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问题设置实现学生立场

2019-07-25 05:48童元春
课外语文·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问题设置灵动课堂激发兴趣

童元春

【摘要】教师就文本对学生的问题设置是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之一。它的实质是教师用自己与文本对话中产生的思维火花去点燃学生思维火种的过程。对话教育理念贯彻于阅读教学,要求我们反思传统的问题设置方式,通过改变问题设置的策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并学习问题设置,进而逐步学会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学生立场;问题设置;激发兴趣;灵动课堂;主导问题;开放有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与现状

新基础教育研究目标提出了“成人”“成事”,明确学生观的更新,提出要认识到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特别强调重心下移,关注学生立场。学生立场强调学生的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问题的设置是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与策略,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问题的设置等。其中,教师就文本对学生的问题设置是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之一。它的实质是教师用自己与文本对话中产生的思维火花,去点燃学生思维火种的过程。对话教育理念贯彻于阅读教学,要求我们反思传统的问题设置方式,通过改变问题设置的策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并学习问题设置,进而逐步学会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中提出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立场,表现为:教师关注认知目标多,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少;关注知识点多,关注知识结构少;教师占有课堂教学时间多,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时间少;师生一问一答式活动多,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少;教师关注预设教案执行多,关注课堂上动态生成少;教师关注学生知识掌握多,关注学生探究发现少。

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通过问题设置实现学生立场

(一)了解学生,准确定位

维果茨基研究表明,教学要求的确定和实施,不但应符合学生应有的智力发展水平,而且应符合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一水平便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还强调了学习过程是学习者的体验和课文知识相联系,才能成为系统,才能获得发展。建构性学习要求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应用知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由此我们得知,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在问题设置时要实现学生立场,首先应该先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已有的体验。例如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传统教学设置的问题:

1.文章介绍百草园生活的哪几件事?

2.三味书屋中又写了哪几件事情?

3. 作者喜欢的是哪里的生活?

4.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关注问题情境设置是否体现学生立场,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设置跟学生的个人经验关系很少,可以转换为:

1.你喜欢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的生活,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为什么?(引导概述文章的内容)

2.鲁迅自己喜欢的是哪一种生活?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就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阅读文章写的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的生活,他不是被动地而乏味地去找写了几件事,而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去整理和归纳他所阅读到的信息。在第一个问题“你喜欢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的生活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后创设第二个问题情境“鲁迅自己喜欢的是哪一种生活”,第二个问题又直接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深化,作者的情感态度跟文章要讨论的主题相关,就自然引导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到底文章是批判封建教育对孩子的自由的禁锢,还是对儿时美好岁月的一种追忆?

(二)激发兴趣,深入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对话关系: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核心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所有的对话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所以我们不能让学生的阅读迷失在教师的问题设置中,而是真正以实现学生立场为核心,关注全体,设置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问题。

教学中问题设计很容易陷入程式化、模式化,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特别是考试作为最终的评价指标,很多老师对于阅读教学紧紧围绕考试这一指挥棒走,根据考题的常规设计来进行阅读教学,更容易把阅读的问题设计搞得僵化而枯燥,碰到语言就赏析,碰到内容就概括,碰到开放性题目就谈看法,长此以往,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是僵化死板、缺乏活力的。所有的语文教学的问题设置都应该是根据文本本身的特点,教师应该牢牢地抓住文本中的独特性与一般共性来设计问题。

例如《春》教學设计(【教例简述】):

设计一  (1)理解课文层次:盼春——绘春——颂春。(2)读析“盼春”部分中作者的心情。(3)读析“春草图”四个句子的描写内容。(4)“春花图”五个描写句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作者借助哪些事物把春风的特点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来?(6)“春雨图”中的正面、侧面描写。(7)写春天里的人,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点?(8)“颂春”部分歌颂了春天的哪几个特点?

