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祥
【摘要】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阵地和重要渠道,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现今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精湛技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打造培养“大国工匠”的主要阵地。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策略
引言
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高等职业教育引起了普遍关注。传统意义上“工匠精神”指在某一专业领域中具有精湛的技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阵地和重要渠道,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一、“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概述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就技术角度来看,这个“工匠精神”的含义不单单只是对匠人高超技艺的赞美和肯定,也不仅仅是工作中追求完美、极致的理念。说到“精神”,就不能仅仅局限在技术层面,而更主要的应该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素养、一种专业精神、一种职业伦理。所以说,“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种建立在个人和社会公共需要基础上,经过长期学习和社会实践,基于对职业内在本质和价值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逐渐积累并形成的对职业认可、敬畏、责任等优秀职业品质。
(二)用“工匠精神”打造师资队伍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中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是十分必要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主要是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的技能型人才,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都将从事工匠型的工作,他们就是未来“大国工匠”的潜在来源。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是提升学生技能培养、锻炼学生敬业精神的有效手段。而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前提,就是要用“工匠精神”来打造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的教师承担着培养未来“大国工匠”的重要职责,要具有精益求精的品格、熟练精湛的技艺、巧夺天工的智慧、踏实用心的态度、敬业乐业的操守、独具匠心的境界。因此,只有用“工匠精神”来打造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用“工匠精神”来打造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只有用“工匠精神”来打造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备滞后影响教师水平提升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及程度的加深和发展,高职学院的办学规模的扩大,出现了教学设备资源的短缺现象,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落后,一些比较落后的仪器设备仍在使用,没有及时配套更新,造成教师不能满足训练要求,另外培养模式和方向不明确,造成教师实践学习的盲目性。再加上个别专业发展迅速、设备更新过快,而教学设备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速度,教师们无法更新技能,达不到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
(二)师资力量的不平衡造成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现今的高职院校均采用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式,更好地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队伍中仍然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类是具有企业实战经验的高技术人才教师,他们在教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增强学生技术能力,但是这些教师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学历不高等缺点,往往是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但是很难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另一类是具有高学历、高层次的研究类人员,这些教师大多数为硕士、博士等高学历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多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些教师不仅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基础,而且缺乏专业实践和企业实践经验,即便是有教学理论基础的有经验教师,也是缺乏统一的专业实践的技能与培训,这是由于年轻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承担起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大量的教学任务仍然由他们承担,这就造成老教师难以抽身进行系统的专业和企业实践。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学历、年龄、教学及实践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缺少完善的激励机制来提升教师水平
数高职院校均存在教师积极性严重不足的问题,归根到底主要是因为缺少完善的激励机制,在教师培养和成长过程中,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没有系统的培训机制,教师平时课业繁忙,只能抽出一部分零碎的时间进入企业学习和实践,而企业需要对教师在企业一线实践组织相关培训、制定相应制度,耗费人力、物力,企业从中得不到任何利益,因此企业往往缺乏积极陛,这就将教师的成长成本和压力转嫁给教师个人,导致人才培养失去了动力和活力,因此,没有系统的学习方式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也造成了队伍建设的困难。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从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要想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耐心、专注、敬业、踏实、创新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必须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制定出清晰的目标定位,做好中长期的建设规划,完善相应的制度,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更加完善。
(一)强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工匠精神”观念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立时代之德,育时代新人,是国家、民族对新時期职场人优秀品质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任务。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和自我提升的过程中,都将工匠的标准融入其中,通过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专注的态度来打“工匠”,培育适用于各专业领域的“工匠精神”人才。强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工匠精神”观念,营造出一种对工艺尊重、对工匠尊重、对敬业创新精神进行追求的良好风气。
(二)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同时增强教师实战操作能力。现今许多高职院校为提高教师素质,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但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与比例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的要求,所以,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高职教育的发展重要性;构建教师培养体系,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与策略,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鼓励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高职教师的能力水平。
(三)鼓励高职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创新
教师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所以教师要秉着“学无止境”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严格要求自我,为学生树立榜样。一些有经验的教师由于自身知识丰富,并且经验较高,再加上工作机械、单调、枯燥,会出现学习停留现象。这就需要学校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激励机制,鼓励高职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创新,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使教师的水平符合的时代,把“工匠精神”发挥极致,做到尽职、敬业、求精、创新、卓越。
结语
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来解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完善,打造我国“制造强国”高水平师资队伍,从而满足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大国工匠”提供力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