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成林 柳小芳
[摘要]实习作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协同进行技术技能积累的平台,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必需环节。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实习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其研究可归纳为实习存在的问题、实习过程管理、实习质量提升、實习制度建设、国际经验引介五个主题,呈现出问题导向、关注实习质量、注重实习制度等特征。同时,研究也存在对实习的内涵研究不充分、对实习的规律性问题探索不足、研究缺乏理论深度、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在未来的职业教育实习研究中,建议重视对实习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深化实习制度建设研究,强化实证研究方法在实习研究中的运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 职业教育 实习 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4-0020-07
实习作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协同进行技术技能积累的平台,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我国职业教育必需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针对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现状及其推进发展的需求,必须对实习加以系统研究,以期促进实习深入开展。本研究通过整理1978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辅以对公开出版的著作进行文献分析,对职业教育实习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旨在更清晰地把握职业教育实习的主要研究内容,改善当前实习实践现状,为今后的职业教育实习理论研究提供一种基于历史的展望。
一、我国职业教育实习研究的概况
本研究所采集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以“实习”为主题,检索时间段为1978—2017年,检索时间为2018年1月。期刊来源包括CSSCI索引期刊,以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除CSSCI索引期刊外,其余四种期刊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专业核心期刊,其发文的数量和质量能充分代表职业教育实习研究现状。在去重分析之后,排除书评、访谈、新闻报道等学术研究相关性较差的论文,最终提取出751篇高相关性、高学术性的职业教育实习类研究论文。所选期刊发表职业教育实习研究论文的比例如下:CSSCI来源期刊占比18%(134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占比29%(215篇)、《教育与职业》占比19%(144篇)、《职教论坛》占比17%(131篇)、《职业技术教育》占比17%(127篇)。
基于严格筛选后的职业教育实习论文,绘制出如下图所示的文献年度分布折线图。从发展趋势来看(图中斜虚线),职业教育实习论文数量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快速攀升又趋于相对稳定的过程。1987—2005年,职业教育实习论文数量增速缓慢,说明这期间实习开始逐渐引起学术界关注。2005—2014年是职业教育实习论文总发文量增长最为快速的时期,2010—2012年连续三年发文量维持在67~69篇,2013年论文发表数量达到76篇。这说明实习的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发展较快。2015年以来,职业教育实习论文数量呈现相对下降状态,论文数量增速有所减少,但每年的发文量维持在30~50篇。
在职业教育实习研究机构的空间分布上,实习研究的任务主要由高职院校承担,这与实习的本身特征相关。实习跨越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涉及教学和生产两种活动,高职院校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更具有实践优势。此外,我国职业教育实习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顶岗实习范畴。
本研究进一步搜索了近40年来出版的书籍和以实习为主题的硕博学位论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将我国职业教育实习研究内容归纳为以下五个研究主题,即存在问题、过程管理、实习质量、制度保障和国际经验。
二、我国职业教育实习研究的主要内容回顾
1.实习存在的问题研究。第一,经济与制度造成的问题研究。由于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位于地级城市,与省会城市相比,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群或企业群集中度不高,大中型企业少。因此,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经济通常难以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就地实习或相对集中实习的需求,从而导致学生异地、分散实习,增加了职业院校实习组织与管理、监控与指导的难度。除了经济影响外,外部制度也是造成实习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机制不够开放的背景下,政府和企业并未意识到各自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义务和责任,造成实习由职业院校一手包办、企业消极地接收学生实习、学生被动地参与实习的局面。具体而言,政府对实习缺乏有效的制度和立法保障,对实习过程中学生和企业的权利、义务缺少利益保护和责任监督。由于实习制度缺失,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实习且提供的实习岗位类型单一、有限,以及学生非“劳动者”身份容易产生劳务纠纷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实习质量,也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此外,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众多政策文件,但多数地方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制定配套条例或实施细则,在组织实习、处理利益冲突时难以找到充分的政策依据。
第二,企业方面造成的问题研究。地方企业规模偏小,且大都为民营性质,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不迫切。它们接收学生实习,既要承担生产经营质量、学生人身安全以及机密外泄的风险,又要承担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责任,甚至还要给予一定的报酬。当企业认为没有义务参与实习时,通常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即使接收,也会将学生安排在技术技能性不强的岗位。这会造成学生在企业实习的专业不对口,发挥不了实习的作用,难以完成实习计划和内容。有研究表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成本主要集中在为实习学生提供补贴、福利和社会保险等,这些成本可以通过学生实习结束后留任得到补偿,若学生离开则会面临培养成本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驱动下,不愿意承担由于管理实习学生而带来的额外成本,更愿意将实习学生视为一般的员工,进而扭曲了实习的教育价值。
