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
[摘要]民办高校要想持续健康发展,需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具体来说:强化顶层设计,集合各方资源,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体制机制,发挥资源优势,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开展;创新培养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教育途径和方法,加强资源建设,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校政企联动,整合内外资源,建设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加强内培外引,搭建资源平台,组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提升服务能力,扩大资源优势,構建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关键词]民办高校 创新创业 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4-0062-04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整体谋划,统筹推进,优化资源,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一、强化顶层设计,集合各方资源,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民办高校应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民办高校要想打造创新创业育人品牌,需建立全方位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创业导师队伍,搭建公共服务、科技支撑、金融扶持和创新创业教育四大平台,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局面。
二、创新体制机制,发挥资源优势,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开展
1.发挥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体制机制灵活的特点,形成“教育+科技”的集团化办学体制,构建以教学为本质、以科技为创新、以产业为特色的创新型组织架构。把教育链与产业链相融合,通过科技集团搭建技术研发、生产性实训、创新创业平台,定期开展创新创业观摩与交流。
2.建立领导参与的保障机制。组建由民办高校一把手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指导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专题调研观摩与交流制度,成立调研观摩组,每月对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情况进行考查,并进行评比奖励。
3.完善考核机制。民办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创新创业的文件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在学校规划中明确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校、院(部)、教研室等各类人员的职责,并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考核,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机制。
三、创新培养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以创新引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共进。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校依据区域文化和产业特色突出专业建设特点,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紧跟区域经济转型和行业科技进步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密切结合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设新专业;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学生就业、创业、升学三个职业发展方向实施分类培养,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坚持课堂内外相结合,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式教学;采取引企入园、共建实体、联合研发等方式,邀请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建实战型实践教学平台,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2.创新课程体系。民办高校打破普通本科教育学科体系的束缚,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及时反映到课程中,本着“立足职业、突出能力、强化实践、提升素质、注重创新、形成特色”的原则,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是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力度。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例如,对有创新创业意向和潜质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设“创业沙盘模拟”等选修课。二是开发特色课程。开发对接企业实务的特色课程与实用教材,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课程为主实现课程资源优化,以创业典型案例库的资源为基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实现在校生、优秀校友、优秀企业家之间的有效交流。四是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制度。重新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将学生开展学科竞赛、创新实验、课外科技活动(含课外实验活动)、创业训练与实践、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的情况折算为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实施弹性学制管理,放宽修业年限,允许学生休学创新创业并保留学籍。五是开办创新班。设立人才培养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实现双语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六是开展双学位教育。为培养具有全面知识结构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优势学科开展双学位教育,鼓励学生选修双学位。
3.创新评价体系。确保职业技能鉴定与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效衔接,实现考核标准统一化、考核方式多样化;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启用课堂点名、随堂测试、学业预警等学业跟踪系统;开展人才需求的深度调研工作,建成“教、学、管、评”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建立教学自我评估制度,强化对考试、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重点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引进维普、知网系统实施毕业设计(论文)双重检测,邀请企业和高校专家实施第三方评价,从而全方位、立体化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创新教育途径和方法,加强资源建设,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建立“理念培育—项目模拟—实践训练—孵化助推—市场实战”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64页图所示)。
1.建设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和视频网络课程,创建包括在校生、优秀校友、优秀企业家在内的创业典型案例库,形成创新创业课程群。基础理论学习结束后,鼓励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企业调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建设创新创业专业教育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内容能够对接行业标准,确保人才培养标准契合度。学校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规范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转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工位,技术人员作为师傅带领学生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生产实践,有效推进校企合作育人。促进产教融合,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形成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模式。通过引企入园、共建生产经营实体、订单培养、科研合作、成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多种合作模式,使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工作。通过校企双方互相支持、双向介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
3.建设创新创业辅导平台。开设针对性的选修课程和实践训练,着重对有创新创业意向和潜质的学生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法律法规、市场调查、企业组建等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支持学生参加创业社团和创新创业协会,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建设微创业培育平台。微创业培育平台着重于学生创业项目的初期孵化,解决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地、融资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五、校政企联动,整合内外资源,建设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民办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依托“国家—省市—校内”三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依靠实验室、实训基地、企业实习基地、校企合办公司等多方资源的联动,通过引企入校、收购企业和建立企业三种方式,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1.建设“三位一体”的实验平台,助力学生创意落地。整合学校资源,建成创客工厂、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形成“培养+培育+孵化+加速+产业”的全要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服务学生创新创业。大力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全校所有的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实训中心、研究所等都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并免费提供耗材和元器件。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建立创客工厂供学生展销产品、转让技术。开放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博士后研发基地等高层次科研平台,供学生开展指定实验、自带项目实验、科研项目实验等。
2.建设“三位一体”的创业园区,满足创业学生需求。打造“创客工作室—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搭建公共服务、科技支撑、金融扶持和创新创业教育四大服务平台,全面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创新创业需求。建立创客工作室,供学生进行创意交流。众创空间可供学生创业团队享受网络、社交和便利化服务,为学生小微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技术指导和孵化服务。
3.建设“三位一体”的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创建发展平台,为成功创业学生提供融资、技术、员工培训等后续服务;设立种子基金,对接众筹网、顺势创投等投资服务机构,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校政企共建创新创业综合体,为创客提供工商、财务、税务、融资等“一站式”服务;建立“创业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项目论证、政策咨询等服务,为入驻园区的公司提供财务代理、法律咨询等服务。
六、加强内培外引,搭建资源平台,组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通过内培外引,组建一支优秀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
1.加强对校内教师的培养。民办高校要引导教师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对创新创业教师进行分层次、分类别培养。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考取资格证书、参加教学大赛等,并将教师的创新创业业绩纳入教师的年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以激励教师提升创业实践指导能力。成立创业教研室,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2.积极引进人才。民办高校要加大引进科研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工程技术骨干的力度。建立以优秀创业校友为代表的“创业导师团”,对创业学生进行对口指导和帮扶。
七、提升服务能力,扩大资源优势,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1.完善指导服务体系。成立创业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为入驻园区的公司提供财务代理、法律咨询、专利代理、物业管理等全程化服务。建立创业服务网、大学科技园网,开通官微平台,及时发布最新的创新创业政策,提供个人化资讯服务;发布创业项目、技术,提供对接服务;介绍创业典型,提供示范引领。
2.完善帮扶支持体系。一是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做到“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四到位”。设置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建立创业指导教研室和创业指导工作室,建立集项目推介、指导服务、咨询帮扶为一体的平台。二是不断完善科技成果利用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和支持校内教师通过创业实践、技术入股、专利转让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三是依托校内技术支持平台,通过转让、合作等方式,优先向本校学生创设的中小微企业转移科技成果。
3.构建资金保障体系。(1)将创新创业教育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设立创业种子基金,面向创投机构、创业组织、行业协会等开放;吸引国内外知名投融资机构、商会等入驻科技园,积极推进人才、资本、市场等要素不断融合,从而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2)利用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融资等方式,完善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综合体企业,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參考文献]
[1]杨雪梅.黄河科技学院:培养高素质“双创”人才 打造创新创业育人品牌[J].河南教育:高教,2017-09-20.
[2]杨保成.黄河科技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河南教育:高教,2017-01-20.
[3]赵会利.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