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 张磊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京津冀职业教育具有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双重积累价值,是区域教育战略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构建了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即生态平衡与协同的关系结构,进而审视了京津冀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剖析了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失衡与功能性失衡原因,最后提出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生态协同路径,使其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和生态链形成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动态平衡过程。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职业教育生态 资源配置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4-0027-07
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鉴于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同拉动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职业教育成为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的关键供给方,推动京津冀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京津冀经济转型升级和均衡发展。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旨在京津冀三地之间全面实现职业教育的对话合作、共生共赢式共同体,构建区域内部的教育资源共享与信息对称的沟通平台和聚合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深化区域内职业教育合作,率先在京津冀等地推动职业教育院校合作。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的職业教育协同发展问题,亟须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研究框架,分析京津冀职业教育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提出走向平衡的协同策略。
一、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教育生态学:京津冀职业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教育生态学理论阐释了教育系统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在教育系统内部,各个结构性要素之间存在互联共生关系;在教育系统外部,环境与之发生能量、物质、信息和人才等生态链交换作用。教育生态系统应遵循自然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鉴于教育生态学视角,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议题应审视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问题,进而推进有效的协同进化策略,促进京津冀三地间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才流的良性循环,实现与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区域布局,避免三地教育资源的过度富集和同质化。
(二)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价值
基于生态学视域,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价值在于促进京津冀区域的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职业教育生态的平衡发展。其一,促进京津冀区域的社会生态平衡发展。职业教育能够有效提高京津冀区域从业者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有效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的“结构性失业”等民生问题,对社会和谐和社会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其二,促进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生态平衡发展。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急需职业教育高效培育从业者的技术技能素质与职业精神,但京津冀三地的人力资本存量高低不均,需要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协同投资区域内的人力资本,将“人口红利”逐步转向“人才红利”,整合提升京津冀人力资本的技术技能存量,提高个人收益和经济收益,从而促进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生态平衡发展。其三,促进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的平衡发展。京津冀三地的职业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具有分散性与异质性特征,这也成为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协同的内生动力。职业教育生态平衡发展的本质,是职业教育资源依据京津冀经济发展趋势与产业结构而发生的合理流动与调整,是稀缺资源与盈余资源的合作与交换,进而产生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资源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
(三)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京津冀职业教育系统是指在京津冀区域环境内生存的三个区域性职业教育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整体,需要通过生物链与外界环境建立物质、能量、信息和人才的交换关联,形成具有自然与人工双重特性的生态系统。鉴于教育生态学提出“生态系统=群落+环境因子+生态链”的理论框架,京津冀职业教育系统可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三个群落——京、津、冀三区域的职业教育系统,每个群落包括诸多种群——职业教育系统中的院校、政府、企业、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组成的集合(如图所示)。
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环境具有多重维度的影响因子,包括社会因子、经济因子、政策因子、科技因子和教育因子。社会因子是指社会文化氛围和人才价值判断标准等方面的意识形态影响力,是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发展及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社会基础。经济因子是指影响京津冀职业教育人才输出的经济环境制约因素,包括京津冀区域内的产业规模、水平、速度、结构、效益等布局差异性,以及京津冀三地的就业市场与人力资本需求的异质性。政策因子是指对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产生指导性作用与直接影响的政策、法规以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科技因子是指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的环境影响因素,以知识、技术、技能等形态输入,并转化为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载体的输出形态。当前,“中国制造2025”战略正引导制造业走向产业链的高端智造,科技因子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性因素,是建构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引领因素。教育因子是指影响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的国内外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经验、规律与趋势。国际教育因子包括欧盟推行的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法国“大巴黎”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等。国内教育因子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职业教育合作系统等。