设计二  (1)学生自读课文。归纳课文提纲。(2)表情朗读。(3)讨论: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4)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5)重点分析“春风段”:特有的性格;特有的气味;特有的音响;大自然特有的和煦。(6)借鉴此法,集体口头创作小作文《春风》。

设计三  (1)诵读,理清结构。领会感情。(2)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a.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b.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c.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d.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3)诵读。领会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妙。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出,课例一是属于传统教学设计,而后两则设计得比较新颖。引发学生的兴趣的问题设置,可以是问题内容的创新,也可以是形式的变化,但是一定不能一成不变。例如上文提到的课例一中的问题的设置:“春花图”五个描写句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这篇课文人教版是出现在七年级,在这个问题设置中,对于中小学生,首先就会因“艺术手法”“艺术效果”这样的专业术语而产生畏难情绪,所以问题的设置要注意问的艺术。而对于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好不好?”这个问题,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找到两个句子不同之处,也许说出来的效果不尽相同,至少不会让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失去参与学习的勇气。当然,我们不是一味强调所有教学都应该简化问题,这里要强调的只是教师应该要尽量做到关注学生立场,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保持学习探究下去的兴趣。

(三)灵动课堂,适之而导

作为语文教师,在面对一个班级不同程度的学生时,经常会为一些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苦恼,担心一些问题的设置变成了和几个学生之间的对话,因为阅读教学要实现学生立场首先是要关注全体,面向全体,不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部分学生的课堂。关注学生立场还应该做到要适之而导,就要教师在充分地预设之后抓住课堂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行点拨,关注课堂生成部分,让课程成为师生互动的场,让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成长。很多课堂很好甚至是完美,那是因为教师对一切皆在把握之中,但是一切都是预设,缺乏课堂临堂生成部分,可谓是一大遗憾。例如厦门市大同中学游军培老师《雨霖铃》课堂主要教学环节设计:

1.整体感知

(1)问:你感受到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2)划分节奏,学生朗读。(3)听朗读录音。(4)教师点评,学生再次朗读。(5)教师指导点评:“一字逗。”

2.研讨探究

(1)找词中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情语)。(2)文眼句。主旨:伤离别。(3)从文中的借景抒情句中任选一句展开想象,仿照示例。教师示例。(4)学生交流。(5)教师点评。

3.教师总结

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读﹑析﹑写三个环节相错。就教学环节来看,有朗读,有赏析,有诗句扩写。从教学手段来看,有学生的集体展现,有教师的示范,有学生的练习,有学生的个别展示,有全班的交流和反馈。从扣紧文本的角度看,有文本的落实,有跳脱文本的提升。这里面体现的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与机智,也体现了教师对语文课堂诗歌教学把握的功底深厚。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生成性的内容如下:第一遍诗歌朗读;第二遍诗歌朗读;学生找议论句的辨析;学生确定文眼的辨析;学生在改写诗句环节中充满个性化的描述。教师课堂生成性的内容:指导第二遍诗歌朗读中的“一字逗”方法指导;学生找议论句和文眼中方法纠错与指导;针对学生充满个性化扩写恰当机智的点评。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最灵动的部分无异于是课堂生成部分,因为课堂教学是灵动的,而不是按部就班的,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教学中,课堂生成性的东西展示的是学生的思考与获得,体现的更是教师在既定教学环节与处理课堂把握课堂的一种机智。在想象描写这一环节,学生有较精彩的表现,学生的语言中有直接抒情式的,有白描式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示范是一种文言夹白的文雅美,而学生的语言体现的是一种学生式的,虽稚嫩却有千姿百态的美。在这个师生对话的环节中,教师也得到了一种成长。这种成长的前提是学生的成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跟教师对话,从而拓展了诗歌文本,提升了诗歌文本,读出了学生自己心目中的《雨霖铃》,甚至写出学生心目中的《雨霖铃》。

(四)启发思维,開放有度

在课堂中,老师经常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引导全体学生的赏读和扩读。初看这些问题设置是实现了学生立场的,因为可以人人参与。例如:你最喜欢哪个句子,画出来,说说你的理由?这样的问题在每篇课文中都可以有,但是指向性不够明显。我们提倡对于引导阅读入门的学生,问题可以浅一些,但不是无的放矢,问题随意。而应该是有明确的指向性,或赏析修辞或评价描写,或关注写法或内容或结构等。如问得过于宽泛,在问题的反馈引导上教师是很难归拢指导的。

关于实现学生立场在阅读教学中的方法和策略应该还有很多,关注学生立场的本质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作为课堂的主要学习者,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仅是学习到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发展思维,提升思维能力,培养语文素养。总而言之,只有关注学生立场,才能实现学生立场。如果教师能时刻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一切教学设计围绕着学生来展开和完成,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参考文献

[1]何建强.新课标下如何做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甘肃教育,2019(1).

猜你喜欢
问题设置灵动课堂激发兴趣
适时等待,灵动数学课堂的催化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问技巧的思考
打造“灵动课堂”
“先学后教”让课堂更灵动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提升教学智慧,铸造灵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