第三,职业院校造成的问题研究。职业院校造成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习基地的建设;二是实习管理制度的建设。前者表现为:职业院校实习基地建设带有随意性,缺乏考虑长远效益和长久管理机制,尚未和企业建立长期型、稳定型的实质性合作关系;后者表现为:职业院校在实习的教学和管理上缺乏系统的制度设计,如实习考核制度不完善。由于实习制度建设不完善,职业院校不会像课堂教学那样系统设计实习。同时,职业院校管理者和教师参与实习不充分,尤其是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临近毕业、已完成大部分学业,他们简单地认为学生只要在实习单位工作良好,其他已无关紧要,这会造成实习指导教师缺失的现象。实习指导教师缺失,并不是指实习学生没有指导教师,而是实习指导教师没有发挥指导作用或尽到指导责任。一是有些指导教师有能力但没有承担起指导的责任;二是有些指导教师根本不具备指导的水平与能力。
第四,学生自身造成的问题研究。政策明确规定职业院校学生至少有半年实习时间,时间跨度得到了政策保障。然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频繁更换实习企业的现象,缺乏相对的稳定性。有调查表明,在实习期间更换实习单位1~2次的高职院校学生达86%,没有换过实习单位的学生仅占3%。实习的不稳定性既影响了实习任务的完成和实习的预期效果,又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实习学生不能正视岗位分配、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和难以适应环境等。职业教育实习要求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将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整合,需要学生以隐性的方式进行,而不是通过语言或示范等方式进行传授。因此,实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如何避免学生自身造成的问题是完善职业教育实习工作必须重视的课题。
2.实习过程管理的研究。第一,管理模式的研究。针对实习过程中学习场所由“学校”转变为“企业”,“学校课堂”转变为“工作岗位”,学习时间由“课表作息制”转变为“8小时工作制”,身份由“学生”转变为“工人”,传授方式由“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知识”转变为“师傅传授徒弟生产技能”等变化,需要规范实习流程设计,实施实习过程全程监控,形成严格的实习管理、监督、反馈、考核机制。综合已有研究来看,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应当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的配合,让学生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即技术技能积累以企业为主,实习规范管理以学校为主。
第二,管理内容的研究。职业院校实习管理内容包括教师的指导质量和学生的实习质量两方面,实习的管理机制主要由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部分构成,实习的管理流程则包括实习前的准备、实习中的管理、实习后的经验总结三个阶段。有研究提出,实习管理包括实习的组织管理、细化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加强实习的过程指导。针对当前职业院校未能充分承担实习的管理职责、实习单位对实习管理不足、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的问题,有研究提出建立实习外部和内部管理体系。外部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发挥行业参与实习管理的积极性;内部管理体系则立足于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和学生三个方面,从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四个环节加强学生实习过程管理。在当前实习实践中,职业院校通过实习管理平台强化实习管理是普遍的做法,其内容包括教师利用平台指导实习学生,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而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分散实习进行跟踪指导,并提倡专职管理人员进驻企业、学生实习与考证相结合等。此外,风险管理也是实习管理的重要内容,要谨防实习中的安全事故,积极推动社会支持体系参与实习风险管理。
3.关于实习质量提升的研究。第一,通过评价促进质量提升。在实习质量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往往离不开对实习评价的研究。在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上,有研究者认为,应从学生自我评价、学校指导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并通过优化外部政策环境、建立质量考核机构、完善评价制度和文件、建立科学的管理流程、建立管理平台系统等落实实习质量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有研究者从能力本位的观点指出,学生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校内实习评价和企业实习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学生是否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将他们有效用于工作场所的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在评价主体上,研究者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出实习质量评价的主体应包括实习学生、学校指导教师、学校实习督查人员、企业指导师傅、企业实习负责人,并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德尔菲法,构建职业院校实习质量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是实习教学质量,二级指标是学生和学校指导教师,其中,学生指标下含实习态度、实习组织、实习指导过程、实习效果四个三级指标;教师指标下含实习准备、实习过程、实习效果三个三级指标。
第二,通过保障措施提升质量。通过信息技术开发实习在线管理系统,将校内教学内容与校外实习进行有效对接,促进实习质量提升,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综合分析相关研究,建立“四线三级”实习质量监控模式是保障实习质量的常用措施。四线是通过指导教师、辅导员、教学督导与学生家长对学生实习进行监控与反馈;三级是由校领导、院系领导(教学督导人员)、指导教师组成的三级监控体系。此外,保障实习质量的措施还包括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严格筛选实习岗位、科学设计实习方案、加强对学生教育、实行规范化和契约化管理等。通过评价提升质量充分表明了实习考核的重要性,通过保障措施提升质量则体现了从实习外部来保障其质量的必要性。然而,无论是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还是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当体现教育的内涵及其价值。实习并不是将学生随意安排到企业的某个岗位上从事简单劳动,只有在有学习价值的岗位上工作,实习才有学习价值。因此,职业院校在学生实习之前必须充分认识到实习的教育价值,从实习的内部来保障其质量。
