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三策略”

2019-07-19 06:12赵延俊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三策略语用能力阅读教学

赵延俊

摘 要:核心素养引领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的语用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品读鉴赏中奠定语用基础,在悉心揣摩中发展语用思维,在随文练笔中提升语用能力。这是行之有效的语用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2B-0068-02

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目标集中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点也体现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用”的含义以及培养方法,都做出了较为细致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即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应当使小学生形成语言能力,并得以发展。作为教师,应组织他们开展以读、悟、写等多元形式的语用训练,这样才能立足于亲身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深入剖析文本,准确把握有效的语言训练点,使学生在语用实践中开展语用训练,以确保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在品读鉴赏中奠定语用基础

当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课文,大多文质优美,蕴含丰富的情感,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品读和赏析的过程中,促进语感的有效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容,也要结合文本中特殊的语言特点以及蕴含的丰富情感展开赏析,使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积累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并夯实语用基础。

例如,《给予树》和《窃读记》中都有对心理活动的详细刻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此为范例组织学生学习心理描写,掌握描写方法。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其设计贴近文本内容的语用训练目标。以《给予树》为例,可以将引导的重点聚焦于如何描写人物的想法上,通过鉴赏文本第一段体会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结合比较分析法领悟如何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之后紧扣“我”生气的片段,“当我看到金吉娅买回的物品中只有便宜的棒棒糖时,心里想:她用这20美元究竟做了些什么?”很显然,这是一处文本留白,可就此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一想“我”当时产生哪些具体的猜想?当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深入把握之后,便可以为其设置仿写任务,即当金吉娅看到给予树,特别是树上的卡片时,内心会生发怎样的想法?

而在文本《窃读记》中,应当将重点放在如何描写心理变化这一层面:完成第一至四段的阅读之后,从中找出和心理活动以及变化相关的词语,并就此分析导致心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变化的描写方法,之后将其运用于随堂练笔,为学生创设“雨天读书”的情境,刻画在顾客身边悄悄读书的心理活动。

对于语用训练而言,应当紧扣“文”和“学”这两个层面,这样才能使二者相互渗透,才能实现相互促进。作为教师,应紧扣文本特点,并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文本中恰当的语言训练点,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品味、赏析以及表达训练等形式,使学生得以内化。

二、在悉心揣摩中发展语用思维

在当前新课改的引领下,很多教师在教学语文这门学科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咬文嚼字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了,而是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文章之美,但是,如果在阅读教学时,教师没有及时渗透写作手法方面的教学,就会使学生只关注阅读,这样实际上并不利于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与成长。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结合合理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以促进其语用能力的提升。

(一)悉心揣摩言语形式,发展学生语用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体味文本内容,触及文本情感,还要分析作者在文本创作过程中使用的特殊的表达手法,这样才能在课文中走个“来回”。所谓“来”,实际上就是理解文本、体悟情感;而“回”指向的就是逆向思维。也就是说,应当立足于对文本情感的体会,将其运用于分析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发掘语用之精妙,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

例如,《谈礼貌》,在理解了文本中心思想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具体的事例,并着重分析使用的写作手法以及表达方法:(1)文本中谈及的三个事例都发生在中国,究竟是何原因?(2)为什么文本中谈及的事例,既有名人,还有普通人?(3)这三个事例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顺序?能否交换?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入阅读以及剖析,并从中提炼出如下结论:对于这篇课文而言,主要围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貌待人”这一主题展开,选择的三个事例必然都发生在中国;而且文本中强调的主体对象为中华民族,那么,就要将所有的中华儿女纳于其中,所以不能只包含名人,还应当包括普通人。对于文本中选择的三个事例而言,在表现力度上呈现出递进的特点,这样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华民族“以礼待人”的优良传统,因此这三个事例的顺序不可调换。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紧扣文本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和赏析,同时,基于个性化感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创作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必然有助于学生立足文本内容领悟文章的写法,收效显著。

(二)悉心揣摩修辞手法,发展学生语用思维

王荣生教授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怎么读”和“读什么”实际上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阅读一篇文章,需要结合其文体特点,把握准确的关注点,结合不同的阅读姿态,才能实现对特定对象的深入阅读。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本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借此发展学生的语用思维。

以《石灰吟》为例,诗人使用的实际上是“借物喻人”的手法,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古诗,并结合之前学习过的诗歌阅读方法展开分析,然后基于分析咏物诗的视角再次阅读。简单地说,就是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中的大致含义,根据石灰的典型特征对此进行概括;之后引入石灰的制造工艺,通过文本和现实对比,引入于谦的生平和经历,帮助学生补充认知,使他们能够由此自主推导出如下结论:于谦的生平实际上和石灰的生产过程极为相似。最后,基于石灰的典型特点概括于谦的个性特征,将对物的理解转移至对人的理解这一层面,进而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

以上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悉心揣摩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用思维,促进他们语用能力的提升。

三、在随文练笔中提升语用能力

学以致用指的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但要实现阅读目标,还要使学生能够将掌握的知识学以致用,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不但要把握文本特征,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有效的语用训练点,结合自己学习的知识基于随文练笔的形式,实现学以致用。

例如,在《莫高窟》这篇课文中对飞天的场景做出了细致的描绘,针对此段内容的分析,某位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飞天图片,引发了学生极大的欣赏兴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随文练笔,收到了显著的教学实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感悟以及教师展示的画面进行创作,收获了一篇篇优秀的文章。如:壁画中的飞天,有的随风轻舞,有的低头沉思,有的抬头吟唱……通过这种形式的练笔,既能够帮助学生领悟文本中描绘的飞天意境,同时也学习了精彩的语言描写,能够触及古人的智慧,体会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这样,学生在随文练笔的过程中,自然就能够有效地促进语用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文本阅读的高效化。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高效利用文本内容以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层面的理解,使学生在完成阅读之后,主动参与语言鉴赏、写法思考,并结合随堂练笔,充分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必然有助于促进语用能力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银菊.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7,(5).

[2]徐淑艳.立足教材文本,提高语用能力——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5,(14).

[3]朱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J].学周刊,2017,(35).

[4]龙景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电脑迷,2018,(12).

[5]宋永忠.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简析[J].新教师,2014,(Z1).

[6]洪瑜平.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J].教育實践与研究,2003,(11).

猜你喜欢
三策略语用能力阅读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三策略”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微信在高职英语语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论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三策略”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