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构筑数学教学新样态

2019-06-21 09:02黄英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让学引思数学教学

黄英

摘  要:“让学”与“引思”是教与学的深度融合,构筑了数学教学的新样态。“让学”是“引思”的基础,“引思”是“让学”的目的。只有教师深刻地“让”,才能让学生精彩地“学”。通过“为学施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让”与“引”,实现学生“学思结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让学引思;数学教学;学思结合

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探究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最为深层次的本能。“让学引思”正是顺应的天性、本能,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发现 [1]。从根本上说,“让学引思”有两层内涵:一是“让学”,二是“引思”。所谓“让学”,就是“让学生学”。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深刻地指出:“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所谓“引思”,就是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思维的亢奋、活跃状态。“让学引思”,构筑了数学教学新的样态。

一、“让学引思”的价值内涵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与“引思”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其中,“让学”是“引思”的基础,“引思”是“让学”的目的。“让学”要让得有度、让得有位;“引思”要引得有法、引得充分。只有将“让学”与“引思”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

1. 让学引思:重构学生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其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教师包办得多、掌控得多、牵引得多,这样的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能开掘学生数学学习创造性。“让学引思”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通过“让”“引”,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比如,一位教师教学《圆的面积》,对学生过度引导:我们可以将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怎么转化呢?学生的焦点集聚于将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而不对圆是否还能转化成其他已经学习过的图形做丝毫的数学猜想。而另一位教师教学时,给学生预留充分猜想、探究的时空。“圆可以转化成已学的哪些图形的面积呢?”开放性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让”“引”的艺术,激发了学生多向思考,引发了学生深度探究。

2. 让学引思:融合“互联网+”技术

当下,我们重提二十世纪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的“让学”概念,已远远超出海氏的原初意义。“让学”不仅是理念之让、思想之让、方法之让,更是技术之让。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让学”就是要让出学习时间、空间,不仅要让在传统课堂,更要让在智慧课堂,让在未来教室 [2]。让学引思,能充分融合“互联网+”与教学。微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空中课堂等的介入,更让“让学引思”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比如,教学《千克和克》,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让学生将各式物体带到教室,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无法自行研究质量。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笔者录制了微课视频,借助班级微信群,和学生展开共同探究。这里,“让学引思”的内涵、意义和价值得到广泛拓展。“让”“引”,不仅要“让”“引”在课内,而且要“让”“引”在课余、课外。通过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的互动、补充,学生数学学习走向优质高效。

二、“让学引思”的路径探寻

“让学引思”不仅是“让时间”“让空间”“让热爱”,更重要的是“让实践”“让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定教”“为学设教”“顺学而教”。通过“让学引思”,重塑“學生观”、重构“学习观”、重建“学习观”,将学生自学、探学、互学,教师助学、帮学、引学等有机融合起来。

1. 为学设教,激趣引思,让“教”更具开放性

教师之“教”应当服务于、服从于学生之“学”,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为学施教、激趣引思,能让教师的“教”更具开放性。“让”与“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让”不“引”则虚,只“引”不“让”则空。通过“让”与“引”,创建一个灵动、宽阔、能够自由呼吸、向四面八方打开的精神家园 [3]。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寻宝”情境:小华参加一个寻宝游戏,宝物就在距离他左脚5米的地方,宝物可能在哪些地方呢?依着学生回答,笔者用电子笔一一点开,随着屏幕上的点的增加,一个圆形轨迹渐渐形成。有学生说,宝物在以小华左脚为圆心,半径为5米的圆周上。这里,学生深刻感悟到:圆就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集合。有了这样的感悟,学生自然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它们的特征。这样教学,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而是教师在情境中“让学”,借助情境“引思”,由学生自行探究、自主建构。课末,笔者再次深度“引思”:宝物有没有可能在其他地方呢?深度追问,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有学生认为,宝物可能在小华左脚前面,也可能在小华左脚后面;有学生认为,宝物在以小华左脚为球心,以5米为半径的球面上。让学引思,让学生脑洞打开。他们说,学习数学真有意思,有一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

让学引思,以教师之“无为”,促学生之“有为”。在上述教学中,教学首尾呼应,具有挑战性、思考性、现实性。学生思维从单一走向开放,从平面走向立体。教师不越俎代庖,不包办代替,而是适度地“让”,适时地“引”。在这“一让一引”中,学生展开真思考、真研究、真实践。由此成就学生主体地位,成就数学课堂教学精彩。

2. 以学定教,迁移引思,让“教”更具启发性

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让学引思”具有三重内涵:其一,只有“让学”,才能真正展开“引思”,否则“引思”就易成为一种牵制、羁绊;其二,“让学”和“引思”是相互影响、交织的,是螺旋上升的;其三,教师要在“让”和“引”的策略上多加研究,以便“让”得更有度、“引”得更有效,“让”得到位、“引”得得法。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相关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加减法”相关习题作为新知教学“脚手架”和新知教学生长点。这些习题诸如“354+45、9千克+800克、1.53+0.134”等等。通过计算,学生感悟到“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或者相减”。据此,笔者出示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题,学生自然能够感悟到: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平均分的份数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等等。由此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形成了“化成小数相加减”“通分相加减”等多种方法。由此,学生顺利地将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

在“让学引思”中,“让”的深度反映着“引”的智慧,“引”的智慧决定着“让”的深度,“让”与“引”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通过点拨、启发、唤醒、激励等系列教学策略,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觉迁移、自主建构。因此,完全可以说,“让学引思”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实践能力。

3. 顺学而教,猜想引思,让“教”更具创生性

数学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的一段旅程,随时可以遭遇美丽风景。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学情,动态调整教学设计。只有“顺学而教”“创生引思”,才能捕捉到教学最佳契机。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方法,能引领学生智慧学习。如此,学生从“不思”到“愿思”,从“无思”到“有思”,从“浅思”到“深思”,其数学思维在教师之“让”与“引”中逐步走向深邃。

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笔者采用“慢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反复、螺旋上升过程。学生首先依据“2、5倍数的特征”进行猜想,通过列举,发现猜想是不成立的。然后继续猜想、验证,最终形成了“3的倍数的特征”主要是看“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在形成结论后,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还有没有数的特征也是看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笔者顺学而教,“猜想一下,还有哪些数的特征可能和3的倍数的特征相同?”有学生猜想是6,有学生猜想是9,等等。笔者让学生分小组对各自的猜想展开研究,于是学生又找到了“9的倍数的特征”,这样的“让学引思”更具创生性。

“让学”需要尊重学生的学情,唤醒学生主动发展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看成一个个闪烁着个性、具有丰富内涵的生命个体 [4]。只有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将教学建于学生学习愿望基础之上,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尊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让学引思”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样态,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应然要求。“让学引思”的根本要义在于,教师要在“让”与“引”字上做文章,学生要在“学”与“思”字上下功夫。只有教师深刻地“让”,才能让學生精彩地“学”。通过教师“为学施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让”与“引”,实现学生“学思结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荣春. “三学”课堂:以“让学引思”为内核的深度学习变革[J]﹒ 江苏教育研究,2017(1).

[2]  陈松兰﹒ 以生为本 让学引思——基于儿童立场的“五让三引”的课堂教学范式的探索[J]﹒ 小学教学参考,2016(29)﹒

[3]  陈建伟﹒ 让学引思,构建和谐课堂[J]﹒ 数学教学通讯,2016(34)﹒

[4]  雷富平﹒ “让学引思”,让学习真正发生——以《关于我校同学“水杯”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版),2016(5)﹒

猜你喜欢
让学引思数学教学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基于“让学引思”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让学引思”与小学语文阅读
“让学引思”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