4.关于实习制度保障的研究。职业院校面临的学生实习难问题主要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是企业对实习缺乏认同感;二是已有的法律不足以保护学生的权益。针对职业教育实习的“校热企冷”、学生权益难以保障等难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企业和学生等主体的利益未得到合理的确认和保障,应通过法律保障实习制度化。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实习立法明显缺失,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缺乏规范学生实习的细节,对学生的实习规定滞后于社会发展实际;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均未将实习纳入,也没有将实习学生列为劳动者。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实习的相关制度建設是决定实习质量的核心,政府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实习制度建设问题。在具体措施上,有研究者指出,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建立学生实习制度,落实已有政策,引导高校通过多种途径建设一批学生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有研究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解决:一是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通过修订劳动保障法律来明确实习学生的法律地位;三是将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的人身伤害事故处理纳入工伤保险体制;四是启用国家统一版本的学生实习协议书;五是以保险方式解决学生实习期间的伤害责任、赔偿等难题。构建保险保障机制对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及其制度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充分表明了实习制度对提升实习质量的重要作用,也表达了人们希望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实习顺利实施的愿望。
5.关于实习国际经验的研究。对美国的实习研究,主要集中在实习模式和实习的哲学理念两个方面。美国职业教育的实习模式主要包括:并行式模式,即学生每周在理论学习之外,还要参加20小时左右的工作实践学习;交替式模式,即学习与工作交替,学生在学习学期进行全日制学习,在工作学期作为工作人员进行实习;双重制模式,既采用交替式又采用并行式;学徒制合作训练,即把学徒制和实习实训结合起来。随着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海外实习项目在美国越来越流行。在实习的哲学理念上,美国实习制度建立受到全人教育哲学理念和经验教育理念的影响。全人教育意味着大学要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给予他们为了有意义的成人生活去发展技能的机会,让学生为个人、职业和公民的责任做好准备。杜威的“做中学”观念是经验教育的核心,随后,大卫·库伯创立了影响深远的体验学习理论,而舍恩又在杜威的理论上进一步发展了技术理性的实践认识论,提出了实际情景问题的差异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教育的信心危机。关于德国实习方面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实习模式主要是“双元制”,这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实习制度通常被视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秘籍,实习制度成功地融合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德国劳动局还通过专门的条例来保障实习学生的各种权益。总的来看,研究者认为德国实习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以立法和制定政策法规等形式为实习提供制度支撑;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校通过实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为学生提供实习便利。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实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1.职业教育实习研究的特征。第一,坚持问题导向。大多数研究基于实习存在的问题,从经济与制度、学校与企业以及学生等角度,解析了实习存在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而提出完善实习的对策。职业教育实习存在的诸多困难,严重影响了公众对实习乃至职业教育的认知,引起了社会质疑和诟病。坚持问题导向的实习研究实则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符合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规律。这些研究丰富了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论,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实习实践活动。坚持问题导向研究职业教育实习的主要力量集中于高职院校。实习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问题驱动也成为促进实习研究的主要动力。
第二,关注实习质量。研究者无论是对实习过程管理还是对实习制度保障的研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实习质量提升。实习质量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化发展的关键问题。理论层面对实习质量的持续关注,促进了实践层面提升实习质量的积极行动。教育部于2016年下发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规范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工作,要求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实习过程管理、提高实习质量。针对部分高职院校由于不规范行为导致低质量实习,教育管理部门也及时给予通报。实习质量将继续是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提升实习质量也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更好的职业教育”的期盼。
第三,重视实习制度建设。“实习难”是职业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有研究充分表明制度缺失是造成实习难的重要原因,并呈现出重视正式制度研究、忽视非正式制度研究的特征。在正式制度层面推进实习是已有研究的重点,如建议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或修改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依据当前实习制度研究趋势,正式的实习制度研究还将进一步深化。然而,已有研究对非正式制度却鲜有关注,如较少关注文化、认知、社会规范等隐性的制度要素。
2.职业教育实习研究存在的问题。第一,对职业教育实习的内涵研究不充分。理解职业教育实习内涵是设计实习活动的前提和必不可少的步骤。已有研究对职业教育实习的内涵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尚不充分,表现为很少从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的角度探索实习的本质,例如,缺乏对职业教育实习的内涵与要素、组织层面的教育与生产的关系、个体层面的学习与工作的关系等内容的研究。