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链,是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输入系统、人才输出和转换系统构成生态链,其中,物质流是指备设施、仪器器材等的硬件投入,物质流是指办学与科研的经费投入,信息流是指技术知识、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及方式等。
二、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分析
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在于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平衡、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以及生态链功能的正常运行。由于京津冀环境的复杂性,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系统环境、内部和生态链的结构性与功能性失衡。
(一)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环境失衡
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京津冀经济、产业结构、就业市场的发展与变革会影响职业教育系统的平衡状态,形成差异性失衡。
1.社会文化的传统观念导向失衡。社会文化的传统观念对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制约性影响,传統的职业文化与观念对现代职业教育价值观呈现出冲击与张力。我国传统文化推崇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价值观,仍对现代职业文化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大众认为工作条件优越、薪酬较高的“白领”职业人处于社会分层的较高层次;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工人和体力劳动者的教育,是中考和高考失败者的无奈选择。这种职业价值观的异化导致职业教育受到轻视,致使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失衡。
2.京津冀经济发展的失衡。京津冀共辖13个城市,以2016年京津冀区域生产总值为例,北京市的经济总量是天津市的1.4倍、石家庄市的3.4倍、衡水市的18.7倍。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在于经济聚集和扩散作用的不均衡,河北省与北京市、天津市相比,差距极大。
3.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失衡。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具有较大差异,致使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结构的不平衡。鉴于直辖市优势,京津两地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才等方面具有绝对的发展优势,产业发展竞争优势明显。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后工业化时代的特征,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天津市的产业结构布局以现代制造业和港口服务业为主,新型电子产业也较为发达;相比之下,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呈现出资源密集型的特征,主要集中在钢铁等资源性传统产业和农业,新兴产业发展迟缓。
4.京津冀就业市场的失衡。京津冀三地的就业市场同样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结构的平衡。京津两地的就业市场具有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但职业教育生源及其人才供给量不足,就业市场呈现出供给紧张的局面。河北省的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充沛,人口基数较大,具备向京津区域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潜力,但鉴于当地职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京津冀三区域就业市场分割壁垒等现实困境,其职业教育对京津就业市场的供给能力有限。京津冀就业市场的供给失衡进一步影响了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部失衡
1.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布局的失衡。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分布的失衡是指三区域职业教育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非均衡梯度显性化。京津两地坐拥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处于发展梯度的高层次和中间层次,但生源数量较少,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河北省职业教育资源较为紧缺,在发展梯度中位于底层。因此,资源的失衡致使京津冀三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影响了京津冀职业教育的生态和谐。
2.京津冀职业院校生态位重叠与失衡。生态位是生态主体在群落与环境的相关性量度,反映了生态物种与环境位置的最佳匹配,如果一个生态位出现多个物种,必然会导致资源紧缺,造成该物种的灭亡。对于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职业院校而言,京津冀区域职业院校群聚过度,办学理念、学科专业、资源配置逐渐同质化,则会造成不同职业院校的生态位重叠,导致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结构性过剩、单一功能的恶性膨胀与系统失衡。
3.职业院校之间的协同进化失衡。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源于物种之间资源竞争的积极推动作用,协同进化是教育生态的局部之间合作交流、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由于三区域之间、各个地市之间、城乡之间的职业教育资源具有地域化特色,而职业院校办学并未完全吸纳本地域的资源优势,尚未形成跨地域的职业院校交流合作办学机制,因此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职业院校之间存在协同进化失衡。
(三)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链失衡
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通过生态链完成内外部交流并达成动态平衡。生态链中输入、人才培养的转化与人才输出的不稳定运行状态,打破了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原平衡状态,造成系统失衡。
1.输入系统的失衡。输入系统的失衡主要涉及经费、生源和信息等要素。第一,经费。作为开放系统,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需要持续性吸纳充足的能量即办学经费,才能充分满足当前京津冀经济一体化需求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第二,生源。生源是职业教育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基础与起点,但当前京津冀区域的职业院校不同程度地遭遇到生源质量与数量危机。第三,信息。信息输入是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但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比较滞后,未能及时有效地获取新工业化进程中的新兴产业资讯与技术技能知识,导致人才培养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际需求脱节。
2.人才输出系统的失衡。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输出方面的失衡表现为技术技能人才的输出跟不上京津冀产业发展及就业岗位需求。这导致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与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的匹配错位,一方面京津冀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较低,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尤其是生产服务型职业岗位的人才缺口较大。因此,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输出失衡现状不容小觑。
