐趣。《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应该要有生活数学观,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体会了解数学,通过自己的大量实践活动来获得数学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切身感受去丰富对数学理念的认识。教师应将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有趣,提升学生的兴趣,引起与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的意义,从而自主有效的领会教材知识。
例如在“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讲解中,在结束情景教学后,首先使学生提起对课堂的兴趣,此时教师问道“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时发现商品不是整元,在量身高时,发现不是整米,那生活中我们怎么表示不是整数的数呢?”通过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学生自然而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自己去猜想总结。在学生猜想讨论期间总会有错误,这时教师不要直接指出错误,而应该积极引导。例如教师问道“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十份,这样的一份是几米,又怎么用小数表示”。之后举例将同样的一米长的线段分成一百份一千份又将如何表示。通过长时间的归纳总结,学生总会说出共同的特点并且大胆的说自己的观点。由此总结出小数的意义并且让学生了解小数的性质,在课堂中通过与生活结合,找出“小数”是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的,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三、课堂练习生活化
在经过课堂教学之后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知了解。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通过强化概念,启发性提问练习提高学生对枯燥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减少对数学的抵触心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课堂练习中,教师问道“在炎热的夏天,爸爸买了一个西瓜,将西瓜切成了相等的十份,爸爸吃了三份,妈妈吃了两份,你吃了一份,那这些如何用小数表示呢”。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答案,教师通过进一步总结加强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自然迁移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并结合实际说出它的意义。通过生活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举一反三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通过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与价值,让学生从内心里喜欢数学,并且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洪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之我见[J].学周刊: 2012(2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