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导一清”,让习作教学更具实效

2019-07-08 03:48杨雪
教育界·下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实效习作教学小学语文

杨雪

【摘要】基于新课程理念构建的“三导一清”课堂教学模式,设定了“导学”“导练”“导悟”“自主完成当堂清”四个环节,优化了习作教学的流程,让教师们在实践中有章可循,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习得了方法,提高了习作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三导一清”;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效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直以来围绕习作教学的争论就从未停止,不过却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因此教师们常常觉得无所适从。

而基于新课程理念构建的“三导一清”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以“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为基础,设定了“导学”“导练”“导悟”“自主完成当堂清”(简称“一清”)四个环节,优化了习作教学的流程,让教师们在实践中有章可循,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习得了方法,提升了习作教学的实效。

现以习作指导课《秋天的树叶》一课为例,谈谈“三导一清”教学模式每个环节的设计及给作文课堂带来的转变。

一、“导学”——创设功能语境,激发写的情绪

“导学”环节主要任务就是创设功能语境,包括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问题与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与体验,唤醒学生表达的情绪;同时要让学生通过审题,明确习作功能,即习作的角色、倾诉的对象、习作的内容以及习作的要求。

1.创设语境

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中有一段话:“你必须对一件事深感兴趣才会专注,然后你才会想要知道相关的所有事情,你的整个心、整个人才可能专注。同样的,如果你认识到你所提出的问题的重要性,你就会有兴趣想知道这件事的真相了。”写作和任何事一样,当成为一种需要和兴趣时,才会激发创作的灵感。在这里,可采用的策略有:(1)教师讲述创设情境,就是由教师讲述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促动其主动倾诉的愿望;(2)现场活动激发兴趣,可以通过现场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全面参与的热情,指导学生观察和表达;(3)借用图画引发联想,从学生的喜好入手,出示相关的图画书,指导学生学习讲故事的方法,等等。

比如笔者在《秋天的树叶》习作指导课之始,是这样设计的:配乐出示《秋天的落叶》图集以创设情境。引述: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在这个美丽的季节,有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那就是秋天的树叶。前几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去秋天的郊外看树叶,你观察到了哪几种呢?看到这些美丽的秋叶,你想到了哪些描写秋天景色的成语或诗句?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秋叶飘飘的优美图片,仿佛置身于落叶飘零的画图中。在产生倾吐的愿望之时,再引导学生诉说课前观察树叶的回忆与感受,适时补充与秋天有关的成语和诗句,为下面的运用做好了铺垫。

2.明确要求

审题是写好一篇文章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本课中,学生在阅读习作要求后,很快会发现本次习作的以下要求:题目——秋天的树叶;选材——熟悉的、喜欢的;内容——颜色、形状、产生的联想。只有审清题意,才能开拓思路,写出内容具体充实、合乎要求的文章。

二、“导练”——寻找训练基点,增强写的能力

知道了写什么,还是不够的,写作的秘密往往隐藏在“怎么写”之中,这就涉及写作的知识和技能。王荣生教授曾说过:“从语文课程的观点来看,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个知识的问题。合宜的能力需要适当的知识来构建。”这里“合宜的能力”对习作而言,就是适合儿童的写作方法。例如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细节描写的不同方面,这些都需要在阅读和写作中有计划、有整体、有针对性地训练,做到教有起点,学有重点。“导练” 环节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寻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不同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习作方法。

对于写状物类作文来说,学会观察是必要条件。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捕捉事物的特征,获得总体认识,弄清局部情况,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等,以便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真实的感受。所以,指导观察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习怎样有目的、有次序、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在本课中,笔者便以银杏叶为例,首先指导学生观察叶色,从形状、颜色、气味、触感四个方面去观察叶片静止时的样子,引导学生试着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句子说得更生动;接着启发学生想象:随风飘动起来的银杏树叶又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通过想象,生动地描述了叶子翩翩起舞的姿态。

“导练”环节,是基于一定训练点的有目的的练习,练习时要注意有层次、有梯度、较典型,要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在这里,笔者选取了“秋天的树叶”中的一枚银杏树叶作为典型,渗透观察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运用修辞方法描述树叶的形、色、味,指导学生做到观察有层次,表达有方法。

当然,适合小学生掌握的写作方法有许多,这就需要教师按照年级训练重点,安排适切的写作技能的训练,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让学生逐渐从“怕写”走向“能写”。

三、“导悟”——感悟习作方法,积累写的知识

积累写作知识,是习作教学的理性选择。而“导悟”正是指教师在导学和导练后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的过程,是对“学”与“练”的提炼与升华,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贯通、技能的形成、情感的教育。这一过程也是让学生在悟法、悟理、悟情、悟境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秋天的树叶》一课,为引导学生感悟写法,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完成初稿片段后,师生评议感悟写法。首先,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指导学生从抓住特点、叙述顺序、表达方法几方面点评。重点指导:怎样把树叶的形状、颜色写得生动?学生在说、写的实践中,自然悟出这样的方法:表达要有顺序,在状物类习作中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事物的特点描写得具体生动,同时点拨了“详略得当”与“过渡自然”的技巧。

如果说“导练”环节侧重于习作实践,“导悟”环节则偏重于思考与总结,偏重于对学生习作技巧的点拨。

四、“一清”——限定习作时间,提高写的速度

“一清”即“自主完成当堂清”,是指学习任务和作业当堂完成,以便及时了解真实的学情。习作课上,笔者都会有意少讲、精讲,将节约下来的时间用于学生完成课堂任务。笔者会采用以下方法。

1.“清”片段练习,着力典型示范

每一节习作课,都会有训练的重点,因此课上可以安排规定时间的片段练习(一般为10分钟左右)。学生习作常会有一些共性的优点或不足,教师则需要在学生埋头习作的同时,或寻找具有代表性的需要改进的作文现场交流,师生评议,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或选取典型佳作,共同分析结构、文字方面的优点,用以学习借鉴。

2.“清”当堂作文,专注全面调控

以往的学生,总是喜欢将作文提前写好或是回家完成,总有一些学生平时表现好而临场写作能力差。究其原因,可能是不在课堂完成的作文未必是独立完成的,或是平时拖拉的习惯已根深蒂固。因此,作文當堂完成很有必要。当然,一开始由于学生的差异,完成的情况不太一致。但是,当有了“当堂清”的任务意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大大的提高。对教师而言,当堂作文也有了更多指导、调控的机会,可以放大共性问题,关注个性问题,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导。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的习作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的连贯性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使用“三导一清”教学模式一段时间以来,教师们的教学观念正悄悄发生着转变。在课堂上,教师们能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在语境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在练习中指导学生习作方法,在感悟中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习作的信心,习作教学的课堂正不断走向实效。

【参考文献】

[1]吴勇.童化作文:走向实效的习作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5(4):1-4.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实效习作教学小学语文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