3.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系统的转换失衡。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人才培养是生态链的转换环节,其存在的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专业与师资方面。第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生态断层与失衡。当前京津冀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且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迅速增长,同时对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量急速增长。但是,目前京津冀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还停留在传统的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的格局,未形成专业结构适度超前于当下经济发展与就业结构的人才培养机制。第二,师资素质与规模失衡。京津冀职业院校师资的素质与规模要求是“双师型”,但由于人事编制体制、“双师型”师资培养政策与体制等限制性原因,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与质量的失衡问题较为突出。
三、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协同路径
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需要通过相应的协同策略与路径,实现不断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动态平衡过程即从失衡到平衡。
(一)外部环境协同
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急需协同发展,主要在社会文化现代化改良、京津冀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实施协同发展策略。第一,社会文化的现代化改良与协同。社会文化的现代化改良应着力在京津冀区域改良并形成尊重技术技能的社会文化氛围,帮助人们确立现代化职业认同感,并逐渐树立新时代的职业价值观念。京津冀社会文化协同应促进京津冀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协同发展,以教育为促进力量,推动京津冀社会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改良。第二,京津冀经济环境的协同。经济环境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目标所在,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应服务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层面,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应服务于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系统;在中观和微观层面,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应对接经济、产业发展的各个职能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形成人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合理的秩序化流动,保持系统内外的动态平衡。第三,京津冀政策环境的协同。京津冀政策环境包括中央政府、省市政府、地市及基层政府和县乡政府等层面,需要上下联动、有效协同。首先,中央政府层面的政策协同,需要中央政府在顶层设计上引领京津冀职业教育的跨区域合作。在大力推进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亟须破除京津冀各个区域的分权而治的行政壁垒,将职业教育治理的权力有效整合并协同,建立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意义框架之下的协调组织,针对京津冀三地利益取向的异同,基于教育公平,制定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策略。其次,省市政府层面的协同政策,需要京津冀三地的政府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尊重市场规律,有效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要素的流动性配置,尤其对职业教育发展较为滞后的河北省制定有效的帮扶政策,实现京津冀职业教育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最后,地市及基层政府和县乡政府的协同政策,需要基层政府有效落实职业教育协作。北京、天津范围内的区县应积极转移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河北区县合理辐射和合作发展,通过联合办学、专业协作等合作模式,有效推进京津冀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尤其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下,县乡政府的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政策应关注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是京津冀县乡政府职业教育协同政策的应取之意。
(二)内部结构协同
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的失衡是协同发展的关键性障碍,鉴于京津冀三地的资源配置、组织结构和教育结构的异质性藩篱,京津冀职业教育内部生态结构亟待在体制机制和发展路径等层面实施协同进化发展战略。
1.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的生态位协同。资源配置结构的生态位协同,旨在合理调配京津冀三区域的职业教育资源,使资源达成生态结构的科学布局,提升使用效率。教育生态学指出,落后地区在资源共享过程中会发生边缘效应,对整体区域的生态平衡形成掣肘。在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的生态布局中,应着力对河北省落后地区给予政策倾斜,推进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態结构的优化与协同。第一,明确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的生态位协同主体。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的生态位协同主体包括京津冀政府部门、职业院校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构、行业企业等。首先,各级政府对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生态位协同具有重要的政策引领与协调作用;其次,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人才培养机构,对推行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生态优化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关键性的主体作用;最后,企业和行业协会是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结构中重要的协作力量,在参与人才培养和教育资源投入等层面具有高效行动力。第二,完善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的生态位协同机制。京津冀职业资源配置结构的生态位协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主要在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协作激励、组织协调等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强化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就业市场等资源的统筹协作机制,促进生态位协同共进。第三,强化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的生态位协同动力。动力,旨在强化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的进程速度问题,在纵向的教育层次和横向的京津冀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两个维度积极拓展职业教育资源的生态结构边界,促进合作和资源共享的进程。第四,提升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的生态位协同效率。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平衡京津冀职业教育与社会资源之间的利益,在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共同体中,通过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遵从京津冀市场化规律,达成京津冀教育资源公益性与社会资本趋利性的平衡,提升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的生态位协同效率。
