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解”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2019-08-03 03:11毛金花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数学理解理解教学设计

毛金花

摘  要:数学理解是学生获得数学意义的关键,不仅表现为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什么”,更表现为洞察数学知识“为什么”。聚焦学生经验,设置核心问题,运用变式比较,能引发、助推、深化学生的数学理解。为理解而教,应当成为数学教学向学科本身回归的标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理解;教学设计

严格意义上说,“理解”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握学生的数学理解特点,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学生的数学理解,既有外在的行为表现,又有内在的心理表征。比如,学生知道了数学知识的由来,能描述数学知识的特征,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都是理解的具体表现。数学理解是学生获得数学意义的关键,不仅表现为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什么”,更表现为洞察数学知识“为什么”。为理解而教,应当成为数学教学向学科本身回归的标识。

■一、聚焦学生经验,引发学生数学理解

学生的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石,但通常在学生的心理世界中处于“休眠”“沉睡”“蛰伏”状态,等待着教师的唤醒。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视听感知,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等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想象等。对学生感官的多维度刺激,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盘活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

比如教学《认识方程》,笔者以学生生活中的“天平”为原型,通过让学生在天平的托盘中放入砝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天平平衡”。通过观察“天平平衡”,深化学生对“相等关系”的感知。引导学生用算式表征“天平平衡”,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天平平衡”。“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通过对天平平衡的看、写、思,让学生深刻把握“相等关系”。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逆向操作:从平衡天平左边托盘上拿走一个砝码,天平的平衡状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再在天平左边任意放置一个物体,天平的状态又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用未知数表示物体的质量,用已知数表示砝码的质量,你能将这种可能性表示出来吗?如此,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聚焦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突破原有认知结构中等号作为表示运算结果的固化认知,形成一种“等式”的直观认识,发展学生的关系思维,深化学生对相等关系的感知。同时,通过天平平衡与不平衡,未知的物体与已知的砝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方程的概念。当然,这里的方程概念是一种描述性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能初步感悟到“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聚焦学生的经验,通过操作引导学生将这种经验外显化,能有效地嫁接学生的经验与认知的关系。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纯粹的思辨,而更是通过直观的动手操作,进行的一种具身性认知。这种认知,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经验是促进理解的基础,也是建构抽象思维的支柱。

■二、设置核心问题,助推学生数学理解

所谓“核心问题”,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相对具有思维价值、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揭示数学知识本质的问题。核心问题具有问域宽的特质,能赋予学生充分的数学思考、探究空间。核心问题往往能切入学生数学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通过核心问题,学生的数学理解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浅层到深层的蜕变。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核心问题,还能触摸到数学的思想方法。

比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苏教版三年级上),笔者通过课前的学情调查发现,学生基本上都会用小数0.5和分数■来表示“半个”。但至于“为什么半个可以用小数0.5和分数■来表示”,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答出。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设置出这样的核心问题:“半个”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半个”是怎样得到的?对于“核心问题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都能回答出;对于“核心问题2”,有学生随手将一支粉笔掰成两段,但随即遭到其他学生的反对。因为两段不一样长,也就是说没有平均分,所以不可以看成是“一半”。围绕“核心问题2”,学生展开深度探讨:比如平均分成多少份就是分母,表示的份数就是分子;比如平均分的份數越多,也就是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平均分的份数越少,也就是分母越小,这个分数就越大,等等。通过核心问题,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

“核心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中发挥画龙点睛作用的中心问题、基本问题。一般而言,核心问题能统御数学知识,能解蔽学生数学学习的盲点,还能派生出相关的数学知识。核心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教学的脚手架。通过核心问题,数学知识能够被敞亮,学生的思维能够被激活,教师的数学教学能够走向优质、高效。

■三、运用变式比较,深化学生的数学理解

所谓“变式”,是指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直观材料来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者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来凸显事物变中不变的本质属性。在运用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变易理论”,对学习内容深度耕犁,对学习方式深度研究,对高阶思维深度引领。恰当、适量的变式,能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式和认知偏颇。通过对条件或问题不断地变化,让学生穿透现象表层,抵达本质深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克服思维的僵化、惰性,能形成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比如对于“高”这样一个概念,如何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变式”,从而突出高的“垂直”的最为本质的特征。变式,从类型上看,主要有“概念性变式”“非概念性变式”“过程性变式”等几大类。“高”这样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贯穿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学习之中。以“三角形的高”这一知识点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出示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这是一种概念性的变式。通过变换同一三角形的底,让学生作不同底的不同方向上的高,这是一种过程性的变式。在教学中,笔者一方面通过直观展示、正逆比较、反面举例等多种方式,助推学生的数学理解,这就是一种“非概念性变式”。一般而言,概念性变式、过程性变式和非概念性变式等是相辅相成、交织在一起的。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等的三角形的高,学生能有效地建立高的“垂直”的概念。不仅如此,在后续学习梯形的高后,教师还可以将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梯形的高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从而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高的“垂直”这一本质属性上来。

哲学家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发现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变式正是立足于哲学的“变式教学”思想,通过变化数学知识的非本质属性,进而从不同视角、层次、方向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从而催生学生的深度学习,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学中,教师还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度反思,培育学生数学学习自觉。让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真正深化学生的数学理解。

猜你喜欢
数学理解理解教学设计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不在知其然,更在知其所以然
将学生从“相异构想”的羁绊中解放出来
直观:催化数学的理解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