第二,对职业教育实习的规律性问题探索不足。大多数研究较少深入涉及实习过程中职业院校、企业、学生等利益相关方对实习效益的影响。例如,对于实习质量的形成规律还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与探究,对于影响实习质量的关键因素、影响机制缺乏系统的研究。已有研究往往基于实习参与主体的因素对实习质量的影响做出简单化的技术处理,忽视了实习质量形成中各种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和多元的互动机制。通过评价和保障措施固然能够提升实习质量,然而,质量的形成是有规律性的,质量并不是检验出来的。如果评价的价值取向、外部保障措施违背了职业教育实习的规律,不但难以提升实习质量,还会制约实习发展。
第三,职业教育实习研究缺乏理论深度。研究者在开展职业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不少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但往往是基于经验式的总结,缺乏理论的诠释和升华。对于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实习中如何实现知识共享、技术技能积累与转移等理论问题也缺乏深入的思考。
第四,研究职业教育实习的方法单一。从研究方法层面来看,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应然”式的规范研究,如提出宏观性的政策建议或具体化的实践策略。总体来看,这些研究缺乏实证研究基础从而显得说服力不强,表现出对实习研究的认知、分析工具的缺失。由于職业教育研究本身极富多面性、综合性,研究问题和对象跨越教育和产业两个领域,研究职业教育实习则更需要考察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市场等多个方面,因此,研究职业教育实习适宜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坚持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依据可靠的、有效的数据形成可信的研究成果,推动实习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实习研究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并未发展到细致化阶段,研究选题多集中于宏观问题的探讨,实习恰恰属于微观层面的教学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实习本身是一件复杂的活动,跨越学校教学环境和企业生产现场,研究职业教育实习必然面临更多的挑战。
3.对我国职业教育实习研究的展望。第一,重视对职业教育实习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当前带有问题的实习只是现象,其实质是工学结合包装下的实习难以实现工作的内在教育价值,从而削弱了实习强化学生技术技能训练的功能,也难以体现教育与工作之间的联系。从实习本身出发,阐明实习的内涵、功能、学习特征等本源问题,能够促进实习的利益相关者在共同的话语体系下讨论实习,从而使实习朝着一个共同方向发展。因此,在后续研究中,需要重视对职业教育实习的内涵与要素、学习特征、实习的质量特性以及实习的教育与生产、学习与工作的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提升实习质量。
第二,深化职业教育实习制度建设研究。从制度层面对实习的相关问题进行归因,并通过制度建设推动实习发展,是国内已有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已有研究充分重视了正式的实习制度作用,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进程中,还形成了规范性、文化—认知性的非正式的实习制度要素。因此,深化职业教育实习制度建设研究,不仅要完善有意识的和合法实施的实习制度,还应重视無意识的和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实习制度建设,例如,合理应用和规避学生、职业院校、企业等利益相关主体在实习中已经形成的各种社会规范、文化和认知等隐形制度要素。
第三,强化实证研究方法在职业教育实习研究中的运用。我国关于职业教育实习的研究多集中于“应然”式的规范研究和现象描述,研究方法单一、跨学科研究实习问题不足,缺乏实证研究和对实习过程的真实描绘。规范研究固然重要且不可或缺,但职业教育实习发生在复杂的、真实的生产情境,还需要研究者通过量化研究或质性研究,深入实习现场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军雄,曾良骥,黄玲青.地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
[2]童卫军,范怡瑜.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系统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2(5).
[3]徐丽香,黎旺星.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3).
[4]石骏.职业技术院校顶岗实习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5]冉云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成本收益分析[D/O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2017-09-2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6]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7]刘凤云.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
[8]王琳.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研究[D/OL].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017-10-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9]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0]时会美,张殿明.高职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9).
[11]易兰华.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
[12]赵志群.岗位学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6-23.
[13]苏运来.顶岗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保护问题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36).
[14]朱红,凯伦·阿诺德,陈永利.制度的基石、保障与功能——中美大学生实习比较及对就业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
[15]都昌满.高校学生实习: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16]陈萍.高校学生顶岗实习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1(6).
[17]章金萍.高职顶岗实习保险保障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18]祝士明.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D/OL].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2017-10-2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19]张颂.德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实习管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20]华北庄,胡文宝.中国产学合作教育探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