2.京津冀职业教育组织结构协同的机制。应积极引入积极利益相关方参与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构建京津冀三地的学分互认机制、数据资源共享机制职业教育教学协同评价机制和学生资助的协同机制等。第一,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学分互认的协同机制。基于现行的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学生学业的“学分银行”,构建规范的学分互通互认机制,促进学生在京津冀三地职业院校和专业之间的合理流动,推进京津冀职业教育组织结构的生态规范建设。第二,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数据资源的协同机制。京津冀三地的职业教育数据处于一定的封闭状态,应构建开放互通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京津冀职业教育数据的交流。第三,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协同机制。应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专业办学与教育质量监控及评价的协同机制,在京津冀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拓展的同时,深化专业教学取向的内涵建设,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并完善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教学诊改的协同机制。第四,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学生资助的协同机制。在京津冀构建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信息平台,推进资助政策和职业教育院校治理的协同进程。
3.京津冀职业教育结构协同的实施路径。在实施层面,京津冀职业教育组织结构协同的路径主要有分段式协同、集团化协同和园区式协同等路径。第一,京津冀职业教育组织结构的分段式协同路径。此种路径模式的实施基础是京津冀三地的职业教育分段人才培养实践,“分段”是指将学制三年分成在校学习和校外实习实训两个教学阶段,三地的职业院校中现行的“1+2”“2+1”和“1.5+1.5”分段教育模式,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京津冀职业教育组织结构的分段式协同路径,则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时间分段的同时,加入地域性协作培养因素,充分利用京津冀三地的企业特色与优势。第二,京津冀职业教育组织结构的集团化协同路径。集团化办学及其协同路径是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组织结构的重要发展形式,通过建立理事会和董事会,与京津冀企业形成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和治理模式,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协同发展模式。以京津冀区域的职业院校与企业为主体,构建跨区域的产教融合型职教集团,组建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职教集团化共同体。第三,京津冀职业教育组织结构的园区式协同路径。鉴于共享理念与集聚效应,园区式合作模式逐渐成为国内外的产教协作模式。截至2017年12月,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65个职业教育园区,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共用。京津冀职业教育组织结构的园区式协同路径是在河北省建立职业教育园区,承接京津两地的优势教育资源和外溢效应,并结合河北省的空间和人力等资源优势,打造优质的京津冀职业教育。
(三)生态链协同
生态链的协同,是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生态系统输出输入平衡的有效保障,应建立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保障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依赖路径,平衡社会、经济、产业、科技等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应基于京津冀职业教育的需求和供给,确定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链调控,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使之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所需求的技术技能相匹配,提升职业教育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输入系统的协同。首先,多渠道经费输入的协同。应构建各级各类多元投入机制,统筹国家、社会和企业的经费投入机制,并鼓励行业和社会资本进驻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生态。其次,京津冀职教生源的招考统筹。依据京津冀区域产业需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特色,改革招生计划及相关政策。最后,京津冀职教信息的协同。应建立科技信息的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的交流生态平台,加强京津冀区域的院校和专业化协作与发展,继承、积累、沟通并创新技术技能与知识。
2.输出系统的协同。首先,完善京津冀就业服务的协同机制,拓展职业教育输出的通道。建立京津冀劳动力及人力资本流动需求与流动服务信息化平台,强化跨区域的行业与企业沟通,拓宽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就业通道。其次,构建京津冀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增强职业教育输出的实效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京津冀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提升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的时效性,帮助学习者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3.转换系统的协同。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链中,转换系统是指通過职业教育办学专业实现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环节。鉴于教育生态理论的生态适应性原理,京津冀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链即人才培养环节,应精准对接京津冀区域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与调整机制,应适度超前于目前的产业发展进程,使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潜能。由于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的结构与水平差异,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生态链系统应有效契合三地传统产业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促进职业教育与京津冀一体化的协同发展。
总之,京津冀职业教育具有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双重积累价值,是区域教育战略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职业教育的生态化发展是将京津冀职业教育系统作为统一的有机生态共同体,基于生态结构的组成、环境因子及相互适应关系,审视其与环境之间、其内部子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及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的关系,以及整个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与协同,进而剖析京津冀职业教育发展的失衡现状,提出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生态策略与协同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政策方案与理论研究——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对策研究[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7.
[2]吕景泉.职业教育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
[3]申怡,夏建国.论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及其破解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
[4]方中雄.京津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16-2017):协同发展平台体系建设[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5]薛二勇,刘爱玲.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政策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6(11).
[6]刘爱玲,薛二勇.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政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7(13).
[7]王伟哲,闫志利.京津冀职业教育合作的政治哲学与政府角色[J].教育与职业,2015(17).